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复观:从行伍俊杰到儒学宗师,不变的是慷慨悲歌之气

中国近百年来,出身于军旅,以武起事,而最终潜心学术,并成为享誉学界的大学者,似乎只有熊十力、徐复观、黄仁宇三人。

而最终在学术内修成正果的当属徐复观先生。徐先生不仅学养深厚,更重要是的他始终从关怀社会的角度出发做学问,始终保持着对中国乡土文明深沉的爱。

论徐复观:从行伍俊杰到儒学宗师,不变的是慷慨悲歌之气

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业立国,土地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如果这个人对土地没有眷恋之情,那么这个人将会对一切无情,无论走到哪里,他的生命都是不完整的。

在二十岁之前,徐复观念书之外的课余时间都在和土地直接打交道,砍柴、放牛、捡棉花、摘豆角,都是他生活的必修课。在他著作之中表现出的对土地的眷恋、对农民的深情,绝非出自一个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故作姿态,而是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和土地本为一体,是农民中的一员。

徐复观的家境并不富裕,为了供他上学,家中的日子更加拮据。为了减轻家中负担,他想过开药铺,也当过小学教员,最终有稀里糊涂的留学日本,归国后找不到工作,经人介绍才进入了军队。

论徐复观:从行伍俊杰到儒学宗师,不变的是慷慨悲歌之气

徐复观

在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有必要介绍一下。

徐先生在日本回到上海时期曾经认识一位日本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出身于没落的日本贵族。等到徐先生回到武昌,两个人又相遇了,并且在一起闲逛了好多天,后来女孩留在武昌,徐先生回到了上海。

女孩的母亲死后,女孩认为徐先生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来到上海寻找徐先生。两个人甚至一起住在客栈里面。

徐先生回忆道:当时没有发生肉体行为的观念,这连自己回忆起来也是无从索解的。

没有工作的徐先生在花光了身上带的钱之后,想要去广西谋生,女孩反对,同时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皮箱。

箱子里面装满了文征明的画和祝枝山的字,女孩说这些东西典当之后足以维持生活。

徐复观执意要去谋生,并许诺在广西找到工作之后回来接女孩。

离别的时候,女孩还是舍不得他走,就算船已经快要起航,女孩依然要求徐先生回去,可是徐先生怎能回去呢?

将女孩逼上了岸,徐先生站在甲板之上望着女孩显瘦的身影,心里不是滋味。

而更加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别竟成为永别。

到了广西之后,徐先生写再多的信件,也没有音讯。

徐先生请假回来寻找,也是一无所获。

当我在徐先生的著作之中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颇为惊讶,原来徐先生竟然有这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正如金庸在神雕侠侣中所写:“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论徐复观:从行伍俊杰到儒学宗师,不变的是慷慨悲歌之气

左起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均为熊十力高徒

失恋之后的徐先生,将个人的情感暂时放在一旁,开始思考国家的事情,抗战爆发之后,徐先生投身抗战,亲身参与娘子关战役及武汉保卫战。1943年,任军令部联络参谋,派驻延安。数月后返回重庆,任蒋中正侍从室机要秘书,擢升少将。这是徐先生最意气风发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之后不久,自己就会离开政界,潜心学问,更没有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享誉学界的新儒学宗师。

在徐先生一生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父亲,另一个是他的老师熊十力。

他的父亲是一个参加科举失败的读书人,在学问上并没有什么成就,而科举的始终是他父亲精神上的枷锁,他父亲希望他能够升官发财,走上仕途,可最终徐先生没能完成父亲的愿望。

但同时,他的父亲从小教他读书,为他打下了良好的旧学基础,并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所以,徐先生不管是在外谋生,还是行军打仗,总是书不离手。不管家中如何穷困,徐先生的父亲都没有让他放弃学业。他的父亲在乡里慎言慎行,绝不会做干预他人生活,从中获利的勾当,这样磊落的性格在徐先生为人处世中也有所展现。

论徐复观:从行伍俊杰到儒学宗师,不变的是慷慨悲歌之气

左为马一浮,右为徐复观

徐先生学术的道路上,如果说徐先生父亲的作用是播种,那么熊十力先生的作用就是浇水施肥。

1944年,已经是少将身份的徐先生前往勉仁书院拜谒熊十力。从小读书的徐先生因为对王夫之《读通鉴论》过多指责,被熊十力骂了个狗血喷头,尽管受到训斥,徐先生依然诚心低首,成为了熊十力的弟子。

因为受到震撼和棒喝而服膺的民国学人例子还有很多。

同为熊十力门人的牟宗三虽然没有受到熊十力的训斥,但摄制于熊十力的气势和威严,决定做熊十力的弟子;梁启超初遇康有为,“先生乃以大海潮音·····当头棒喝”,于是梁启超开始追随康有为变法;顾颉刚初听胡适讲解中国哲学史,也是相当震撼······

