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孫堅投奔袁術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南陽太守張諮的死因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術(二)南陽霸主

“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

這段話出自曹操之口,是曹操在追擊董卓的滎陽之戰中被徐榮打敗,險些丟掉性命逃回酸棗的時候,見到各路諸侯“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而發出的一番感慨,或者說是牢騷。單從軍事的角度來講這番設想還算正確可行,曹操算是一個比較有想象力的人物。

解讀孫堅投奔袁術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南陽太守張諮的死因

在這段話中所提到的“袁將軍”就是後將軍袁術,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袁術參加討伐董卓戰事的時候率領的正是南陽的軍隊。袁術之所以能夠得到南陽,完全得益於一個人的幫助,這個人就是江東猛虎孫堅。

據《三國志袁術傳》記載,當袁術逃奔南陽的時候,正趕上長沙太守孫堅殺了南陽太守張諮,袁術才有機會佔據了南陽。說白了是孫堅替袁術奪得了南陽。

解讀孫堅投奔袁術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南陽太守張諮的死因

孫堅殺張諮這件事,在各種史書中說法不一。比如《三國志孫堅傳》中說,在關東義軍討伐董卓的時候,孫堅也舉兵響應,並且還殺了“素遇堅無禮”的荊州刺史王叡,然後才開赴南陽,其目的也是要去討伐董卓。史書記載孫堅到達南陽的時候已經聚集了數萬的人馬,這樣大的聲勢一般來講肯定會引起當地政府的防備,可是當時的南陽太守張諮卻毫無防備“晏然自若”,還和孫堅互相送禮。孫堅先是以“牛酒”作為禮物送給張諮,並且邀請張諮第二天到自己的軍營裡來赴宴,這個擺明了是個局。可是這個張諮竟然毫無心機的就去了,結果酒宴席變成了審判庭,孫堅的長沙主簿向孫堅報告說“我們征討董卓的義軍來到南陽的這裡,道路沒有修繕,軍資物品也沒有籌備齊全,請將南陽太守抓起來交給我審問一下原因。”張諮一聽害怕了想要逃跑,可是周圍全都是孫堅的士兵根本逃不出去,只能束手就擒。結果孫堅和長沙主簿兩個人一唱一和的就給張諮定了一個“稽停義兵,使賊不時討”的罪名,直接在軍營大門口將其斬首。

在《獻帝春秋》和《吳歷》中提到過孫堅殺張諮的另一個版本,就是當孫堅到達南陽以後,曾以討伐董卓義軍的名義給張諮下達徵召軍糧的“移檄”也就是調令。可是張諮卻拒絕了孫堅的要求。於是孫堅就起了殺心,他對外謊稱自己得了重病,將不久於人世,派人去給張諮送信,說是要將兵馬交付給張諮率領。張諮這個人可能真是沒什麼心機,就真的去到孫堅的營寨打算接收兵馬,結果當他來到孫堅的病床跟前時孫堅一躍而起,按劍將張諮大罵一場後將其斬首示眾。

解讀孫堅投奔袁術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南陽太守張諮的死因

孫堅殺張諮的這兩個版本雖然大相徑庭,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孫堅是故意尋張諮的晦氣,故意找茬,說白了孫堅就是要殺掉張諮。

那麼孫堅為什麼一定要置張諮於死地呢?《三國志孫堅傳》中“稽停義兵,使賊不時討”的罪名很明顯是屬於“莫須有”的,而借調軍糧這件事其實也完全是屬於孫堅的無理要求,應為關東義軍雖然是以討伐董卓為目的的義舉,但是其行為是屬於自發的行為,並沒有得到朝廷的授權,其實是屬於違法的行為。所以張諮拒絕孫堅的“移檄”也屬於合理合法。

在《獻帝春秋》的記載中,在孫堅前往南陽的前面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記載,原文是“袁術表堅假中郎將”。這裡說的“假中郎將”指的應該是副職的意思。也就是說孫堅是在袁術表其為“假中郎將”之後才來到南陽的。個人觀點,這可能就是孫堅殺張諮的原因,也就是說孫堅是受到了袁術的指使,或者說是命令。

史書記載孫堅殺張諮以後的狀態是“郡中震慄,無求不獲”,而孫堅再以這種狀態投靠到袁術的麾下,自然使得袁術輕而易舉的就解決了南陽各方宗賊勢力的分歧,也自然而然的就讓袁術成了南陽霸主。

