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檄文之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祭明太祖文》

千古檄文之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祭明太祖文》

《祭明太祖文》

(孙中山 公元1912年2月15日)

《祭明太祖文》

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五日辛酉,临时总统孙文,谨昭告于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之灵曰:

呜呼!国家外患,振古有闻;赵宋末造,代于蒙古;神州陆沉,几及百年。我高皇帝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复大义,昭示来兹。不幸季室俶扰,国力罢疲。满清乘间窃据中夏,嗟我邦人诸父兄弟,迭起迭仆,至于二百六十有八年。

呜呼!我高皇帝时怨时恫,亦二百六十有八年也。岁在辛亥八月,武汉军兴,建立民国。义声所播,天下响应,越八十有七日,既光复十有七省;国民公议,立临时政府于南京;文以薄德,被推为临时总统。瞻顾西北,未尽昭苏,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幡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邦人诸友,享自由之幸福,永永无已,实维我高皇帝光复大义,有以牖启人,成兹鸿业。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

敬于文奉身引退之前,代表国民,贡其欢欣鼓舞之公意,惟我高皇帝实鉴临之,敬告!

千古檄文之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祭明太祖文》

《谒明太祖陵文》

维有明失祀二百六十有七年,民国始建。越四十有二日,清帝退位,共和巩立,民国统一,永无僭乱。越三日,国民公仆,临时大总统孙文,谨率国务卿士、文武将吏袛谒大明太祖高皇帝之陵而祝以文曰:

昔宋政不纲,辽元乘运,扰乱中夏,神人共愤。惟我太祖,奋起草野,攘除奸凶,光复旧物,十有二年,遂定大业,禹域清明,污涤膻绝。盖中夏见制于边境小夷数矣,其驱除光复之勋,未有能及太祖之伟硕者也。

后世子孙不肖,不能敪厥武,委政小人,为犹不远,卵翼东胡,坐兹强大,因缘盗乱,入据神京,凭肆淫威,宰割赤县,山川被其瑕秽,人民供其刀俎,虽义士逸民跋涉岭海,冀振冠裳之沉沦,续祚胤于一线,前仆后起,相继不绝。而夭未悔祸,人谋无权,徒使历史编末添一伤心旧事而已。自时厥后,法令益严,罪罟益密。嗟我汉人,有重足倾耳,箍口结舌以保性命不给,而又假借名教,盗窃仁义,锢蔽天下,使无异志。帝制之计既周且备,将籍奸术,长保不义。

然而后来有张曾在密室中筹划反清,林清焱起于京畿,张李倡教于川陇,洪杨发迹于金田:虽义旗不免终蹶,亦足以见人心之所向矣。降及近世,真理昌明,民族民权,盎然人心。加以虏氛不竟,强敌四陵,不宝我土,富以其邻。国人虽不肖,犹是神明之胄,岂能忍此终古,以忝先人之灵乎?

千古檄文之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祭明太祖文》

于是俊杰之士飙发云起,东南厥始发难,吴樾震以一击,徐锡麟注弹丸于满酋之腹,熊成基举烽燧于大江之涘,以及萍乡之役,镇南关之役,最近北京暗杀之役,羊城起义之役,屡起屡踬,再接再厉,天下为之昭苏,虏廷为之色悸,蕴酿蝉蜕,以成兹盛。武汉首义,天人合同,四方风向,海隅景从,遂定长江,淹有河淮。北方既协,携手归来,虏廷震惧,莫知所为,奉兹大柄,还我汉人,皇汉民族,既寿永昌。

呜呼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昔尝闻之,夷狄之运,不过百年,满清历年,乃倍而三,非天无常,事会则然。共和之制,亚东首出,事兼创造,时异迟速。求仁得仁,焉用怨言。又闻在昔救时之士,尝跻斯丘。毷励军志,俯仰山川,唏嘘流涕。昔之所悲,今也则乐。郁郁金陵,龙盘虎踞,宅是旧都,海宇无叱。有旆肃肃,有旅振振,我民来斯,言告厥成。乔木高城,后先有辉,长仰先型,以式来昆。

