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代表中国美学?朱光潜、李泽厚?

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可从宏观层面分为现代和当代两个阶段,又可细分为四个阶段。而李泽厚又有“三代”说。他说的“代”,既有“时代”之义,更有“代表”之义。第一代以蔡元培、王国维为代表,包括梁启超和鲁迅。蔡、王与梁、鲁,又分别开启并影响了贯穿20世纪的“审美主义”与“功利主义”两条美学理路。第二代以朱光潜、宗白华为代表,他们代表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第一个高潮期,即20年代到40年代。这一时期的美学家,以朱、宗两位为坐标环视前后左右,在前尚有吕澂、范寿康和陈望道等,同时期则有邓以蛰、丰子恺、闻一多等,稍后有周扬、蔡仪和吕荧等。“审美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美学理路,分别通过朱光潜、宗白华与周扬、蔡仪等人得到延续和发展。第三代以李泽厚为代表,在前尚有以艺术的美学分析自成一家的王朝闻,以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论阐发享誉港台而沾溉大陆的徐复观,以中西古今融通对文艺进行美学分析成绩卓著的钱钟书;与李泽厚同时的高尔泰、蒋孔阳、周来祥等,大多秀出于50年代而圆成于80年代,自成一格。

第一个真正把西方美学引入中国的是王国维。他把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予以介绍和研究。从中国美学学科建设本身来说,他是第一个自觉的美学家。可以说,在西方美学的传播和现代中国美学的奠基过程,王国维发挥了开创性的作用,他的《红楼梦评论》是现代中国美学史上第一篇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论文,《人间词话》则是进一步取得的丰硕成果。

谁可以代表中国美学?朱光潜、李泽厚?

在20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学科建设和美学教育的普及方面,蔡元培的作用无人能及。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发表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引起极大反响,成为美学在中国知识界和教育界取得重要地位的理论基础。蔡元培亲自投身于美学的研究和教学之中,成为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与王国维、蔡元培同为一代学术大家的梁启超,基于其思想启蒙的现实考虑,于美学方面也有不少深刻的论述。稍后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诗人、学者闻一多,虽不是专门的美学家,但都以其深刻精细的审美体悟与理论思考于中国现代美学奉献了堪称经典的理论成果。

接下来,在经过朱光潜和宗白华为代表的一代学者的努力下,美学在20世纪成为西方知识谱系中一门最能与中国人文精神接榫的学科。

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朱光潜对西方美学有非常全面的了解。他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个将西方现代美学的基本观念综合为完整体系的美学家,他的《文艺心理学》作为一部自成系统的美学著作,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已经走完了向西方美学学习的阶段。

谁可以代表中国美学?朱光潜、李泽厚?

在学习西方美学的过程中,中国美学家并没有停留在全面照搬西方美学的层面。随着对西方美学了解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现中国传统美学有自己的魅力,中国传统美学可以弥补西方美学的不足,进而可以在建立真正的世界美学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宗白华的美学就是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发展起来的。他的《美学散步》等成为汇通中西的美学名作。受他的影响,徐复观60年代于台湾出版《中国艺术精神》,李泽厚于70年代末完成《美的历程》,嗣后又有一系列极富新意的论著。钱钟书则更有跨越现代与当代的诸多成果。

谁可以代表中国美学?朱光潜、李泽厚?

概言之,20世纪中国美学形成了三大方面的理论成果:一是蔡元培、朱光潜等为代表对西方美学思想和理论的介绍;二是以王国维、宗白华、徐复观等为代表的立足于中国人美感独特性的美学理论;三是以蔡仪、李泽厚、朱光潜等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尤以李泽厚所代表的实践美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成为当代中国美学的主流理论。

立足于当代以及未来,可以说,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而首要的任务是凝聚中国美学研究力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从王国维引进西方学说创立中国美学开始,到朱光潜以译介和立足西方美学为基础提出的主客观统一说,再到李泽厚以西方美学理论为基点创立实践美学,可以说,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主流话语是跟在西方美学后面被动的跑的美学。所以,21世纪的美学研究必须冲出这一桎梏,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理论思维视野必须更加开阔,理论创新意识必须加强,必须以中国精神与中国方式去展开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必须从新时代的生活实际出发,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根基,整合西方美学,才能建构起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独特解释力的中国美学体系。

谁可以代表中国美学?朱光潜、李泽厚?

基于这种情况,本书意在对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美学著述予以梳理,勾勒一条大致的线索,以当下中国美学研究现状作为一种批判与反思的立足点,从中寻找、揭示学术发展的一种内在惯性和基本理念,为中国美学建设提供一种历史的参照和研究的基础。

限于篇幅,限于书稿的性质与定位,对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的许多名家名作未能详细论列,对专章论及的学者的重要论著也未能全部呈现。章节安排主要依照美学家生平先后为序,同时兼顾了研究的具体成果产生的时间。

应该承认,对20世纪的中国美学成果进行历史性的梳理、抉择,本身是一件有难度、有风险的事情。因为离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太近,把握选择的尺度不好拿捏。对许多学者、论著的争议较多。但我们最终还是尝试着做了这个工作。其考虑,一是毕竟已经进入21世纪快20年了,有必要回望历史,回望与我们这个时代离得最近的20世纪。不敢说盖棺定论,最起码可以谨慎地清理。为了慎重起见,本书选择相关成果的时间下限确定在20世纪80年代前,即以李泽厚《美的历程》(1981年出版)为殿后。二是虽然有各种意见,但相对而言我们所选取的论著是为大多数学者和读者认可的。事实上,人文学科成果中,很少有绝对的众口一词所认定的名著。与其过于瞻前顾后、谨小慎微,不如尝试先做起来,为学科建设,为人才培养,为艺术美学研究做出些许贡献。是所望焉。也请各位方家、读者不吝赐教。

本书之编写同时也意在为艺术美学及相关专业学生进一步阅读20世纪中国美学名作提供一个入门读物。编写和出版工作获得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材建设资助。编写过程中,我的博士研究生曹阳撰写了蔡元培、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相关部分的初稿。

陈刚

2017年初夏于古都长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