我所考证的:周代简史

周代 公元前(1009-256)年

首先在此声明一下,严不想给后人留下新的疑惑,而以“周失九鼎”的公元前256年为周亡之年,不与“工程”同,是有我的几条充足理由的。

一,是与史接轨,史书也如此,大多皆定此年为周亡年,不信你们可查《汉书》、《宋书》、《南齐书》,《易纬.稽览图》等古籍。

二,中国的时代划分,从来不是以中国是否完全统一为标准,即便秦朝也是!

三, 九鼎为国之重器,政权之代表!夏亡鼎迁于商,商亡鼎迁于郏鄏,周亡,鼎为秦有!

四,虽然《史记》名其为初亡,但初亡也是亡!

《汉书》更是从“周失九鼎”公元前256年上溯“凡周867年”而定伐纣年,制造了中华史上首个豆腐渣工程,自古害至今!

据《穆天子传》之谓,周人先祖为赤乌氏,可能位于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

周之国母姜嫄先祖于邰,是帝喾元妃,也是炎帝蚩尤之后裔,先稷是神农氏子柱,后稷是帝喾次子周祖弃,是为帝尧大司农。周人本在不周山之北。

“禹封于夏,契封于邠,弃封于邰”,这已治水成功后事了,约在公元前2121年左右!

下面的一个问题是自武稷至武王克商,周人经过了多少年,几代人?

存真》云:刘敬曾对汉高帝曰:“周之先自后稷,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去豳。”

而《史记》而却言“1.后稷卒,2.子窋立,夏后氏政衰去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窜于戎狄之间,不窋卒,3.子鞠立,鞠卒,4.公刘立”。

自周稷至夏桀只有不窋、姬鞠,公刘四世?显然《史记》有误或漏记!

“公刘卒,5.子庆节立,国于豳,庆节卒,6.子皇仆立,皇仆卒,7.子差弗立,差弗卒,8.子毁隃立,毁隃卒,9.子公非立,公非卒,10.子高圉立,高圉卒,11.子亚圉立,亚圉卒,12.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13.子古公亶父立。”

14. 季历,15.文王,16.武王。

世本》曰:“公刘至文王十六世。”应是自周稷至武王至少十六世。

2121-1123=998 年,2121-1009=1112年,1123-1009=114年,1009-256=867年。

周代754年,西周240年,东周514年!自武王克商至西周末,古人名之曰:周春秋!

1. 自周稷受封于邰,至古公亶父在岐立周,周人已有998 年历史;

2. 自周稷受封于邰,至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周人已有1112年历史;

3. 自古公亶父在岐立周,至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周人有114年历史。

4. 自古公亶父在岐立周,至“周失九鼎”公元前256年凡周867年!

依据《穆天子传》“赤乌氏之先出自周宗,太王亶父始作西土”,那么周人祖先便在新疆乌鲁木齐等地,为赤乌氏。其后人便在不周山之南,周原、岐山、三河地区,(三河:河东、河西、河内,河内现指河套地区。河,指黄河。)周人之名则由不周山而来。

周人早时曾饱受两方面压力,北面受犬戎,东面受夷狄。这两方面又都是商契之后。犬戎南下,周人只好南退岐山。夷狄南侵,周人只好渡水浒,过梁山西迁。犬戎前面已说过,此夷狄历史尚未讲明。夷狄之祖也是帝喾之后人,名厌越,原在紫蒙(蒙古东面)的黑龙江、辽宁省一带,为古之息慎国。

同样周人有多少年同周代有多少年?这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等同。要问周人有多少年?则要视《史记》云:周起后稷,后稷居邰。公元前2121年,帝尧封其同父异母的兄弟子契于邠,姬弃(后稷)于邰。前稷为神农子柱,后稷姬弃为周祖。商祖为子契。自稷至古公立周建国共近千年。

要问周在岐阳复国的公元前1123年至周失九鼎的公元前256年的周人共有多少年?(1123-256=867)史曰:“凡周867年”。

而古公亶父在岐复国立周之前,商代已有496年历史。(1619-1123=496)

要问周代有多少年?则要从武王伐纣的第二年,也就是从纣死商亡的公元前1009年开始算。共754年。西周240年,东周514年。

说文》曰:“邰,炎帝之后,姜姓封邰国。”周祖姬弃姜嫄生地母国!