伏维尚飨。

千古檄文之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祭明太祖文》

《祭明太祖文》

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五日,岁在辛酉,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孙文,恭敬地昭告开天行道、重振纲纪、至圣至明、英明神武、道德高尚的明太祖高皇帝在天之灵:

啊!国家有外患,自古以来就有先例;宋朝末年,被蒙元王朝替代;华夏神州沦陷几乎达一百年。我大明太祖高皇帝顺应天命举义旗,扫清中华大地;使得日月重新焕发光明,再造了中华山河。这是大明太祖高皇帝光复中华的大业,在这里昭示天下。大明后世国势衰微,国弱民疲。满清乘机窃取了我中华江山,叹息我们中华父老兄弟,屡起屡伏,至今被满清统治已经有二百六十八年。

啊!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在天之灵怨恨不已,也已经有二百六十八年。在辛亥年八月,武汉发动了新军起义,号召建立民国。起义军的声威传遍天下,四方响应,过了八十七天,中华大地就已经有十七个省宣布光复;全体国民公议,决定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我孙文德行浅薄,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看看我国西北地区,还未曾全部光复,心中实在感到愧疚,觉得无颜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很快就因为全国军民万众一心,天下士大夫一致拥护共和,最终使得满清皇室和朝廷幡然悔悟,就定在本月十二日宣告皇帝退位。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我中华全体国民,就会永享自由,享受幸福生活,直到永远,这全都依赖我大明太祖高皇帝的在天之灵庇佑,诱导启发世人,才成就了这番宏图伟业。孙文与全国同胞,到了今天,才敢在我高皇帝灵前昭示自己没有罪过了。

孙文决定在引退之前,代表中华民国全体国民,将我国民欢欣鼓舞的公意,恭敬地请我高皇帝鉴察,恭敬地祭告!

千古檄文之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祭明太祖文》

《谒明太祖陵文》

明朝江山灭亡已经有二百六十七年,中华民国才开始建国。又过了四十二天,清朝皇帝宣布退位,共和才能够巩固,从此民国完成统一,永远再无僭越战乱。又过了三天,国民公仆,临时大总统孙文,恭敬地率全体国务卿士、文武官员前去拜谒大明太祖高皇帝陵寝,并诵读祭文:

昔日宋朝纲纪不振,蒙元乘机入侵,扰乱中华,使得神人共愤。全依仗我大明太祖高皇帝,从草莽中奋起,剿灭了奸凶,光复中华河山,经过十二年,终于成就大业,天下四海升平,夷狄的腥膻污秽从此绝迹。中华被周边的边境小民族控制,而自古以来驱除夷狄光复中华的功勋,没有人能够和大明太祖高皇帝相提并论。

大明后世子孙不肖,不能整顿军备,将国家大事托付给小人奸臣,时间不长,辽东的满清乘机发展壮大,乘明朝天下大款,攻入北京,凭借他们的凶悍残暴,践踏中华山河,山川被他们污染,人民成为刀俎,虽有义士逸民跋涉岭海,希望重振明朝江山,延续华夏神州的国运一线,为此前仆后继,相继不绝。但是没有成功,遗恨终身,只能使后世的史家们在编著史书时多了一些伤心的往事而已。自那时候起,满清朝廷的法令日益严酷,百姓获罪的越来越多。叹息我们汉民族,只能装聋作哑以求保住性命,满清朝廷又借各种名义名教,盗窃儒家的仁义学说,用来禁闭天下读书人的思想言论,使百姓们失去斗志。封建帝王的专制之计满清朝廷用的得心应手,他们就用这样的奸诈计谋,让满清的天下常保不衰。

千古檄文之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祭明太祖文》

后来有天地会创始人张木在密室中筹划反清,林清焱在京城附近起兵,捻军领袖张乐行,天理教领袖李文成在四川甘肃一带反清,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杨秀清洪杨在金田起义:虽然这些起义最终全部失败了,但是足以看到天下人心所向了。到了最近这十多年,革命的道理已经深入人心,民族民权,让天下人都接受了。加上满清鞑虏国运不济,西方列强入侵,使我们国家丧师失地,让西方列强富强起来。中华子民虽然不肖,但仍然是炎黄的后人,怎能够仍受这样的耻辱,去让祖先的英灵遭受侮辱?

