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一場亡國的危機


1101 年,註定不平凡。

這一年,文豪蘇軾、天文學家蘇頌相繼逝世;趙佶登基為帝,改國號為“建中靖國”。

這一年,宣和畫院的不知名畫師張擇端,作畫一幅獻給新帝宋徽宗。宋徽宗看到畫中的盛世圖景,大悅,題字《清明上河圖》後將這幅 5 米多的長卷收入御府。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外賣鼻祖




粗略看來,這幅繪有 800 多個人物、60 多頭牲畜、30 多家店鋪、20 多隻木船的長卷足夠細緻,畫中的城市汴京也足夠繁榮。

在當時,汴京的人口已達到 137 萬,幾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這裡有寬敞的馬路、發達的水運、隨處可見的商鋪,甚至還出現了最早的外賣送餐員。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各種商鋪




不過,當我們把《清明上河圖》放大,耐心觀察畫中的細節,卻發現導致亡國的危機正在襲來。

打開畫卷,是一幕短暫祥和的場景——郊外的牧童在趕路,農夫坐在草棚下望向遠方,一支嫁娶隊伍正喜悅地奔向新生活...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牧童、農夫與嫁娶隊伍




與祥和並行,還有一幕突發事件正在上演——一支回家省親的隊伍聲勢浩大,挑夫載的滿滿當當徐徐走來,此時,最前面的一匹白馬掙脫了韁繩,向前方跑去,而在不遠處,就是繁華的汴京城。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省親隊伍與脫韁的馬(馬的前半身已殘損)




馬伕慌忙追趕,路邊的老嫗急忙招呼孩子,前方的牛和馬似乎也察覺到了什麼,轉頭看向郊外。

酒肆裡的客人也沒閒著,不慌不忙的看向遠方,似乎在等待“野馬”的到來。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老嫗、牛和酒客




畫卷進一步展開,我們將正式走入汴京城。

酒肆前方是一處貨物集散地,老闆正催促勞工搬運貨物,所有人都沒有注意遠處奔襲而來的野馬。

再往前走,是一座望火樓。

宋代絕大多數建築都是磚木結構,極易引起火災。據史料記載,北宋 100 多年間經歷了 40 多次特大火災,因此消防是當時朝野最關注的問題之一。鑑於此,汴京城的每個坊都設有一座望火樓,專門觀測火警。

但在張擇端的畫裡,這處望火樓卻無一人觀望,更誇張的是,望火樓下的兵營竟被改成了飯館。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貨物集散地與空無一人的望火樓




如果說狂奔的野馬和無人看守的望火樓是危機的前奏,那畫卷的中間部分則是高峰。

汴河的拱橋上,到處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這一場景,最能體現京城的繁華。當把“鏡頭”推進,給出特寫,我們發現了繁華背後的隱患——站在橋邊的人都在著急地看向橋下,議論紛紛,似乎將有大事發生。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橋邊和岸邊的人




順著他們的目光看向橋下,原來是汴河中的貨運船正在通過拱橋。

危急的是,船上的桅杆並沒有放下。此時,幾位船員慌忙將其放倒,另一位正用長杆抵住橋樑防止船體繼續前進,還有人想抓住橋上拋來的長繩試圖調轉船頭...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貨運船上的危機




再回到橋上,騎馬的武官與坐轎的文官相遇,雙方互不相讓,各家的管事正打算較量一番。

實際上,無論是橋下的水運危機還是橋上的“文武不相容”,都是北宋末年的突出問題,張擇端用一種隱晦的方式將其表現了出來。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橋上相遇的文官與武官




畫卷繼續打開,沿著汴河向前走。

在離岸邊不遠的地方有一處兵營,門前的八人左右對等分開,他們神情渙散,有人已睡去,有人即將睡去。

俯瞰視角下,院內的馬也同樣悠閒,睡意正濃。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兵營




把畫卷打開至末尾,看到的是汴京的城牆。

遺憾的是,諾大的京城,無論城樓上還是樓下關口竟無一卒把守,但如果形容是空無一人,也不太合適,因為城樓上還是有一位“看客”,正專注地望向樓下的記賬處。

不得不說,張擇端用心良苦。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空無一人”的城樓和樓下的記賬處




與虛空的城防形成對比的是隔壁的青樓,這裡人頭攢動,生意火爆。

路過的官員和商賈無不放慢了腳步,欲進還羞。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青樓




這幅畫的微妙還反映在對人物心理的處理。

長卷末端,馬背上的人在鬧市區認出了一位朋友,但這位友人卻掩面而過,故意躲避,並不想打招呼。顯然,社交恐懼症在古代已存在,當時的這種處理方式叫“便面”。

可惜,宋徽宗沒看懂這幅畫

“便面”




合上畫卷,再次回味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才發覺商業繁榮的汴京暗藏玄機。

他沒有進行誇張渲染,這是北宋末年實際存在的社會和政治問題,這幅畫真實的反映了宋徽宗朝初期已日趨淡漠的防範意識。

可惜,宋徽宗沒有看懂這幅畫,或者說他看懂了,但已無能為力。

1127 年,靖康之變。

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等 3000 餘人,被金兵押解北上,汴京淪為一座空城,北宋隨即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