晋语》也言:“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后稷之母姜嫄当为炎帝蚩尤之后,蚩尤兵败,被迁入邹鲁大地,炎帝后都在山东曲阜。

后稷就国成为邰侯,纳姞氏生不窋,遭夏氏而衰,失稷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亡,其子鞠立,鞠亡,子公刘立。公刘慈仁,路行不履生草,车行远避芦苇。

在公元前1650年公刘避夏桀于戎狄,而去幽,变易风俗,民化其政。公刘亡后,子庆节立。其后经过皇仆、差弗、毁榆、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前有八世而至季历。

据史料所载,在周族早期一千余年的历史中,周先祖曾经以邰为起始,进行了四次大规模迁徙。

第一次大迁徙便是在“夏之衰也,弃稷不务,不窋因失其官” 故而“遂去豳,度漆沮,越梁山,自窜于戎狄之间”。

时至古公亶父,简狄后之商族欲侵占周地,古公忍气呑声,“事之犬马牛羊,皮币金玉,贵重宝物”,然不能满足狄人野心,仍是侵伐不断。于是古公低声下气地问:汝何所欲?答曰:欲之土地。

古人问戎狄,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对方也干脆直言不讳,要古公之土地。

古公一气之下也回答说:“君子不以养害所养,不以其养人者害人。国所以亡也而为身害,吾所不居也。”

古公其意很简单,就是正人君子,绝不会再以善养恶而害人。我们今日在此没有国家政权军队,就象亡国奴一样,只有其害,绝无其益,这里不是我们久居的地方。于是古公亶甫如《孟子‧梁惠王下》所谓:“太王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当时有人问,为什么不以牙还牙用武力同戎狄他们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

古公曰:夏商周三代同根共祖,都为炎黄之后,彼君与我何异?一旦战争发起,你死我伤,双方平民百姓皆有伤亡,实在于心不忍!此话深得双方民心,当古公西迁时,“邠人父子兄弟相助,扶老携幼,揭釜带甑而归古公。” 《吴越春秋》

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国家与军队,是与亡国奴没有什么两样。这里不是我们久居的地方,于是古公亶父迁岐立周。

周人亶父去邠迁岐,不与犬戎氏为敌,并于祖甲十年(公元前1126年),三年后又,向商天子中央政权提出申请,于祖甲十三年,“携老扶幼,杖策离开陕西省邠地,逾梁山,过水浒,西奔岐山,改号曰:周。”

当古公亶父当时认为都是炎黄后,“彼君与我何异?”所以才以怨报德,兄弟相处,而不与狄为敌,所以周人西迁时,也感动了许多邠人,“邠人父子兄弟相助,扶老携幼,揭釜带甑而归古公者,有数万人。”

“古公贬戎狄之俗,复修后稷、公刘之业,居(岐)三月,便成城邑,三年便成都。”所以汉代史臣刘向说“太王亶父迁于岐下,百姓扶老携幼随而归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三年五倍其初”。

周人又于小乙23年,(公元前1229年)向中央集权政府提出申请,得到了商代帝王小乙的批准:“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竹书纪年

经过三年充分准备,便于小乙26年(公元前1226年)携老扶幼,杖策离开邠地,逾梁山,过水浒,西奔岐山。此后很快又得到商代帝王小乙的批准,即公元前1123年在周原岐阳建周复国,使周人又延续至“周失九鼎”使有“凡周867年”盛绩!(256+867=1123)年!

而此周人“改号曰周”年,却被汉朝政府,中华历史上首个“豆腐渣工程”,误解为武王伐纣年,所以《史记》会有“桓公距伐纣八百年”,自古害至今!

被古人颂之曰:“公刘去邰,德彰于夏,亶父让地,名发于岐”!

自古公亶父始迁岐下,经过多年的生养休息,至于季历(周文王父)三年,即(武乙)二十四年,《竹书纪年》曰:“周师伐程,战于毕,克之。”就是说,周人夺回了原先古公被迫迁徙的周人故土毕至邰一大片土地,是为鹑火之野。

季历之前八世,一直都是勤勤恳恳,积德行义,修后稷公刘之业,安定地进行农牧生活。然喾帝爱妃有娀氏后人犬戎,次妃简狄之后人夷狄,见之眼红,联合起来欲得其地,多次对古公之周人进行侵扰掠夺。这段历史被古人颂之曰:“公刘去邰,德彰于夏,亶父让地,名发于岐”!

古公亶父在岐阳重建根据地,此为公元前1123年!必须强调一下,所谓“亶父让地”,乃是孟子一句对周的恭维话,邠地原本属于商契,而是被周人占领而已,岂能谓让。

古公上面所说虽然有理,但古公西迁的主要原因还是惧怕匈奴势力。周人一直以农牧为主,其经济势力当然比不上以商业为主的商人。古公接受了前人以农为主和因没有强大军队作后盾,而受人欺凌东逃西避的教训,贬戎狄之俗,复修后稷、公刘之业,在岐山全面发展经济,居(岐山)三月,便建成了城郭,二年就使其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三年更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都市。其居民也比刚迁来时猛增了五倍多。最主要的还是岐山周原成了周人的根据地,也是周人的发迹地。工农兵学商,样样具全,各种国家所有的管理机构,一样不少。因此古人便称之曰:古公兴周建国。将周人867年历史从此而算起,即公元前1123年。

淮南子.注》有谓“自古人亶父立国,积四世114年而武王克商。”(1123-114=1009)公元前1010年武王伐纣,次年克商。

周人势力强大了,商朝天子也对之括目相看,不但封其为西伯侯,而且封季历为牧师,即骑兵大元帅。并利用周人去征伐自己的敌人。周人也名正言顺地乘机消灭以前的怨敌。

周人之举既保护了商朝中央集权政府的利益,不受诸侯敌国侵害,又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当然周的力量过分强大,也构成了对商人利益的威胁,引起了商代君王的担心和忧虑。因此他们对周人软硬兼施,采取既打又拉的策畧。首先是封官行赏,继而进行政治联姻。

