媯水河名字由來及唐-五代延懷涿盆地歷史文化轉向(連載20)

4史思明的粟特人身份及安史之亂後延慶地區名稱之演變

史思明的粟特人身份現在已經是確定的了。我現在結合已有的資料簡單介紹下。

媯水河名字由來及唐-五代延懷涿盆地歷史文化轉向(連載20)

媯水河名字由來及唐-五代延懷涿盆地歷史文化轉向(連載20)

從《新唐書》來看,寫著他是突厥人,其實他是粟特人。史思明的祖先從中亞史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以南沙赫裡夏伯茲附近)入華,先聚居在河西甘州、肅州之間的建康,歷經西涼與北涼的嬗代,併入北魏,被髮徙至靈武等地(五世紀前半葉);突厥興起,遂進入突厥成為其屬下的胡部(六世紀前半葉);突厥歸唐(630),又被安置在靈武附近的六胡州;突厥復國(682),在默啜的強烈要求下,六胡州的一部分降胡部落北上進入突厥,史思明的父輩也在其中(698)。之後不久(703),史思明出生於默啜突厥國中某地;默啜晚年突厥內亂(715),史思明則南下歸唐,輾轉進入營州。可以推測,這也是安史叛軍及後來河朔三鎮中相當一部分粟特史氏胡人的遷徙路線。【1】

陳懇的這篇文章介紹了兩個重要的證據,一個是史思明自詡的郡望是金陵史氏,另一個則是死後被稱為昭武皇帝。

關於金陵史氏,陳懇文介紹說:“建康史氏的源流

事實上,在中古時代史氏眾多的郡望之中,河西的建康正是相當著名的一個,近年來學界對此已有細緻入微的梳理(參見羅豐《流寓中國的中亞史國人》),並指出建康史氏中存在著來自中亞昭武九姓的史國粟特胡人。

傳世史籍和寧夏固原南郊史氏家族墓誌等材料都表明,入華粟特史氏中有多個家族都將河西甘州、肅州之間的建康作為其郡望和祖籍,這說明建康及其別稱金陵在唐代的確是粟特史氏常用的郡望,由此史思明號稱金陵史氏就毫不奇怪,同時也證明史思明的族屬是粟特而非突厥。”【2】

媯水河名字由來及唐-五代延懷涿盆地歷史文化轉向(連載20)

而關於昭武皇帝,他介紹道:“北京豐臺區史思明墓出土玉冊中出現的“昭武皇帝”一稱,學界已經基本認定是指史思明本人,但這一稱號與歷史上粟特胡人王族祖先傳說中的“昭武九姓”之間有無關係,學界尚無一致意見。反對者認為,“昭武皇帝”是中國古代傳統中不算罕見的君主諡號,在史思明之前和之後都可以找出多個例子,和“昭武九姓”並沒有任何關係;贊成者則將其作為史思明族屬是粟特胡人的一項證據。因為在唐代時人的觀念或謂傳說中,中亞昭武九姓粟特胡人王族月氏人的故鄉位於河西走廊祁連山北的昭武城,而昭武城就在唐代河西所設的建康軍附近,也正是從前五涼時代的河西建康郡地域。

現在基於以上論述可以發現,源自粟特昭武九姓的建康史氏或金陵史氏的入華聚居地正好位於其傳說中的故鄉昭武城地域,也就是說,史思明這一支昭武九姓粟特胡人的郡望或祖籍正好位於其傳說中最早發源地的昭武城。”【3】

我們從史思明隊伍的特點和當今的考古證據雙重論證史思明是粟特人,而封其為媯川郡王,一定是證明粟特人和媯川有著重大的聯繫,自不凡代言。

而兩唐書都記載後來的媯川縣被取消。我想這個變化,應該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出於反唐的需要而在內部進行的調整:集中力量罷了。

所以在杜佑的《通典》中還記錄有媯川縣,這應該是後來平定安史之亂後再次調整的結果。媯川縣的重新恢復,而沒有再調整為儒州這樣的名字,當然是不能太刻意去觸動當地的粟特人和突厥人多胡人文化。這個安史之亂後的媯川縣的名字,其實正是與唐王朝沒有徹底剷除這個毒瘤而留下了藩鎮割據這個禍根相一致的。而安史之亂後的北方已經被藩鎮們所佔據,對於文字上如此細小的事情,誰會去在意呢?萬全無所謂了。相反,這極可能是當地割據藩鎮勢力堅持的結果。

我們看看涿州再次被調整的藩鎮們在玩弄地方行政單位的名字方面的手段。

《新唐書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地理三》:涿州,大曆四年,節度使朱希彩表析幽州之范陽、歸義、固安置。縣五:范陽,歸義,固安,新昌,新城。