论徐复观:从行伍俊杰到儒学宗师,不变的是慷慨悲歌之气

徐先生开始以学术为终身事业,已经四十几岁了。尽管大器晚成,却老而弥壮,“三十年间意气不衰,巨笔如椽,成就仍甚丰硕。”

和钱穆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不同,徐先生在捍卫传统文化道义的同时,对传统社会的专制制度大家批判;由于师承熊十力,崇尚宋学而轻视汉学,重义理而轻视考证。

他的代表作品《两汉思想史》,也是为了抨击乾嘉考据学而写,他在书中的自序提到写作的初衷,“两汉学术的精神面貌,遂隐没于浓烟障雾之中,一任今日不学之徒,任意涂传······发奋要写一部《两汉思想史》”

虽然同为新儒家的宗师级人物,他和牟宗三以及唐君毅的思想也是大相径庭。熊十力去世之后,在追悼熊十力的时候,徐先生也承认了自己的思想与熊十力出入很大:“二十余年的努力,在以考证言思想史,意在清理中国学术史里的荆棘,以显示出人文精神的本真,此当为先生所呵斥。”

论徐复观:从行伍俊杰到儒学宗师,不变的是慷慨悲歌之气

徐先生的后半辈子都在和人们打笔仗,最著名的就是和胡适。

1961年,胡适赴美演讲,重申了对东方传统文化应自我批判的观点。“看到胡博士在东亚科教会的演说,他以一切下流的辞句,来诬蔑中国文化,诬蔑东方文化,我应当向中国人、东方人宣布出来,胡博士之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是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徐先生这段话传到胡适的耳朵之中,胡适避而不战,作为胡适的朋友殷海光出面对徐先生进行回击。

徐先生对胡适的批评是出于为传统文化的维护,五四之后,西学东渐,中国的一切都被视为落后,从制度到文字,甚至有人提出中国的种族就是低劣民族,并提出了换血一类的荒谬做法。

一国的文化失去了自信力,一国的人民陷于思维混乱之中,这是极其可怕的。

早在胡适发表演讲三年前元旦,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在香港发表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即“新儒家宣言”,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而胡适对这一宣言却嗤之以鼻,新儒家与胡适主张西化的观点从新儒家发表宣言开始,就展现出不可修复的裂痕。

但是胡适、殷海光去世之后,徐先生先后写了名为《一个伟大书生的悲剧》、《悼念吾敌悼念吾友》的文章,并且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失去朋友之后的那份悲哀。

当大多数人被骄傲、愚昧、浮名诱惑的时候,需要一个人在你的旁边为你敲响警钟,也许徐先生之于胡适就是这样的存在。

论徐复观:从行伍俊杰到儒学宗师,不变的是慷慨悲歌之气

现代人就算没有时间阅读徐先生的大部分作品,那么他的一篇名为《我的读书生活》的文章也不该错过。与其说这是一篇文章,不如说这是徐先生为后人留下的开启读书大门的钥匙。

不彻底读通并读熟几本大部头的古典,仅靠泛观博览,在学问上是不会立下根基的。

金克木在他的书读完了一书之中,和先生的观点类似,提出了中国学问的源头是五经以及庄子、老子等先秦典籍,只有这些书籍作为根基,才能够理解古典诗歌的典故由来、程朱陆王之争等诸多问题。

为了教《史记》,我便把兰克、克罗齐及马伊勒克们的历史理论乃至卡西勒们的综合叙述,弄一个头绪,并都做一番摘抄工作。因为中国的文学史学,在什么地方站得住脚,在什么地方有问题,是要在大的较量之下才能开口的。我若不是先把西方伦理思想史这一类的东西摘抄过三十多万字,我便不能了解朱元晦和陆象山,我便不能写“象山学述”。因此,我常劝东海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一定要把英文学好。

徐先生为了教书这样做,而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可以做啊。历史上的大文学家苏轼也好,洪迈也好,纷纷表示抄书是学问精进的最好方法。苏轼抄写过汉书三遍,洪迈抄写了资治通鉴两遍,连最反对读中国书的鲁迅,也是童年时候抄写古典书籍和碑文,才能够在融汇了俄国文学、德国哲学、日本文学的基础上将中文小说的遣词造句打磨的炉火纯青。

论徐复观:从行伍俊杰到儒学宗师,不变的是慷慨悲歌之气

徐先生自己曾说他平生最好阅读陆游“今皇神武是周宣,谁赋南征北伐篇?”的这首诗,他感觉诗中有一股子燕赵慷慨悲歌之气。

实际上,纵观徐先生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受到燕赵之气的感染呢?对乡土的珍视,对爱情的投入,对国家的爱护,对文化的捍卫,对学问的坚持,都令人动容。

徐先生曾经以“无惭尺布裹头归”为题写过文章,这句诗出自吕留良的笔下,以这首诗为今天的结尾再合适不过,也可以作为徐复观先生一生的写照:

谁教失足下渔矶, 心迹年年处处违。

雅集图中衣帽改, 党人碑里姓名非。

苟全始识谈何易, 饿死今知事最微。

醒便行吟埋亦可, 无惭尺布裹头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