季历之女太姜任,文王元妃、武王之元妃、都是有辛氏,即殷商人。硬的一手,即在周人遭受战争挫折时,乘机将季历囚禁,限止其势力发展。在季历被囚寨库期间,将季历东征西伐的成果窃为已有。故周文王在公元前1042年被纣王囚于羑里时,曾经常苦叹息:东土被夺,西土受役。

帝乙归妹,政治婚姻,嫁于文王,两家结好,结束前怨,故而《大传》有曰:“纣王元年,初封九侯,西伯为昌”,

何谓前怨?西伯季历受命伐燕被围困,而帝乙之父王,商天子文丁见死不救,是怕周人坐大,使的是借刀杀人计!故而后来文王向纣王哭诉,“父王因困而死!”

此即史中《竹书》中的所谓“文丁杀季历”,在汲郡未出《竹书》前,历史界一直存误解,认为是:文王杀季历!并对此大加疑惑,信亦难,不信亦难!

也许后来季历突围成功,意欲“翦商”,故而商人服输,在文丁接替父王成为新政时,受命季历为三公之一,享有九命,九牧之尊与权利!帝乙亦陪罪,嫁妹于文王,婚礼操办且非常之隆重!

诗经.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

后来《汉书》、《易经》、《逸周书》中皆有“文王刑寡妻”,此是妻而非元妃,因为此种政治婚姻无真爱!

历史既复杂,又多有相似,成汤被囚夏台,文王被囚羑里,因文王四友通过费仲作中介,向纣王行贿奇珍异兽时,文王得以死里逃生,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文王被释,武王娶纣王女儿为妻,后生子庚!后人武王子庚,误为:武庚!

古公有三子,长子曾被商封为西伯,又为太子,故俗名:吴太伯,是因生岐山,名为姬山,次子名仲雍,因生雍州,故名仲雍,两人后托伪采药,去了楚荆,到了吴越,名为吴泰伯,仲雍为吴仲。后与太伯分开至虞,为西吴,为虞仲;季历,古公第三个儿子,故以季为名首,“历者,天地之大纪,上帝所为!”古公以季历为名,显然是把兴周立国全部希望寄托在他的小儿子季历身上。

宋书》云:“季历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适越终身不反。弟仲雍从之。”因此其兄长太伯、仲雍也很识相,托伪采药于南岳衡山,南下荆楚,东去吴越,另图发展。

吴越春秋》“古公患病将卒,太伯、仲雍归,古公令季历让国于太伯,季历三让而太伯不受,赴丧毕,还荆蛮。于是季历莅政,修先王之业,守仁义之道。季历卒,子昌立,号曰:西伯。”

古公之子,不忘失邠之耻;故让位于季历。季历亦不忘古公之志,南征北战,报仇雪恨。西伯文王昌,难忘季历之困,也立基树夲,以图大一统。

周武王更不忘文王被囚,兄长伯邑考被烹,故有孟津演兵、伐纣克商,改朝换代。古公兴周建国,文王兴基,武王强国。故传曰:“昔在文王(与)商纣并立”。是指周人在克商之前,早有其国。后来只是以诸侯国取代了商殷天子王国,而成君臣易位。故应曰:强国兴周。虽曰纣时两王并立,但文王仍是西伯,是“不王之王”!纣为天子,昌为西伯,是为纣三公之一,仅困于纣!

更好笑的是将《周书.序》中“昔在文王,商纣并立”,把文武周王当作周朝人,古今许多人不明商周真史,而以商被周替,简单理解为“商亡周立”,而不考虑武王克商前自古公亶父、季历,西伯昌,西伯发的四世共114年的诸侯国周人历史,与商人天子王国曾有并立历史过程,岂能不妄断伐纣年,安能有其真?!

古公,姓姬,名亶甫。因是大王季历之父,又因是国父,故又言:亶父。言其古公,是因他是周之建国之前之古人。亶甫迁岐建国后,改号曰:周公。后在武王伐纣后,被追封为太王、又曰:太公。季历被追封为大王。西伯昌也追封为文王。而在此前文王受命改元之后,通过七、八年努力,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纣之三公之一,仅困于纣,西伯昌仍然是“不王之王”。

古公元年为公元前1166年,小乙26年(公元前1126年),迁岐建国,三年后,即公元前1123年正月。复国立都,故《吴越春秋》曰:“三年成都”, 《春秋传》曰:“周建为子”。史说“古公亡于祖甲28年”(公元前1108年),故古公自公元前(1166--1123--1112)年,在位54年左右,为周人发展之贡献了一生。

公元前1111年为季历元年。文丁十一年(公元前1074年)季历被困寨库。二年后,即帝乙元年(公元前1072年)被释,且封季历为牧师,加九命,为西伯。帝乙七年,(公元前1065年)季历亡。因有“帝乙七年,季历亡,寿百岁”,以此推之,季历生于古公二年,即公元前1165年。