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歸義”,這是典型的表現投降唐王朝的意思。並不太堅持自己的文化。彷彿這只是在名字上而已。但是卻堅持設立媯川縣。可見,就是縣級單位的名字,地方的藩鎮也是耍滑頭。在非核心地區可以改,而核心地區則堅持不改。所以,安史之亂後,藩鎮地區的行政單位的名字當中所本來該有的意思已經與安史之亂前不同了,不在代表其要代表的意思了,名字和內涵分開了,名字只是個稱呼、代號而已。當然這只是在藩鎮地區的看法,在中央王朝這裡當然還不行,叫什麼,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前面我們介紹過,在安史之亂平定二十年後,今天延慶城區的位置當時有個名字叫防禦軍城。結合此時這裡是幽州藩鎮的地盤,既然這裡叫防禦軍城,乃是以軍號命名,極有可能這裡是以駐軍為主,如當初的清夷軍城一樣,而不是一個以民政為主的城鎮。這樣,本地實際上極可能不具有一個縣域的規模或者是功能,實際上它就不是一個縣。但是為什麼又有媯川縣這個稱呼?我以為這只是遠在長安的官方的稱呼而已,不涉及實際情況。這就是為什麼縣城的地方叫防禦軍城,而縣的名字叫媯川縣的原因。當時唐王朝根本管不到這裡,所以只能實行記錄中的天下一統了,而不管當地的實際情況了。包括下面的廣寧也是如此。不過沒有記錄是叫廣寧縣還是叫廣寧州。不過意義不大,這都是唐王朝賬冊上的名字,實際上當地未必這麼稱呼。而這防禦軍卻持續到唐末,所以防禦軍的名字估計也得到唐末了。因此,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地方兩個或者是多個名字的情況。當地一個稱呼,而朝廷則是另外一個稱呼。這是因為政權實際不統一造成的。所以,梳理起延慶曆史上的名字就會感覺有些亂。這並非歷史記錄的原因,而是因為政權不統一造成的。我們後人在梳理的時候又不注意這個極為重要的差別,就按照凡是名字似乎都是正式的這邏輯來安排歷史的前後,所以總是搞不清,如亂麻一般。

我這裡提供了兩個選擇項,個人更傾向於後面的說法,前面藩鎮自己堅持的,也作為參考。

因為提到了《通典》記載牽涉到的媯川縣的存在的歷史下限,所以我們看下杜佑的簡況。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學家。

杜佑出身於京兆杜氏,歷任濟南參軍、剡縣縣丞、潤州司法參軍、主客員外郎、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江淮水陸轉運使、戶部侍郎、饒州刺史、嶺南節度使、淮南節度使等職。

貞元十九年(803年),杜佑升任司空、同平章事。後又進拜司徒、度支鹽鐵使,封岐國公。元和七年(812年),杜佑以太保之職致仕,不久病逝,追贈太傅,諡號安簡。

也就是說,媯川縣的這個名字至少保持到杜佑死這年。

而根據《宣府鎮志》記載,在822年,唐穆宗長慶二年改廣寧為儒州。這樣我們可以假設,在812年杜佑死之後,延慶至少還有十年時間叫廣寧。我們姑且假設為廣寧縣。

到此做一個從開始到本階段的小節:

媯州是在貞觀八年設立。

武則天垂拱二年設立設立清夷軍,長安二年,702年,媯州州治,遷移到官廳湖畔。

開元十八年,730年,分出儒價州。州治叫儒價州城。

到天寶元年,取消媯州設媯川郡,儒價州為媯川縣所代替,按照儒價州城的邏輯,媯川縣的時候,縣治也可能改叫媯川縣城才對。然後媯川在天寶之亂被取消。媯川縣再度恢復是在至少是安史之亂結束這年,然後延續直到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即杜佑去世這一年。

812——822年叫廣寧,822之後延慶區之轄區大體叫儒州。不過叫廣寧,這目前似乎只是《宣府鎮志》的記載,未有更早和更有說服力的證據,所以這廣寧一說只能被以參考,尚不能未定論也。另外,前面已經引述:《宣府鎮志》記載:“唐武新媯儒四州,……,儒州置寧城。”而從此時看儒州州治似乎是該叫“寧城”。首先一樣的是不知道這是有何根據。而從目前出土的墓誌的記錄看,《宣府鎮志》的記載可能是錯的。據王伯軒碩士學位論文論文《延慶三方唐代墓誌考釋》所引證的材料,到唐代晚期會昌年間,延慶城區的位置大體還叫“防禦軍城”,而非寧城。《大唐故彭城劉府君(海雲)袝 墓葬志銘並序》載,劉海雲“會昌六年(846年)歸合於防禦軍東石堆柵”。據所引小注說是在2002年延慶文物管理所在永寧鎮西關征集到的。另有證據是:《房山石經題記彙編》記有“節度押衙兼攝防禦軍使檢校國子監祭酒兼殿中侍御史任石裕”,鹹通九年(868年)勾當造經;又記“節度押衙遙攝防禦軍使中散大夫試太子賓客馬如ロ",中和三年(883年)四月八日。鈞有防禦軍字樣。【4】如果按照出土墓誌的內容,延慶不可能叫寧城,那麼,《宣府鎮志》記載的廣寧也極可能有錯。所以,延慶叫廣寧的階段只能作為備考,而非確論。

從史思明自屬河西之金陵郡望。令我想到《紅樓夢》中的那段民謠:““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如此有錢的史家當然最適合來自於西域的胡商。而曹雪芹的姓氏本是曹姓,這也是九州胡的一個大姓氏。如果再加上賈家,當然這是商賈的另一個說法。同時《紅樓夢》中還有“九州販駱駝”類似的話。如果從清代來看,似乎再證明清代的某些家族或者是文化深受西域胡商的影響。也許是曹雪芹在委婉表達什麼。難道曹家是西域粟特人胡商之後?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而已。僅供參考,以待方家。

腳註:

【1】陳懇 《史思明是突厥人還是粟特人?或與李白是老鄉》私家歷史, 澎湃新聞,轉自網易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4594

【2】陳懇 《史思明是突厥人還是粟特人?或與李白是老鄉》私家歷史, 澎湃新聞,轉自網易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4594

【3】陳懇 《史思明是突厥人還是粟特人?或與李白是老鄉》私家歷史, 澎湃新聞,轉自網易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4594

【4】王伯軒 :《延慶三方唐代墓誌考釋》 中央民族大學 2014年https://www.docin.com/p-1159824863.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