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頂級智庫: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是穩就業的重點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日前發佈《中國城市群一體化報告》指出,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經濟份額超過40%,這三個地區經濟增長對人口的吸納能力最高,穩就業要優先在三大城市群地區施策。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穩就業放在“六穩”之首,表明就業是經濟發展的“頭等大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引人注目地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強調穩增長首要是為保就業。

上述報告對我國12個大型城市群——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原、海西(臺灣海峽西岸)、成渝、 山東半島、遼中南、哈(爾濱)長(春)、長株潭、武漢和關中——的一體化水平進行了評估,涵蓋了157個地級以上城市,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9.57%。

“抓住了城市群,就抓住了中國經濟的根本。”報告指出,僅2015年,這12個城市群經濟總量就佔全國的80%以上。

“當前,中國正向經濟高質量發展轉型,而高質量發展轉型的主戰場就是城市群。不僅如此,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城市群也是穩就業、穩外貿、穩投資、穩金融、穩外資、穩預期的關鍵。”報告稱。

報告特別指出,人總是伴隨著經濟機會走,進一步分析各城市群人口份額變化對經濟份額變化的彈性,可以看到不同城市群的增長包容性。從這一點來說,珠三角、京津冀和長三角的增長包容性也是最高的,相關彈性係數分別達到0.97、0.68和0.49。這意味著,如果經濟份額和人口份額的彈性關係不變,珠三角地區佔全國的經濟份額提高1%,其人口份額也會提高0.97%。在京津冀和長三角,經濟份額每1%的增長,可以帶來區域人口份額0.68%和0.49%的增長。

“這一結果具有重大的政策含義。在當前宏觀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外部經濟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穩就業的重點應該在珠三角、京津冀和長三角這三大城市群。”報告稱。

城市群人口吸納潛力遠未發揮

報告顯示,2006-2015年間,12個城市群佔全國GDP的比重從70.56%上升至82.03%,佔全國經濟的份額提高超過10個百分點,年均增長超過了1個百分點,所有城市群佔全國經濟份額的比重都得到提升。這反映出經濟活動向城市群集中的趨勢。

但是,與之對比鮮明的是,人口向城市群地區的集中過程仍然緩慢。12個城市群佔總人口的比重在十年裡從61.12%上升到63.07%,僅增加了1.95個百分點。人口份額和經濟份額變化速度的差異,折射的事實可能是令人擔憂的,這意味著中國城市群的人口吸納潛力還遠遠沒有被髮揮。

國際上其他城市群的發展經驗則顯示,美國的波士華城市群,以2%的土地,居住了17%的人口,創造了20%的GDP;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9%的土地,居住了53%的人口,創造了60%的GDP。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大倫敦地區、大巴黎地區以及德國萊茵-魯爾地區。在美國、日本和西歐,儘管國家層面的人口城市化已經基本保持穩定,但人口和經濟活動還繼續在向以少數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地區集聚。

在12個城市群中,從人口份額的絕對增長來看,增長最快的是長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十年裡人口份額分別增長了1.04、0.81、0.69個百分點。三大城市群人口份額合計增長了2.54個百分點,高出12個城市群人口份額的總體增長。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三個城市群的人口增長,其他9個城市群的人口份額增長合計為負。

從2006年至2015年,哈長、成渝、關中、中原這4個城市群的人口份額出現下降,降幅最大的是哈長和成渝。 中原城市群2006年人口占比最多,達到10.80%,到2015年下降到10.44%。

京津冀一體化程度僅排全國第四

報告認為,城市群發展的關鍵在於一體化。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課題組利用開發的ACEP指數,對12個城市群的一體化水平進行了測量,ACEP指數越高,區域一體化水平越高。結果表明,珠三角和長三角的一體化水平穩居第一梯隊,ACEP指數分別為61.58和56.79。第二梯隊則由山東半島領銜,接著是京津冀、中原和遼中南城市群,一體化水平得分在30-40分之間。第三梯隊由其餘城市群組成,得分在15-25分之間,哈長和關中城市群一體化水平墊底。

報告認為,未來京津冀一體化發展,需要看兩個關鍵變量,一是雄安新區能否發揮區域均衡發展的支點作用,二是京津冀與環渤海區域的山東半島、遼中南城市群的協同。

雖然珠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穩居全國第一,但單看珠三角城市群本身也存在一些侷限,突出表現在腹地小,區域經濟總量小而且已經處於高密度狀態,進一步提高空間小,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注入新的動能。如果將珠三角城市群拓展到粵港澳大灣區,課題組發現,整個灣區一體化指數上升了。具體來看,2015年,不包括港澳的珠三角九市的一體化指數得分為61.58,如果包含港澳該指數則上升到67.94。報告認為,這反映出中國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長三角城市群則需要從以下方向發力:首先是優先改進區域的連接性,需要進一步加強區域內的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特別是要加強合肥、徐州、蚌埠、杭州、南京等樞紐性城市的連接,完善水、陸、空聯運體系。其次是強化經濟集聚,需要進一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利用好區域內新經濟活躍、科創基礎雄厚、民間資本和人力資本相對充裕、產業佈局空間大的優勢,同時發揮上海自貿區擴大的機遇,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和質量,加強區域經濟活動和人口的吸納能力。

此外,報告指出,2015年,區域財政支出差距大於經濟差距的城市群仍有四個,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以及成渝。報告指出,財政支出差距大於經濟發展差距,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發達地區的中心城市擁有更多企業總部,在現行稅制下容易轉化為支出水平的不均等。而在經濟相對不發達地區,由於存在大量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這些支付通常與最基本的公共服務支出相聯繫,因而起到一種均等化的效果。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介紹

該基金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起成立並主管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自1997年成立以來,已經成長為一個集交流、培訓、研究於一體的高端智庫型基金會,擁有“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公共管理高級培訓班(赴美國)”、“中國人類發展報告”、“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發展”等眾多精品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