公元前1065年周人季历与商王帝乙同年而亡,三年丧事完毕后,公元前1063年为纣王、文王元年,同时也是文王的第二个元年。符合《帝王世纪》“纣王元年,初封九侯,西伯为昌。”

周文王生于东夷,是在季历征战时,为公元前1080年,亡于公元前1013年,在位50年。《传曰》:“文王三立而莅”,他共有三个元年。

第一个元年则是(公元前1074年)季历被困寨库时。

第二个元年是在其父亡后,继为西伯。

第三个元年则是(公元前1022年),岁在鹑火,文王受命改元在己未年。

周文王立位后居程,后因旱灾而去丰。自文王封为西伯,至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1042年)前,商周两者关系既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大家相处为安,亲戚往来。

周文王在这二十三年中,广集贤士,立基树夲,以德治国,受到了平民百姓、及众诸侯的尊敬。其势力影响也逐渐而大。这也引起了象崇侯这样一些亲商的小国的担心,便到纣王面前进行告黑状。

商纣王自从于公元前1055年伐有苏得妲己后,生活逐渐腐化,国政也开始混乱。

公元前1042年文王为此带了鬼侯、鄂侯等诸侯上谏,这引起纣王极大愤怒,一气之下便醢鬼侯,脯鄂侯,进行杀鸡惊猴,又囚文王于羑里。文王太子伯邑考,也因思父心切,与纣王辨理,而被纣王烹杀。

为了保命复周,报仇血恨,文王只得忍气吞声,故作愚态,貌受心不受。并以研究周易作为掩护。

而纣王也不傻,还是对文王心存戒心,先是以文王太子伯邑考杀死后煮羹给文王吃,试其是真愚还是假傻。然后又用送千里之地进行引诱,看其是否有夺地称王的野心。然而这一切都被聪明的文王看穿骗过。

自公元前1042年西伯昌被囚百日,后被软禁七年。文王被囚,国内贤臣众亲也很着急,千方百计地搜集奇珍异宝,珍禽奇兽及美女,贿赂纣王。

纣王贪财爱色,一引便上钩。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北面狁狄南侵,国内政乱,因怕诸侯不满而引起全国大乱等原因,便顺水推情地在公元前1036年释放了文王,还将囚昌的祸水责任推给崇侯虎。

“周西伯之脱羌里归,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务兵权奇计,故后世之言兵,皆宗太公为本谋。”后来苏秦在游说魏襄王时,也曾这样说,

周书》曰:绵绵不绝,蔓蔓奈何,亳厘不伐,将用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

文王被释,如虎归山,表面上仍然表示恭敬顺从,每年还带领众诸侯按时进贡,还在武王其时二十四岁时(公元1024年左右,)娶商人有辛氏女作为武王妻,讨好麻痺纣王,暗中却在被释之年,即公元前1036年,进行文武“制命”,制订推翻商王朝纣战畧。就这样又经过十四年的考验,纣王对文王有了完全信任。还在公元前1022年此年“岁在鹑火,”是已未年,再次受命为西伯,使他既有改元立国权,再后又给他有对诸侯征罚权,还意想天开地要利用文王保卫商纣的江山。

诗曰:“昔在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以尔勾援,兴尔临沖,以伐崇墉!”当初在文王时,文王曾责问崇侯虎,我与你曾为兄弟之邻邦,而今却成了仇人,现以你的当初援助的勾刀,以及战车,进攻你的城池!

西伯昌利用纣王所给予的征伐权,父子俩首先便向处于歧山丰鄗之间的老怨家崇侯虎开刀,崇侯虎也不是好欺的,事先早有防备,故文王三年时间都强攻不下。后来还是采取瓦解其民心的文攻方法,夺取崇城,擒了崇侯虎,促其投降,为己所用。

接着又名正言顺地伐邗、伐密、伐耆、伐犬戎、昆夷等。其军事势力一下就强大了很多,九州势力有其七,三分天下有其二。

此时散宜生等认为“殷可伐也!”而文王认为时机未到到,不肯伐纣,没有绝胜把握,文王是不敢冒这个险的。

“文王独坐,屏去左右,召太公望曰:帝王猛暴无文,强梁好武,侵凌诸侯,劳苦天下,百姓之怨气生矣!其灾乎?多行而待免,于民无益乎?太公曰:因行所为,但兴其化,上知天道,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乃可有国矣!”此种对白,可谓谨慎矣!既不点名纣,还要屏去左右!以下犯上,以臣弒君,杀头大罪矣!

所以《诗经》亦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事怀多福,厥法不回,以受方国。”

西周《天亡簋》也有:“丕显文王,专事上帝.王监在上,丕显瑶望”

周公旦在克商后也作诗曰:“文王在上,广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

什么维新,就是要革殷商命,结果文王是大统未集,遗憾而终!

汉书》“王季因困而死,文王苦之,时未可也,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

文王在其四十二年受命改元,即位八年而地动,岁六月寝疾,地动五日言善而后亡,四年后有甲子之事,武王克商!