所以有豪杰之士高举义旗,东南各省相继发难,江苏浙江一带率先起义,徐锡麟将子弹射入满清首领恩铭身上,熊成基在长江沿岸起义,还有萍乡起义,镇南关起义,最近的北京暗杀摄政王载沣,广州起义,屡起屡败,再接再厉,天下人都为之感动,满清朝廷感到害怕,日积月累,终成燎原之势。武汉首义,真是上应天命下顺人心,四方响应,长江流域很快就光复了,接着是黄河和淮河流域。北方各省一起行动,携手归来,满清朝廷无比震撼,不知怎样应对,终于决定把国家政权归还给我汉人,皇汉民族,应该永远享有国运。

呜呼休哉!如果不是我太祖在天之灵庇佑,怎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昔日曾经听说过,夷狄的国运,不过百年,满清的国运却快有三百年了,这不是天道失常,而是事实。共和制度,出自东方,并且加以完善,只是有早晚的区别。求仁得仁,不用有怨言。又听说昔日救国的志士,曾经爬上高山,抒发志向,俯仰山川,痛哭流涕。昔日的悲伤,今天是快乐。金陵胜地,龙盘虎踞,在这里建立国都,号令天下。庄严肃穆,神圣威武,我们宣告,大业已成。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册在后,告慰大明太祖高皇帝,告慰后世子孙。

叩首,恭敬地请太祖高皇帝享用祭品。

千古檄文之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祭明太祖文》

《祭明太祖文》发布的历史背景和反思

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作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紧接着办了两件事。一件是于2月13日向参议院发出《辞临时大总统文》和《推荐袁世凯文》;另一件是于2月15日举行“民国统一大典”。

作为大典的一项内容,就是由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

这次拜谒活动,以孙中山名义发表了两个文告:一是《祭明太祖文》,一是《谒明太祖陵文》。前一篇是“祝告文”,后一篇是“宣读文”。

从内容看,两件大同小异,主要是以清室退位、民国统一的功业,昭告明太祖在天之灵。

文告中以清帝退位昭告推翻蒙古统治、光复大汉政权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袒露其"驱除鞑虏"之民族主义精神至死不渝的心迹。

当时参加祭祀大典的有外交部总长王宠惠,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内政部次长居正,交通部次长于右任,实业部次长马君武,以及参议院议长林森,副议长王正廷等,祭礼极为隆重。

孙中山先生所以如此隆重致祭明孝陵,其用心良苦,使人心碎。主要是当时虽由于武昌首义,民国成立,清廷亦已有名无实,然以袁世凯为首之清军实力仍极雄厚,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实举足轻重。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忧深思远之心未常稍懈,故亲率文武百僚致祭明陵,以加深全民之民族观念,并冀以此影响袁氏。

以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身份,国父孙中山先生亲率文武告祭明太祖,就是在告诉世人,中国复国了,因为汉人重新掌权,就像明太祖消灭蒙古人建立明朝一样,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击败满人也是要"恢复中华",这是中国自明朝后的第二次复国!

国父中山先生是在向世人表明,他是明太祖兴汉事业的继承者!

