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萬的無形資產評估,會遇到哪些麻煩?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與社會知識產權意識的普及,無形資產的價值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並將無形資產作為重要資產加以運營,已成為當今知識經濟的發展主流。

今天我們通過一個S稻的評估案例,好好和大家聊聊無形資產評估。

“S稻”的評估背景

S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註冊於H省S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其經營範圍包括:

糧食、棉花、油料、糖料、瓜菜、果樹、茶樹、桑樹、花卉、草類等作物種子的選育、生產、銷售(憑許可證經營);生物激素、農藥、化肥、農業機械及配件、汽車配件、橡膠及製品、種用儀器設備、人造革、塑料製品銷售;農業信息諮詢。

B評估公司接受S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委託,根據S公司擬對外出資的需要,對S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稻”植物新品種權進行估價,為上述經濟行為提供市場價值參考依據。

評估基準日2009年7月31日。

242萬的無形資產評估,會遇到哪些麻煩?

△無形資產概念

“S稻”的評估方法

“S稻”已在公司生產銷售併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根據相關經濟理論,任何生產企業經濟效益的產生不外乎資金(資產)、經營能力和技術作。

因此對專有技術評估時,應採用分成比例確定,即採用收益現值法中的收益分成法。

本次植物新品種權專有技術評估採用的計算公式如下:


242萬的無形資產評估,會遇到哪些麻煩?

式中:

t---壽命年限;

Rt---未來各年度收益額;

r---折現率;

a---利潤分成率。

242萬的無形資產評估,會遇到哪些麻煩?

△無形資產評估方法

“S稻”評估參數的確定

1、收益額的預測

在以前年度經營狀況及企業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確定,管理及銷售費用根據其以前年度發生數及同類上市公司費用率分析確定。

2、折現率的選取

本次評估專有技術,風險主要來自於市場和財務方面,綜合考慮折現率由風險報酬率、無風險報酬率和企業個別風險係數確定。

3、分成率的確定

本次對無形資產的評估採用收益分成法,利潤分成率是以專有技術投資產生的收益為基礎,按一定比例分成確定專有技術的收益。本次技術分成率的確定,我們採用專家打分法,用加權平均的方式確定,將技術評價細分為十項指標。

每項權重根據歷年企業財務指標、技術背景資料和諮詢相關技術人員科學的確定,然後計算出加權平均值。根據我國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慣例,技術分成率的最大值取27%。

4、收益期的確定

植物新品種權專有技術的法定保護期為15年,該植物新品種權授予之日為2008年9月1日,保護期到期日為2023年8月30日,剩餘保護期限約為14年,據此確定其收益期為14年。

“S稻”評估結果

截止評估基準日2009年7月31日,採用收益現值法評估的納入評估範圍的S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擁有的 “S稻”植物新品種權的評估價值為242.63萬元。

“S稻”評估案例點評

1、缺乏對無形資產權利實施範圍的分析判斷

評估師在評估報告和底稿中均未作對無形資產的應用範圍進行相關分析,簡單以委託方提供的相關銷量、售價及成本、費用及其他歷史資料和上市公司數據為基礎預測,邏輯性不強、相關性弱,說服力不強,評估結果難以反映真實結論。

2、分成率的計算與所表述的經濟理論相差較大,缺乏邏輯性

本次評估時採用收益現值法中的收益分成法,然而在具體計算時,分成率是按:

“技術水平、獲獎等級、技術成熟程度、經濟效益、市場前景、轉讓方式、社會效益、產業政策吻合度、市場風險、投入產出比”的加權平均結果乘以“我國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慣例。

技術分成率的最大值取27%”,得到了20.925%的數據,沒有就此數據的理論依據進行分析闡述,相關性不充分,難以確定分成率計算的合理性。

3、折現率計算存在明顯的錯誤

本案例折現率採用了由風險報酬率、無風險報酬率和企業個別風險係數累加確定,其中風險報酬率主要根據同行業淨資產收益率確定,無風險報酬率以國債利率為基礎確定,企業個別風險係數通過分析企業上下游產業的依賴風險、市場風險、政策風險確定。

問題很明確,評估師犯了很幼稚的低級錯誤,將無形資產的折現率等同於擁有該無形資產的企業的折現率,而將同行業上市公司淨資產收益率理解為風險報酬率,這些都是難以原諒的錯誤。

242萬的無形資產評估,會遇到哪些麻煩?

△無形資產評估風險

無形資產評估難點分析

1、目前的評估機構只能針對固定生產模式下的收益進行預測

目前傳統的評估機構只能針對特定的公司,特定的公司規模及其收益進行分析預測。很難脫離傳統思維,也缺乏相應方法對技術本身就整個宏觀行業下進行評估預測。

2、不能體現出技術本身的價值和先進性

一般來說,評估機構主要是選取公司相應的財務數據,以技術的市場收益情況為參考依據進行評估,很難說針對技術本身價值或先進性進行分析。就以本案來說,只是就“S稻”本身的經濟價值進行了相應預測與分析,但是就技術本身所產生社會效益與行業推動價值並未作出有效分析。


因此作為無形資產評估中的“操控者”,為了能更加高效、合理、全面的針對技術本身的評估,除了需要相應的財務經濟知識作為支撐,同時還需要懂得相應技術的應用行業知識與技術本身的應用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