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区坚持产业强区 努力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和转型发展新动能

新都区坚持产业强区 努力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和转型发展新动能

新都针对轨道交通、航空产业、物流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精准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成都今创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马上就要投产,2019年的元旦小长假,对于总经理李志来说,是投产倒计时启动,“前些时候,成都市的主要领导带队到新都现场办公,对新都轨道交通产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作为第一批跟随中车落户石板滩的配套企业,也要加力加劲。”1月20日,今创将开始在新都的第一批产品试制。预计春节后,就会启动全面生产,今年将实现产值超1.5个亿。相较于今创的投产倒计时,新都工业区标准化厂房则是建设进行时。“一期推出后的市场反响很好,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企业普遍反映极大缩短落地投产周期,实现即迁即落地。”新都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杨金华告诉记者,市委主要领导对新都工业调研后的评价,更坚定了新都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的路径,目前对于帮助加速招引项目落地的标准化厂房项目,二、三期都在全面铺开建设。

■存在问题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发展质效不高

■新都怎么干

坚定智能制造方向,坚持优化传统产业与壮大主导产业同步,坚持“产业强区”

“范锐平书记在现场办公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剖析了新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新都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课题、新要求,为新都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杨金华介绍说,目前新都针对轨道交通、航空产业、物流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区级领导牵头成立三个发展专班,更精准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月10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新都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创新生态链构建和产业链延伸为抓手,推动“制造”向“智造”升级,向“智造+服务”转型,推动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更可持续。一是以服务破产业困局,全力做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服务业,按照制造向服务延伸思路推动轨道交通“换道超车”。一方面,推进成都轨道交通学院、三三盾构等项目加快落地,西南交大NQI创新基地、国地实验室等项目加快建设。另一方面,聚焦研发、设计、运营、维保等环节,深化链条招商,加快构筑“创新、质量、开放、业态、安全、人才”六维支撑产业体系,做实轨道交通创新谷,加快建设国家级轨道交通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构建轨道交通国家质量基础体系;依托西南交大国地实验室,筹划建设国家级轨道交通安全运营产业园,打造安全服务商聚集区;配合组建全市轨道交通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全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服务业走出去,打造面向全国、辐射“一带一路”及南向开放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服务基地。二是以承接成飞产能外放为突破,全力做强航空制造服务业。加快建设军民融合航空产业园,启动物料、检测、热表、交付“四中心”建设,推动拓璞数控、通宇航空等在谈项目签约落地。深入研究航空装备制造业和航空制造服务的产业链,以航空大部件及航空发动机制造能力为基础,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维修维护、检验检测等服务业,面向全球引进一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构建军民深度融合、特色优势突出的航空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三是以铁路港为载体,全力做强物流装备制造业。抓住物流园区调迁的契机,整合物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形成强大的物流装备制造的应用市场集聚效应。重点发展集装箱码头自动化设备、软件智能化控制系统、驼背运输等多式联运转运装备,以及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智能仓储等物流环节装备,围绕物流装备产业,梳理“两图一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极智嘉等在谈项目签约落地,打造蓉欧铁路港物流装备造修基地。

■存在问题

城镇化进程较快但质量不高

■新都怎么干

坚决落实“积极参与大都市经济圈分工体系和大港区的协作体系”的重大要求,以大思路融入大都市发展新格局

上月26日,地铁3号线三期开通,标志着新都正式驶入地铁时代,新都区位由此发生深刻变化。新都按照“跳出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局限”的要求,把“一心四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即将新都建设成为面向泛欧泛亚、服务成都、辐射德阳的成都大都市圈北部中心,建设大港一体先行区、成德同城枢纽区、智造服务引领区、公园城市典范区,推进区域经济形态重塑,进一步强化在全市功能担当,努力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新支撑和转型发展新动能。

一是提升承载力,主动融入中心城区。借势地铁3号线开通,全面缩短与市中心“心理距离”,加快推进成南高速扩容E线、成金简快速路等跨区道路建设,启动金凤凰高架新都段建设、蜀龙大道综合交通改造,打造与市中心要素交流的快速通道。遵循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念,通过TOD模式促进城市重点片区开发,完善地铁沿线配套、做好地铁站点道口经济,以七一国际广场、香城国际艺术港为重点,加快布局多元化生活性服务业。加快传化北中心建设,推动物流东区逐步退出物流功能,打通城市连片发展梗阻,与毗河滨水活力带串联互通,高标准建设城市新中心“香城之心”。匠心重塑老城风貌,按照“一街一品、一路一景”理念,围绕“一寺一湖一钟楼”等重要节点,启动宝光禅境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打造小北街等9条特色街巷,联通状元坊等12个特色历史院落,推动冶配厂综合改造,实施新加坡特色街区提升等工程,增强“天府膏腴·川西碧玉”城市特质的显示度。二是推进一体化,主动融入大港区建设。大力支持以蓉欧铁路港为核心的大港区建设,主动对接青白江、金堂,推动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工作专班,制定一体化“时间表”“路线图”,协力把大港区建设成为时尚大气、品质高端的对外开放门户。主动与青白江错位协同,转型发展物流装备制造业,为青白江发展“公铁海空”多式联运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持。主动接轨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争取三地共享自贸区政策,共建跨境商品保税区、交易结算中心,抱团做大自贸试验区。以公园城市理念规划建设大港区,实施总投资63.1亿元的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推动公共服务跨区共享。三是增强辐射力,主动融入成德同城化。以蓉欧铁路港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支撑,推进产业分工错位协同,力争区域整体处于价值链高端,打造大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聚集地、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和就业居住新中心,提升城市能级。高水平编制天府大道北延线新都片区规划,统筹考虑城市设计与产业发展、商业运营、公园城市的融合,形成站城一体、产城一体的生活圈,着力打造成德联结带交通最便捷、消费最活跃的城市新地标,形成要素洼地。

专家点评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李辉: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线

新都是传统的工业重镇,发展工业有浓厚的氛围和坚实的基础。轨道交通、航空、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很迅猛,但正确认识全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能过剩、格局固化等现实问题,以铁路港为载体,与青白江错位发展,转型物流装备制造,是市委高站位、深谋略的精准研判,对新都主导产业提出了“换道超车”的要求,以创新生态链构建和产业链延伸为抓手,推动“制造”向“智造”升级,向“智造+服务”转型,推动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更具有持续性。新都只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新都焕发“新”的风采、重振“都”的风范就指日可待。

本报记者 洪继东 新都区委宣传部供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