史记》、《清华简》等言:“文王在位五十年”未错!史有武王十一年或十二年伐纣,正确的是十一年伐纣,十二年克商!文王受命七年薨,7+4=11 42+8=50

“厥法不回,以受方国”。足以说明文王此时仍为西伯,虽未称王,但却是“不王之王”,事实上的诸侯王。殷商或周初之时,中央集权政府之天子王国是不允另立中央的,地方政府方伯必须听命中央政府,否则天子纣王名正言顺地有权征处!

什么叫做封建王朝,“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周礼.三十.坊记

任人唯亲,子袭父位,孙踵祖业,兄死弟及,这也是封建社会的特点!

今日《通史》所谓“文王与纣王,是中国历史上首个两个政权并立的朝代政府”,显然是误解了《周书》“昔在文王,商纣並立”!

自古公亶父在歧立周建国,周人四世皆为方伯,殷商至纣皆为天子,中央集权的首领,而周人则为其臣!虽然到了“文王为纣的三公之一(时),纣之三分天下(他)有其二,仅困于纣,犹事䏜殷”,还是“不王之王”!

先且不论其先的神农氏榆岗,轩昂黄帝与炎帝蚩尤,其实所谓“太王,大王,文王、武王”之称呼,乃是后人之追封,是在武王伐纣“克商当年十二月,在天下未宁而亡”时,“王终将葬,旦制谥法”之后!

周书.序》云:“昔在文王,商纣并立”,此意全被误解!其本义是:昔在文王(西伯昌)时,周人与商人同时存在,只是纣王为君,是为天子王国,而西伯昌则为臣,是为仅困于纣的纣王三公之一的方伯,百里诸侯小国。

逸周书》云:“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牧野,王终后六月将葬,旦乃制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所谓文王,后人追谥!

诗曰:“伟大王师 韬光养晦! 时机成熟 是用大甲”,

此是指西伯发后之的能伐纣克商甲子日,称王霸业,是因前有文王西伯昌的许多年卧薪尝胆,忍辱负重,韬光养晦而成!

公元前1042年文王被囚,公元1036年文王被释,立即文武制命,制定灭商的长期战畧,只等时机成熟,并定在辛未年伐纣,次年,二月甲子日克商,文武周王报仇用了十多年!

西伯昌因能韬光养晦,对纣“貌受心不受”,方能成为“不王之王”!因有姬昌立基树本在前,方有姬发一戎克商在其后!

西伯昌虽然曾祀祖于岐,不违天理,虽与纣有不共戴天之仇,然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一旦时机成熟,便可报之,君子报仇,十年不算晚!文武周王报仇用了十二年!

因西伯昌对纣王貌受心不受,故而当西伯戡黎,殷始咎周,祖伊惶恐不安凭告纣王时,纣王仍然非常泰定,“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商书》

周人虽有强大军队,众多诸侯的支持,毕竟只是一个百里小国,又怎能与拥有七、八十万大军的纣王相斗。万一失败,其后果不堪设想,既要承担“以臣弒君,以下犯上”的罪名,还要遭到满门抄斩,灭九族的恶果。以前好不容易创造的祖业,也会葬送在自已手中。故仍然立基树夲,寝不安席,志在天下,然“人生苦短,百年不易”,周文王还是“大业未就,怀恨九泉,遺憾而终。”

通鉴前编. 卷六》“王季(历)因困而死,文王苦之,难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十有九年二月,(武)王崩。”

此应是“十有二年十二月,王崩。”此是因为成王还小,身处襁褓,还要周公旦抱着上朝,所以周公摄政七年,摄的是周武王之政,虽然武王早死在克商年,但这周公摄政七年,按照黄帝以来的礼规规,仍要算在武王头上,所以《逸周书》又有“武王六年崩”!

文王受命于已未,公元前1022年,减去12年,岁复在鹑火,公元前1010年伐纣!而后面“十有九年”有误,是误将武王驾崩延至“周公摄政“七年之后!

泰誓》有曰:“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周文王一死,其子年轻气盛的周武王发就急着要父兄报仇血恨,终因孝服在身,群臣劝抯,才没有举事。

三年丧事未完,周武王便立即进行“孟津观兵”。八伯诸侯,不约而至,皆曰:“殷纣可伐!”然而武王却曰:“汝未知天命,未可也!”,实是天命未至,时机未到,所以才不战而归。:

古今人们对“孟津观兵”议论很多,最大的误解便是认为此是武王的一次对纣王的一次“示威”行动。此大谬也!百里小国,向拥有七,八十万的万乘君主示威,真是有些自不量力,实在可笑。

相反这倒是一次名符其实的“示弱”战术行动。其目的就是麻痺敌人,助长纣王的狂妄自大思想。使纣王误以为臭小子姬发因惧怕而不战而退。

还有人认为此次“不战而退”是因“时机未到”,是商之比干、箕子、微子三人尚在位执权。此虽有理,但不完全。三贤未亡,事前已知。覌兵方明,岂不成了“事后诸葛亮”。

武王在此时所谓的“未知天命”,什么叫做天命,在今也被许多人错误解释!最大的误解是认为“天老爷不同意,武王迷信天意!”错也!

