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建设引领中西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本报记者 韩清华 张丽

作为成都产业主阵地,成都高新区日前对外发布《成都高新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以下简称“改革攻坚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50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含软件业),发展壮大3000亿级的新经济产业,加快建成550亿级生物产业,区域创新驱动体制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率先形成,努力建成引领中西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融入国际产业分工 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

作为成都新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区域,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大潮涌动、呈现强劲增长的态势。2017年已培育出30余家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60余家瞪羚企业。今年以来相继诞生3家新经济独角兽企业。

成都高新区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破成果转化瓶颈,培育一批创新组织、独角兽企业。到2020年,构建具有成都高新特色的新经济产业生态体系,新经济企业总量年均增速达到15%,新经济领域的种子企业达到1000家,瞪羚企业达到100家,独角兽企业达到10家,龙头企业达到3家。

依托新经济活力区,成都高新区将重点发展商务商贸、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数字(信息)经济等领域总部经济。到2020年,总部经济对地方税收贡献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金融业增加值突破22亿元,经济证券化率达200%,金融机构数量达到1100家;天府国际机场建成通航,引入临空产业项目100个以上,聚集各类临空产业人才8万人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8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1600亿元,培育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80家,从业人员超过17万人;推动形成泛娱乐、大健康、汽车销售3个200亿级消费市场,网络零售额达到800亿元以上。

坚持智能高端、绿色集群,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培育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成都制造”。此次改革攻坚计划还提出,打造以智能制造为先导的产业体系、构筑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深度融入国际产业分工,通过国际市场倒逼产品质量升级。

为此,成都高新区将突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生物产业集群和高端装备制造业,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信息终端三大产业生态圈建设,到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350亿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当前,成都高新区正深入布局知识产权驱动创新,融入全球价值链。此次改革攻坚计划提出,优化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引导知识产权代理、法律、咨询、培训等服务市场化的运营机构聚集,打通国际知识产业引进高速通道,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为鼓励全球科技成果在成都高新区交易、孵化、产业化,成都高新区将高效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过完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依托天府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争取承建立足西南、辐射全国的天府技术交易市场,支持在蓉高等院所加快落实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集中建设一批符合特色产业需求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生命线,当前,成都高新区正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政策环境和政务环境。通过打造事项最简、流程最优、成本最低、服务一流的“至简审批”模式,力争实现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仅跑一次”“审批不见面”的目标。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营造不同所有制、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建区30年来,成都高新区持续不断地集聚创新创业要素、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将以高质量发展为战略目标,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的跨境活跃度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