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是如何评价孔子之天命观的?

(一)徐复观认为应将天、天道、天命与命做个分别

徐复观认为《论语》上凡单言一个“命”字的,皆指运命之命而言。生死、富贵、贫贱、利害等都是命。“知命”的意思,是知道这些事情乃属于命,乃属于“不可求”的。知道这些东西是不可求的,便不必枉费心思,而能“从吾所好”。

所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孔子乃至孔门弟子,对于命运的态度,是采取不争辩其有无,也决不让其影响到人生合理地生活;而只采取听其自然的“俟命”的态度,实际上是采取互不相干的态度。

但《论语》上若提到与天相连的“天命”、“天道”,则与上述的情形完全相反,而以敬畏、承当的精神。这是说明孔子对于春秋时代道德法则化了的“天”,虽然不再赋予以明确的人格神的性质,但对孔子而言,这种道德法则,并非仅是外在的抽象而漠然的存在,而系有血有肉的实体的存在。

徐复观是如何评价孔子之天命观的?

(二)徐复观认为孔子的天命具有道德的超经验的性质

徐复观认为孔子所谓的天命或天道或天,用最简捷的语言表达出来,实际是指道德的超经验的性格而言;因为是超经验的,所以都有其普遍性、永恒性。

因为是超经验的,所以在当时只能用传统的天、天命、天道来加以表征。道德的普遍性、永恒性,正是孔子所说的天、天命、天道真实内容。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知”,是“证知”的知,是他从十五志学以后,不断地“下学而上达”,从经验的积累中,从实践的上达中,证知了道德的超经验性。

这种道德的超经验性,在孔子便由传统的观念而称之为天、天道、天命。

徐复观是如何评价孔子之天命观的?

(三)徐复观认为孔子知天命的意义十分重大

徐复观认为,因为道德不能在任何形式的经验主义中生稳根,任何经验主义的道德都是相对的,缺乏普遍性永恒性那一面的道德。

孔子由经验向超经验的回转,而此回转不是由理智向外的思辨(这是西方所走的路),而是由德性向内的实践,因而是通过内在化以达到超经验的回转,这才使道德从相对的性质中超进一步,而赋予以普遍与永恒的根据,这才真正为道德生稳了根,因而为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石。

知天命,由经验回转向超经验界,是外在的他律性的道德,回转为内在的自律性的道德,有此一回转,道德始能纯化、绝对化,始能生稳根。

徐复观是如何评价孔子之天命观的?

但纯化、绝对化后的道德,生稳根后的道德,依然是要表现于经验界中,并且应当在经验界中发挥更大的实践效率,否则只是观念上的游戏。

所以孔子的思想,是由经验界超升而为超经验界,又由超经验界而下降向经验界,可以说是从经验界中来,又向经验界中去,这才是所谓“合内外之道”或者称为合天人之道。

最后,徐复观得出结论,一个人的行为只是决定于每一个人的心,孔子知天命这一事实让人们意识到——心为道德的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