民以食为命,君以民为命,民心似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得民心者存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孟津观兵,殷商未乱,民心未改,三圣具在,故而武王认为,天命未至,纣不可伐!

总而言之,孟津观兵,不战而退,原因众多,什么叫做天命,都一言难尽,本人将在以后进行全面论述。

“孟津演兵”后,确实引起了纣王三贤的警惕和不安。因此比干,箕子,子俩人联合上谏,一是要纣王改过自新,二是要纣王“立即启平周”,对周先发制人。然而利令智昏的纣王,

一.恶闻其过,拒听善言。

二.则是没有以史为鉴,还认为自己本是天子命,即使失道,也能善始善终,

三.是被自已表面上强大所迷惑,也就狂妄地不把百里之地的小小武王放在眼里。

四.是因他与周人有政治婚姻之亲戚关系,不相信姬发不顾亲情!

五.是他认为周人离京都千里太远。而且冬春季天气恶劣!

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军正在东夷作战。

七.国家正遇特大灾荒,盈氏七族甚至偷食贡品!

八.因三历的不同,而此时殷商军民正要忙于欢度春节,无心参与战事!

九.在此也不得不提一下所谓的“美女祸国”,红颜薄命,妲己因其美,被有苏国君当作向纣求和的工具,而被纣强娶,此种强迫婚姻决无真爱情,于是她们要报复,妲己的报复手段便是对商族民众实行烙刑,恨商族不亡,纣王不死!

妲己如此,妹喜、女施也是!妹喜的手段更厉害,内外勾结,成了成湯,毁了夏桀!

正因为有以上种种原因,所以纣王没听比干相的强谏,先下手“启平周”!

更错的是他剖比干,囚箕子,使忠臣寒心,众叛亲离,国政更乱,自己也成为孤家寡人,众矢之的。

继前面的:公刘避桀、古公建国、季历受困,文王被囚、文武制命、受命改元、孟津观兵以后,西周早期最大的事件,也是最终决定其命运的便是“武王伐纣”。

周文王于公元前1042年被囚,七年后的公元前1036年被释,公元前1022年受命改元,受命八年而崩,崩后三年武王伐纣,第四年二月初四甲子日夕克商,纣死商亡。自文王受命于己未,至周人公元前1010年伐纣,正好十二年!次年克商,是为西伯发十三年!文王一死,武王就急着要报仇血恨,只因鱼辛强谏硬劝,武王才没有在文王去世年伐纣,三年举丧未结束,武王即行孟津观兵。

“孟津演兵”后,其初,周武王闻“三贤谏纣”也确实慌张过,生怕纣王听后会先发制人启平周。

待后来吕望告诉他“孟津观兵”为示弱痺敌之计,太公望说“因其所喜,(投其所好),以顺其志,彼将生骄,苟能因之,必能击之”。

武于知纣王狂傲,不会征周后心中才稍安。虽然如此,每天心中仍是急着要报仇血恨。

军师太公望也一直关注着商纣的政治民情,事态的发展。当得知纣王剖比干,三贤受害,国内大乱后,认为时机已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便果断地决定即时伐纣。其时周武王大病十日,尚未痊愈,硬是被姜太公从病床上拖上战车。

公元前1010年,岁在鹑火,为辛未年。周历12月29日周师先头部队出发。次年正月初三,癸巳日武王带病出征。一路上历经各种灾难,用了一月多的时间千里奔袭,终于在商历春节,周历二月初四甲子日傍晚,出其不意地将殷商最后一位暴君纣王逼死。从此中华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公元前1009年,此年纣死商亡。巧的是此年成王出世,武王有太子,吕望得外孙。

周武王无论是战前或是战后,看来身体都不是太好。尤其是在克商后,周武王心脏病突然发作,吓坏众臣。心脏病来得凶急,然而好得亦快。次日却愈。

但天命难改,但他还在克商年的12月,天下末宁而崩,次年6月葬于毕!”,就在病重临终前他还令子庚去请周公旦来,要将幼子诵托附于周公旦,并留有口头遗嘱。

武王一死,接班人的问题就突出来,本来按照封建的商俗周礼,应是子继父位,在子不成的情况下,亦可兄死弟及,由前君王兄弟代替,以前夏商已有前例。然因成王幼小不能行政,只得嗣位,由周公摄政,吕不韦说是周公“抱”着襁褓中的成王上朝的。因此才有后之曹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由于武王其它几位兄弟也很想借成王幼小,争夺王位。故对周公不信任,并放出流言,进行叛乱。万不得己,周公只得大义灭亲,杀兄驱弟,以继武王之志,确保幼主成王嗣位。

周公旦,是武王之长弟,又是伐纣的参与者,是有功之重臣,对文王被囚,兄弟遭难的感受也最为深切,因此对武王也最忠,武王对周公也最信任和宠爱。把最富裕的好地方鲁国封给周公。周公虽受初封,但未去行位。而是让其子伯禽经营,自己留守中央帮助武王,武王崩后又辅佐成王。

周公摄政七年,成王已七岁,周公返政于他,谁知他幼小不懂事,竟削桐为圭,把政治当儿戏,又被周公“屏政”六、七年,所谓屏蔽,即是屏听,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差不多。直到他十三、四岁成为小大人,才把政权交给他!即便如此,成王还是不成熟,受人欺骗,不亲周公,把周公逼到楚地,直到成王见到府中周公荆藤祷书藏策才猛醒悟,迎返周公!