千古檄文之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祭明太祖文》

两篇祭祀文告里都说得明白,孙中山他们那时是毫不含糊地把元、清两朝看做是中国亡了国的年代。

把蒙古族、满族看作是外国人,把元和清看作是中国的亡国史,今天看来,这种说法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

但是,这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革命家中,却是普遍持有的观点。

从孙中山,到章太炎、到邹容、到鲁迅,无不如此。而且这种观点还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到了三十年代,甚至直到今天还有人在这么说。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自然是由清末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举这样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同盟会初创的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既然提出了“建立民国”,那还不是管他是满族皇帝、还是汉族皇帝,都理所当然地一概应予打倒吗,何必前边再冠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

然而这在当时来说,却是极端必需的。

当时中国的民众,实在是无法弄明白民主共和是何物,但是对于“反清复明”却是很容易接受的。

不是首先指向帝国主义,而是首先指向满清的民族主义,那时无疑是最有号召力、最有鼓动性的革命口号。

以排满为内容的民族主义的高涨,不免带来认识上和论说上的混乱。

当民主革命家们义愤填膺地声讨异族统治、忘情地呼吁反清排满时,常常倒向大汉族主义,无保留地讴歌“皇汉”。

满族的皇帝不好,汉族的皇帝就是好的吗?

满族的君主专制要反对,汉族的君主制就不要反对吗?

这样明摆着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大多数中国人抛诸脑后,没有人肯去思考。

千古檄文之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祭明太祖文》

革命家对于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关系,认识陷于混乱当中。名声显赫、起过重大革命鼓动作用的《革命军》,在这方面是一个突出的典型。

邹容一方面在振臂高呼:“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同时他又深情地眷恋于“皇汉人种”、“汉唐衣冠”,愤怒地号召“张九世复仇主义,作十年血战之期”,驱逐“公仇”“公敌”之满人,“恢复我之祖国”。年轻的革命家邹容,完全没有觉察到这种尊崇“皇汉”的民族复仇主义与反对专制的民主革命主张之间,存在着什么不相容之处。

邹容在推崇华盛顿、卢梭的民主主义的同时,又坦然地把自己看做是郑成功、张煌言事业的继承者,丝毫也没想到郑、张的保皇忠君态度与民主主义的信念有什么冲突。思想上存在着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矛盾而完全不自觉的这种状态,当时在包括孙中山在内的革命家中间,几乎是普遍如此,极少例外。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对于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认识是明确的,清醒地指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他对于民主共和制度的前途,也是信心十足。他认定民主共和制度一经建立,必将“不可替代”,必定会在中国“永久存在”下去。

临时政府存在的时间虽然短促,但是它以《人权宣言》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为蓝本,毕竟实施了许多有关制度、礼仪、观念、民俗等等方面的改革,这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千古檄文之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祭明太祖文》

然而,孙中山在推行民主共和制的同时,他和他的同志们仍时时不能忘情于“光复汉室”的“大业”,于是当他们在得到清室退位的消息后,便急匆匆地去向明太祖隆重致祭。两份祭奠的文告,都表现出了观念上和逻辑上说不圆的混乱:既说到“五大民族,一体无猜”,却又反复强调元、清两代是“夷狄”“胡虏”的入侵,从而造成了“神人共愤”、“神州陆沉”的局面;既说到“共和巩立,民国统一”,却又反复强调这些成就都是“我高皇帝在天之灵”所赐……在辛亥革命中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反清复明”的“排满”主张,是不是也起过干扰民主主义视线的消极作用呢?

看来,这实在是值得百年后的当代中国人认真深思的大问题。

在特定条件下,民族主义可以成为民主主义的极大助力,有利于发动群众、团结同盟者,扩大革命阵线,它甚至会成为进行和完成民主革命所不可不同时解决的任务。

在特定条件下,民族主义又会模糊民主主义的目标,干扰民主革命的进程。

所以无论作为意识形态看,作为文化观念看,还是作为行为准则看,民族主义的具体作用如何,是需要具体分析的。

民族主义有时会发挥抵抗外族侵略的巨大凝聚力量,有时又会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的保护伞。

中国的民主革命,得益于民族主义之助是非常大的,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民主革命家不能与专制主义划清思想上的界限,确是造成历史进程发生许多重大挫折的一个最为严重的深层的原因。

革命领袖上帝王化的政治野心家的当,或者自身帝王化,其结果必定是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对专制主义,不能不警惕者;对以民族主义色彩掩饰的专制主义,更加要警惕。

千古檄文之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祭明太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