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孙坚投奔袁术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南阳太守张咨的死因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术(二)南阳霸主

“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这段话出自曹操之口,是曹操在追击董卓的荥阳之战中被徐荣打败,险些丢掉性命逃回酸枣的时候,见到各路诸侯“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而发出的一番感慨,或者说是牢骚。单从军事的角度来讲这番设想还算正确可行,曹操算是一个比较有想象力的人物。

解读孙坚投奔袁术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南阳太守张咨的死因

在这段话中所提到的“袁将军”就是后将军袁术,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袁术参加讨伐董卓战事的时候率领的正是南阳的军队。袁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南阳,完全得益于一个人的帮助,这个人就是江东猛虎孙坚。

据《三国志袁术传》记载,当袁术逃奔南阳的时候,正赶上长沙太守孙坚杀了南阳太守张咨,袁术才有机会占据了南阳。说白了是孙坚替袁术夺得了南阳。

解读孙坚投奔袁术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南阳太守张咨的死因

孙坚杀张咨这件事,在各种史书中说法不一。比如《三国志孙坚传》中说,在关东义军讨伐董卓的时候,孙坚也举兵响应,并且还杀了“素遇坚无礼”的荆州刺史王叡,然后才开赴南阳,其目的也是要去讨伐董卓。史书记载孙坚到达南阳的时候已经聚集了数万的人马,这样大的声势一般来讲肯定会引起当地政府的防备,可是当时的南阳太守张咨却毫无防备“晏然自若”,还和孙坚互相送礼。孙坚先是以“牛酒”作为礼物送给张咨,并且邀请张咨第二天到自己的军营里来赴宴,这个摆明了是个局。可是这个张咨竟然毫无心机的就去了,结果酒宴席变成了审判庭,孙坚的长沙主簿向孙坚报告说“我们征讨董卓的义军来到南阳的这里,道路没有修缮,军资物品也没有筹备齐全,请将南阳太守抓起来交给我审问一下原因。”张咨一听害怕了想要逃跑,可是周围全都是孙坚的士兵根本逃不出去,只能束手就擒。结果孙坚和长沙主簿两个人一唱一和的就给张咨定了一个“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的罪名,直接在军营大门口将其斩首。

在《献帝春秋》和《吴历》中提到过孙坚杀张咨的另一个版本,就是当孙坚到达南阳以后,曾以讨伐董卓义军的名义给张咨下达征召军粮的“移檄”也就是调令。可是张咨却拒绝了孙坚的要求。于是孙坚就起了杀心,他对外谎称自己得了重病,将不久于人世,派人去给张咨送信,说是要将兵马交付给张咨率领。张咨这个人可能真是没什么心机,就真的去到孙坚的营寨打算接收兵马,结果当他来到孙坚的病床跟前时孙坚一跃而起,按剑将张咨大骂一场后将其斩首示众。

解读孙坚投奔袁术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南阳太守张咨的死因

孙坚杀张咨的这两个版本虽然大相径庭,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孙坚是故意寻张咨的晦气,故意找茬,说白了孙坚就是要杀掉张咨。

那么孙坚为什么一定要置张咨于死地呢?《三国志孙坚传》中“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的罪名很明显是属于“莫须有”的,而借调军粮这件事其实也完全是属于孙坚的无理要求,应为关东义军虽然是以讨伐董卓为目的的义举,但是其行为是属于自发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朝廷的授权,其实是属于违法的行为。所以张咨拒绝孙坚的“移檄”也属于合理合法。

在《献帝春秋》的记载中,在孙坚前往南阳的前面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记载,原文是“袁术表坚假中郎将”。这里说的“假中郎将”指的应该是副职的意思。也就是说孙坚是在袁术表其为“假中郎将”之后才来到南阳的。个人观点,这可能就是孙坚杀张咨的原因,也就是说孙坚是受到了袁术的指使,或者说是命令。

史书记载孙坚杀张咨以后的状态是“郡中震栗,无求不获”,而孙坚再以这种状态投靠到袁术的麾下,自然使得袁术轻而易举的就解决了南阳各方宗贼势力的分歧,也自然而然的就让袁术成了南阳霸主。

解读孙坚投奔袁术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南阳太守张咨的死因

袁术

那么孙坚为什么一定要投效到袁术的麾下呢?这个问题在史书中并没有给出答案,个人分析大概是跟孙坚“过杀”荆州刺史王叡有一定的关系。这件事在《三国志孙坚传》中记载比较简单,原文是这样“坚亦举兵。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我们现在一般的注释解读《三国志》的书籍,对于这一段的解释都是说“孙坚讨伐董卓的时候路过荆州刺史王叡的地盘,由于王叡曾经对孙坚有过无礼的举动,于是孙坚就顺道将王叡杀了。”也就是说把“过杀”这个词理解为“路过杀死”。但是“过杀”这两个字作为词组,在众多文言词典中并没有这种理解,基本上对“过杀”的理解就是“错杀,误杀”的意思。如果按照这种理解的话,孙坚“过杀” 王叡的意思就是孙坚错误的杀害了王叡。