古曰:“昔成王幼小,周公摄政,听言下贤,均权布宠,无旧无新,唯仁是亲,动顺天地,举措不失。”

又曰:“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周公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中立听朝,四圣维之。”

通鉴外纪》曰:“成王十三岁即位”,东汉许慎认为:“成王十四岁即位”!

史中一会说成王襁褓,一会又说他十三,四岁即位,弄得后人头昏脑胀,云里雾中,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矣!襁褓中的成王只是嗣位,好似是储君!

因武王在伐纣克商二年过程中,因天下未宁而亡,死于克商当年,周公为了践约武王遗嘱,更为了使襁褓中的成王诵,姜太公外孙能嗣王位,周公旦受尽劳苦冤屈,费尽心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真是不容易!

为保周之天朝,反对殷之复辟,周公于经历过伐纣辛未年,克商之壬申年,救乱之癸酉年,而在甲戍年东征,又不惜大义灭亲,杀兄驱弟!

姬发武成,周公不文,此之六成,周公之勋,是为复增!前之五成,武王克商,后之六成,季札之时,再次重演!

诗曰:“伟大王师, 韬光养晦!时机成熟, 是用大甲!”西伯昌若在纣时称王,则不算韬光养晦!武王因其父的貌受心不受,忍辱负重,才使西伯发在时机成熟时,所以才有甲子日王师大胜,以致改朝换代,商被周替!

纣死商亡后,周人也从一个百里伯侯小国,《淮南子》说,“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暘谷,西至三危,天下茣不听从!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茣怀奸心!”一跃而成为中国最大的中央集权者,不比秦皇差。

虽然其后有七百多年江山,但其祸根也是从其“任人唯亲,以戚为侯”而引起。周代一开始也有短暂的光辉的业绩,这就是“成康之际,四十余年刑措不用”,天下无牢狱之灾,囹圄之人。

而成康之后,周德始衰,虽有昭王伐楚,穆王伐戎。正微公,烹齐君,杀鸡警猴,还是一代不如一代。因其政弱,而诸侯纷争,多成霸主,以下凌上。尤其是在厉、幽之际,因其恶闻其过,腐化暴虐,周代更是险遭不测。而其后虽有东周数世周王力保,但由于群雄争霸,中央集权已是名存实亡。最终还是被强秦取而代之。

周能克商灭纣其成功主要原因,是其符合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正如毛泽东所说,武王伐纣打的是一场人民解放战争。再就是采取了亲贤并用的政策。没有姜太公,伐纣不成功!

周代灭亡的主要原因一是因其任人唯亲,因为诸侯皆都为亲戚,疏于管理,造成了诸侯称霸,对抗中央集权的局面,再就是对诸侯分封太多,增大了诸侯势力,减小了自己地域。

周在昭王出动六师伐楚,全军几乎殆尽时,更使周人进入了绝境。在昭王伐楚,在湖南沅江昭潭溺水而亡后,北方犬戎偏在此时又乘机作乱南侵。害得昭王之子周穆王只得身穿孝服,带孝北征,西访王母。对北方势力,釆取了大棒加胡萝卜,既打又拉的策略,暂时稳定了北方。

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次年迁都犬丘槐里”之新兴;共王之初,鼎烹齐哀公,杀鸡惊猴;然至厉王,形势急转,官逼民反,厉王逃彘,共和摄政,厉王一死,宣王接位,共和摄政也就随之结束。

宣王以史为鉴,政策较为民主,故而在大臣伊吉甫的努力下,取得不小成绩,西抚猃狁,北伐匈奴,东并朝鲜,南征百越史称:宣王中兴。

但他胜而有骄,怀疑杜伯与其妻有奸,而寃杀了杜伯,被杜伯族人射杀在巡视旧都鄗地车中!

然至幽王,由于他不懂事,谎报军情,欺骗诸侯,故而又使周朝险遭不测,幸有秦之相救,得免亡国。然周也因此付出了极大代价,失去了西部宗周大片土地,不得不在平王时实行东迁,形成了历史上的东周,艰难地维持了514年。不管怎么样,周代能保持七百多年江山,这在中华先秦历史上还是少有的。

自武王伐纣的公元前1010年岁在辛未,起至幽王末年公元前771年,一伯十二王,前后齐算,共240年,此为西周,是为周《春秋》,名为《春秋历谱谍》,此书“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当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读到此书的周厉王时,“未尝不废书而罢,叹曰:呜呼!师之挚见也!”可惜此书恐早已亡佚,为秦火所焚!

