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鏈是理想,聯盟鏈是現實,無幣聯盟鏈為何風景獨好?

公鏈是理想,聯盟鏈是現實,無幣聯盟鏈為何風景獨好?

對於一些區塊鏈信仰者而言,“聯盟鏈”就是區塊鏈的閹割版。

無幣區塊鏈他們是無法接受的。

然而,公鏈從去年的火爆到如今的涼涼,終由於其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題和應用場景的極大侷限,加上與政府監管無法契合,使得落地應用變得遙遙無期。很多原來做公鏈的,後來發現以現在項目方的業務水準來看,根本就用不上公鏈這麼高級的技術。

而聯盟鏈則憑藉效率和技術難度的高性價比,逐漸被商業巨頭所接受並逐步開始落地應用,形成了風景這邊獨好的態勢,也許未來的區塊鏈應用之路真的要從閹割版開始了。

不發Token的聯盟鏈,是否毫無魅力?

即便發了Token,是否也毫無意義?

這和區塊鏈的本質,是否背道而馳?

巨頭為何鍾愛聯盟鏈?

作為被顛覆的對象,巨頭們從未放棄對區塊鏈的探索。

以阿里巴巴、騰訊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均以研發支持內部業務系統運轉的聯盟鏈為主。而中小性的區塊鏈初創公司,基於對技術成本的優先考量,也願意選擇聯盟鏈作為底層架構。聯盟鏈無疑更為“務實”。

螞蟻金服和菲律賓錢包GCash合作,推出區塊鏈跨境匯款,渣打銀行提供結算服務。

“以往跨境支付,需要10分鐘到幾天不等,現在只要3秒。”馬雲親自站臺,為產品打Call。

除了互聯網巨頭,銀行也在積極推出區塊鏈產品。

包括中國招商銀行在內的R3參與者,完成了在其區塊鏈平臺Corda上的KYC程序測試。

多家銀行宣佈了自己的區塊鏈計劃,要落地的點,都集中在清結算、支付、票據、供應鏈等領域。

無論是超級賬本的Fabirc、微眾銀行發起的“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還是京東推出的區塊鏈白皮書,都多次提到了“聯盟鏈”概念。

與公鏈相比,聯盟鏈准入門檻低得多,只需要幾個節點。

因為節點少,自然就不會面對“交易速度慢”的問題。

因為沒有ICO的問題,監管,對聯盟鏈也“和顏悅色”得多。

聯盟鏈,似乎完全搶走了公鏈的風頭。

目前,對於聯盟鏈,行業內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而爭論的焦點就是,沒有“幣”的聯盟鏈,到底有多大的價值?

一方認為,聯盟鏈失去了Token經濟的支撐,而Token,是區塊鏈技術最大的魅力。

“對於無幣區塊鏈,我並不樂觀。”V神在“王峰十問”中回答道,“‘無幣區塊鏈’只能用在私有鏈上,只要你是一個公有鏈,就肯定需要激勵。”

V神認為,儘管有些私有鏈項目聲稱已經投產了,但往往只有7個左右的節點,而且所有節點都由同一家公司控制,所以根本不是“去中心化”。

V神代表的這方認為,沒了“共識機制和激勵機制”,“無幣區塊鏈”就是空中樓閣。

另一方則認為,聯盟鏈也能“火”。

公鏈是理想,聯盟鏈是現實,無幣聯盟鏈為何風景獨好?

去年5月,央視在關於區塊鏈的系列報道中,提出了“無幣區塊鏈”的設想——《區塊鏈“無幣”也能“火”》的標題下,就是關於“聯盟鏈”的構想圖。

聯盟鏈一定無幣嗎?聯盟鏈如何達成共識和激勵?

Token在國內有多種翻譯,比如早期的數字貨幣、加密貨幣,後來的代幣或通證。

因為政策的原因,目前聯盟鏈中的Token可以分佈式流通,但分佈式發行會受嚴格監管,而兌換法定貨幣則是被禁止的。

因此,在聯盟鏈裡,Token並不是不存在,只不過更多的是作為一個記賬符號。

另一方面,區塊鏈的共識和激勵機制,不一定要在鏈上才能完成。

李笑來在央視採訪中曾表示:“大量的場景是不需要激勵參與者的,這時候幣就是不需要存在的。”

公有鏈,因為大家‘不認識’,所以只有依靠經濟激勵把大家聯繫起來。但聯盟鏈和私有鏈是知根知底的,完全可以以其他的鏈外的方式進行激勵。

鏈外激勵,可以有多種方式。比如,傳統的“收會費”形式,只是需要把核算的會費標準,對照區塊鏈賬本進行。激勵的關鍵,不在於把Token和業務綁在一起,而在於公開透明。

在金融領域,Token是一個敏感詞。在監管劃定的範圍內,聯盟鏈的Token設定不同,也不能直接與聯盟之外的Token、法幣交易。但是,如果監管之後會開放呢?”

在區塊鏈技術成熟後,這種猜測並不是天方夜譚,不過,聯盟鏈的Token不像公有鏈的一樣,無限制上漲。

因為它是應用在特定場景、解決具體事情的,所以價格是有天花板的。雖然聯盟鏈Token的想象力沒有公有鏈的大,但因為有真實的需求,不會出現‘空氣幣’氾濫的問題。”

在商業領域,聯盟鏈有絕對的優勢。

不過,聯盟鏈的落地,並非一帆風順。

如果用“經典互聯網”的術語來形容,公有鏈是2C,聯盟鏈就是2B。

每家企業、每個場景的業務都是不同的,痛點也不一樣。2B的需求變化比較大,沒法形成一個很明確的需求,所以發展得相對慢一點、難一點。因此,目前在區塊鏈技術領域,公有鏈技術的成熟度,要略高於聯盟鏈。

公鏈是理想,聯盟鏈是現實,無幣聯盟鏈為何風景獨好?

區塊鏈技術的不成熟,是聯盟鏈落地的最大挑戰。

每個場景都是複雜的,一條鏈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需要針對特定場景,優化設計區塊鏈,需要跨鏈,甚至建立區塊鏈的集群來應對。

除了技術落地場景的挑戰,聯盟鏈要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業務的挑戰。

聯盟鏈的落地,面臨一個有趣的“悖論”:

一方面,區塊鏈技術研究落地,需要一定的成本,對小機構而言,壓力太大;

另一方面,大機構本身就是“中心”“巨頭”,而聯盟鏈也要避開中心,達成新的行業共識。

這個悖論,就導致兩個結果:要麼,聯盟成員誠意不夠,聯盟鏈只是停留在概念驗證階段,真正的商業運營變少;要麼,巨頭把控著聯盟鏈,讓後者變成一個完全的“私有鏈”。

因此,為聯盟鏈挑選合適的成員企業,也是一個漫長尋覓的過程。

區塊鏈技術,在稚嫩時被捧上神壇,也迎來了不絕於耳的質疑聲。

區塊鏈技術和應用之間的距離,欠缺的不只是技術,還有認知和共識。

不管怎樣,更關注落地的聯盟鏈,讓區塊鏈技術有了煙火氣。

在某種意義上,聯盟鏈,可能才是迂迴抵達未來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