解读孙坚投奔袁术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南阳太守张咨的死因

那么孙坚有没有错误的杀害王叡的可能呢?还真有!这件事在裴注《三国志》引用《吴录》的记载里。据《吴录》记载,孙坚曾经与荆州刺史王叡一起联合讨伐零陵郡和桂阳郡的宗贼。王叡这个人比较重文轻武所以就很看不起孙坚,言语上可能也是说了些不太好听的话。后来以讨伐董卓为目的的关东义军联盟成,王叡也响应了义举,也打算去讨伐董卓。在这个时候王叡的举动可能是遭到了武陵太守曹寅的反对,进而使得两个人到了不能相容的地步,于是王叡就扬言要先杀了曹寅再起兵去讨伐董卓。这样一来曹寅就害怕了,他打算请孙坚来帮助自己对付王叡,又怕孙坚不肯,于是就想了一个借刀杀人的主意。曹寅以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身份给孙坚发了一道征讨王叡的檄文。所谓的檄文,就是古代政府下达命令的文书或者公告。温毅这个人资料太少,但是他的官职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记载“光禄勋属官有大夫,掌论议”, 应劭的《汉官仪》中记载“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可见这个官职也是不小。而所谓的案行使者并不见于史传当中,“案行”的意思是有巡视、巡查的意思,所以光禄大夫温毅大概就是朝廷派遣到地方巡查巡视的一个官员。

孙坚接到这道檄文以后自然是信以为真,当即就整顿兵马去攻打王叡屯驻的城池。当时的荆州州治应该是在武陵郡的汉寿县,王叡作为荆州刺史应该是在这里屯驻。当孙坚的士兵兵临城下的时候,王叡登上城楼问这些士兵为什么而来,士兵们回答“兵久战劳苦,所得赏,不足以为衣服,诣使君更乞资直耳。”王叡一听叫苦不迭说道“刺史岂有所吝?”意思是“我哪里是那样吝啬的人”,于是就打开城门让士兵们自己到仓库里去看, 结果城门一开孙坚夹杂在队伍当中进到城里。王叡一见到孙坚惊讶的问道“兵自求赏,孙府君何以在其中?”孙坚说道“被使者檄诛君。”意思是“我是奉案行使者温毅的命令前来杀你的!”王叡又问道“我有何罪?”孙坚回答说道“坐无所知。”意思是“你犯的是坐在这里一无所知的罪过!”《吴录》记载“叡穷迫,刮金饮之而死”。

解读孙坚投奔袁术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南阳太守张咨的死因

从这段记载来看,孙坚明显是犯了一个听信一面之词的低级错误,结果错杀了朝廷命官荆州刺史王叡。孙坚之所以会犯这种错误,可能跟他的发展规划有关。孙氏家族在史书中虽然记载是春秋时期孙武的后人,也累世在江东做官,但是到了孙坚这一代也只能是县中小吏。他跟随张温平叛西凉,以及追随朱俊平定黄巾军的人生经历,让他意识到在边关战场上立有再大的功勋,也比不过朝廷中人的一句口舌褒扬。所以他急需要找一个能够替自己说话的朝廷中人。所以当他接到以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名义发来的这道檄文的时候,认为这是一个讨好朝中大员的好机会,于是他不假思索毫不犹豫的就起兵将王叡逼死。虽然史书记载中王叡是属于自己饮金水而死,是属于自尽,但是毕竟是在孙坚的逼迫之下,孙坚难辞其咎。陈寿《三国志》中所说的“过杀”应该就是错杀的意思,而且裴松之应该也是这么认为。

孙坚杀了朝廷命官王叡这件事让他多少年所积累起来的政治资本一下子消失殆尽,他从一个功勋拙著的功臣沦为了在逃的囚犯。虽然以他当时的军事实力,朝廷并不可能去治他的罪,但是他此后的一切行动都失去了合法性。这一切当然都是拜武陵太守曹寅所赐,孙坚有没有去找他算账史书没有记载,不过以他的性格,曹寅恐怕是没有活下去的可能。

这样一来摆在孙坚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沦为宗贼据长沙以自重;另一条是找一个朝廷中更大的官来做自己的保护伞,以求洗白自己,重新归入到体制当中来。很明显孙坚最终选择了后者,他的目标就是有四世三公背景的后将军袁术,原因是当时的袁术正巧来到了南阳并在鲁阳站住了脚跟。

解读孙坚投奔袁术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南阳太守张咨的死因

《三国志孙坚传》记载,孙坚“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遂治兵於鲁阳城。”

所谓的“治兵”也就是练习兵马,也就是说袁术让孙坚在鲁阳城里整顿练习兵马。整顿练习兵马的目的在《后汉书袁术传》和《三国志孙坚传》中都说是要讨伐董卓。但是这件事在《三国志袁术传》中却并不存在,而且从袁术表孙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的记载来看,袁术当时的心思应该并不在董卓身上,而是在袁氏家族的根基豫州的地盘上。只不过这时候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让袁术原本的这种计划落了空。

这件事就是董卓诛杀了洛阳城里的袁氏家族满门,包括太傅袁隗,太仆袁基,袁术的母亲兄弟,甚至连女人和孩子都没有放过。据《献帝春秋》记载袁氏家族在京师者五十余口尽皆死在狱中。

那么董卓为什么要杀袁氏家族满门呢?袁术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下一篇再见!

小A斯蒂芬写于2019年1月17日。

解读孙坚投奔袁术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南阳太守张咨的死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