而孔子所修之鲁《春秋》则是起自鲁隐公的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14年的公元前480年,是一伯十二公,共242年。史称次春秋,或名鲁春秋。

平王东迁此是大事件,故史定为东周之始,与武王伐纣年一样,也是选在辛未年

,即公元前770年,此年为东西周两个历史阶段的分界线。

东周时是合鲁春秋,其时因中央权力日衰,诸侯已有异心,然并不敢公开明火执仗地进行分裂,春秋无义战,五伯总是打着各种借口干坏事。

例如,“齐桓公时,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此狄,交伐中国,战事不绝,尤如乱麻!.齐国之地,东负海,而此漳河,地狭田少,而民多智巧,桓公忧中国之累,苦夷狄之乱,欲以存亡之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故管子出焉!”

史记》曰:“桀纣失道,而汤武起;周失其道,而《春秋》作”,此时孔夫子已大感不妙,大叹息:“吴楚称王,周道日衰,道之不行矣,吾何以见于后!”故而修《春秋》,反对分裂,托隐于王,以警戒诸侯,极力维护周礼,反对诸侯称霸,保护中央统一政权。

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兵革频起,小国见亡,大国危殆,杀人父兄,虏人妻子,残国灭庙,以争权宝,战功分争,是暴强也。”《史记

春秋战国“灭国五十二,杀君三十六”。“空旷世务,扩地侵壤,並兼无已。举不义之兵,伐无罪之国;杀无辜之民,绝先圣之后。大国出攻,小国城守。驱人牛马,係人子女,毁人崇庙,迁人之宝,血流千里,尸骸满野。”《淮南子》。

“吾何以见于后!”孔子之忧,并非多余,春秋之后便是战国,七雄征战,连年不断,国情更糟,百姓更苦,水深火热,民心难得!幸运的是孔子看不到了,要不然他真会气得吐血,不仅仅是骂一声“苛政猛于虎”!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亡天下,汤武以此兴,桀纣以此亡!周政腐败堕落,理当新陈代谢,于是周失九鼎,政权丧失,周为秦替!

《康熙字典》中的伐纣《泰誓》有曰:“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由此可见,自弃契至文武周王,两族之间都存有亲戚来往及政治婚姻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周之伐纣克商实为不得己,是因纣之大不仁也!

商周姻亲,《周易》、《诗经》皆有载也。

《易经·归妹》曰:“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也。”

商王帝乙嫁两个妹妹与西伯昌,以期缓和商周间的积怨。西伯言姐姐(女君)比妹妹衣着朴素,有德淑女也。

关于“帝乙归妹”,周公在《与成王简书·大明》中亦有记载。

周公曰:“天监天下,天命自集,文王初兴,天作之合。洽水之阳,渭水之涘;文王婚嘉,大商女子。大商女子,天子之妹,聘礼吉祥,连舟为梁,无限风光…。

文王因娶了帝乙妹妹,所以才有“纣王元年,初封九侯,西伯为昌”,为纣的三公之一,仅困于纣。后在公元前1042年联合三公上谏纣王,纣王大怒,对文王只是先囚之百日,后软禁七年,而其他两人则没有这样好运气!在公元前1036年,因文王四友对纣王行贿,才得逃出虎口,后因文王对纣面受心不受,每年组织诸侯按时上贡,又得纣王欢心,在公元前1022年重新授命于文王,让他受命改元,在后又使娶有辛女为武王妻,深得纣王信任,使他有对其他诸侯专征权,使周人势力一天天壮大,纣之三分天下,文王有其二!

武王因为娶了纣王有辛女,所以才有“虽有周亲,不如仁人”之叹!

季历、文王、武王都是迫不得已与殷商搞政治联姻,其目的并非正大光明,所以为周人所忌讳,书中不会多写!

文王一死,武王就要急着报囚父杀兄之仇,只因丧事未了,伯夷反对,才没有伐纣!虽然如此,一挨丧事结束,武王就搞了个孟津演兵,因天命未至,时机未到,故而不战而归!

武王孟津演兵的消息很快传到殷商那里,京都乱成一団,比干、箕子连忙到纣王那里劝驾,要纣王赶快出兵“启平周”,纣王先是不信不听,后来比干强谏这才引起纣王的大怒,杀比干,囚箕子!

京都一乱,便是伐纣良机,于是武王在《泰誓》中大喊大叫,“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是你纣王先不仁,所以我才以下犯上,以臣弑君,行不义的!

西周,东周都是周,到周朝之后期,东西周竟然内斗了起来,而让秦捡了外快,周岂能不亡!

周朝是中华民族在先秦最为久长的一个朝代,能断续续坚持七百多年还真不容易,秦朝可谓强矣,也只有区区五十年,“工程”甚至连这点年也不承认!

“周失之弱,秦失之强”,史家给了这么个结论,一个国家弱当然不是好事,但一个国家强呢?也要当心!

夏桀商纣强,我们只是从史籍上看到,但前强大的苏联在一夜之间就解体,这可是活生生地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桀纣亡国是腐败,前苏联解体同样也是腐败,所以要国运长久不衰,一定要以史为鉴,反对腐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