解讀孫堅投奔袁術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南陽太守張諮的死因

袁術

那麼孫堅為什麼一定要投效到袁術的麾下呢?這個問題在史書中並沒有給出答案,個人分析大概是跟孫堅“過殺”荊州刺史王叡有一定的關係。這件事在《三國志孫堅傳》中記載比較簡單,原文是這樣“堅亦舉兵。荊州刺史王叡素遇堅無禮,堅過殺之。”我們現在一般的註釋解讀《三國志》的書籍,對於這一段的解釋都是說“孫堅討伐董卓的時候路過荊州刺史王叡的地盤,由於王叡曾經對孫堅有過無禮的舉動,於是孫堅就順道將王叡殺了。”也就是說把“過殺”這個詞理解為“路過殺死”。但是“過殺”這兩個字作為詞組,在眾多文言詞典中並沒有這種理解,基本上對“過殺”的理解就是“錯殺,誤殺”的意思。如果按照這種理解的話,孫堅“過殺” 王叡的意思就是孫堅錯誤的殺害了王叡。

解讀孫堅投奔袁術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南陽太守張諮的死因

那麼孫堅有沒有錯誤的殺害王叡的可能呢?還真有!這件事在裴注《三國志》引用《吳錄》的記載裡。據《吳錄》記載,孫堅曾經與荊州刺史王叡一起聯合討伐零陵郡和桂陽郡的宗賊。王叡這個人比較重文輕武所以就很看不起孫堅,言語上可能也是說了些不太好聽的話。後來以討伐董卓為目的的關東義軍聯盟成,王叡也響應了義舉,也打算去討伐董卓。在這個時候王叡的舉動可能是遭到了武陵太守曹寅的反對,進而使得兩個人到了不能相容的地步,於是王叡就揚言要先殺了曹寅再起兵去討伐董卓。這樣一來曹寅就害怕了,他打算請孫堅來幫助自己對付王叡,又怕孫堅不肯,於是就想了一個借刀殺人的主意。曹寅以案行使者光祿大夫溫毅的身份給孫堅發了一道征討王叡的檄文。所謂的檄文,就是古代政府下達命令的文書或者公告。溫毅這個人資料太少,但是他的官職根據《漢書百官公卿表》中的記載“光祿勳屬官有大夫,掌論議”, 應劭的《漢官儀》中記載“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可見這個官職也是不小。而所謂的案行使者並不見於史傳當中,“案行”的意思是有巡視、巡查的意思,所以光祿大夫溫毅大概就是朝廷派遣到地方巡查巡視的一個官員。

孫堅接到這道檄文以後自然是信以為真,當即就整頓兵馬去攻打王叡屯駐的城池。當時的荊州州治應該是在武陵郡的漢壽縣,王叡作為荊州刺史應該是在這裡屯駐。當孫堅的士兵兵臨城下的時候,王叡登上城樓問這些士兵為什麼而來,士兵們回答“兵久戰勞苦,所得賞,不足以為衣服,詣使君更乞資直耳。”王叡一聽叫苦不迭說道“刺史豈有所吝?”意思是“我哪裡是那樣吝嗇的人”,於是就打開城門讓士兵們自己到倉庫裡去看, 結果城門一開孫堅夾雜在隊伍當中進到城裡。王叡一見到孫堅驚訝的問道“兵自求賞,孫府君何以在其中?”孫堅說道“被使者檄誅君。”意思是“我是奉案行使者溫毅的命令前來殺你的!”王叡又問道“我有何罪?”孫堅回答說道“坐無所知。”意思是“你犯的是坐在這裡一無所知的罪過!”《吳錄》記載“叡窮迫,刮金飲之而死”。

解讀孫堅投奔袁術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南陽太守張諮的死因

從這段記載來看,孫堅明顯是犯了一個聽信一面之詞的低級錯誤,結果錯殺了朝廷命官荊州刺史王叡。孫堅之所以會犯這種錯誤,可能跟他的發展規劃有關。孫氏家族在史書中雖然記載是春秋時期孫武的後人,也累世在江東做官,但是到了孫堅這一代也只能是縣中小吏。他跟隨張溫平叛西涼,以及追隨朱儁平定黃巾軍的人生經歷,讓他意識到在邊關戰場上立有再大的功勳,也比不過朝廷中人的一句口舌褒揚。所以他急需要找一個能夠替自己說話的朝廷中人。所以當他接到以案行使者光祿大夫溫毅的名義發來的這道檄文的時候,認為這是一個討好朝中大員的好機會,於是他不假思索毫不猶豫的就起兵將王叡逼死。雖然史書記載中王叡是屬於自己飲金水而死,是屬於自盡,但是畢竟是在孫堅的逼迫之下,孫堅難辭其咎。陳壽《三國志》中所說的“過殺”應該就是錯殺的意思,而且裴松之應該也是這麼認為。

孫堅殺了朝廷命官王叡這件事讓他多少年所積累起來的政治資本一下子消失殆盡,他從一個功勳拙著的功臣淪為了在逃的囚犯。雖然以他當時的軍事實力,朝廷並不可能去治他的罪,但是他此後的一切行動都失去了合法性。這一切當然都是拜武陵太守曹寅所賜,孫堅有沒有去找他算賬史書沒有記載,不過以他的性格,曹寅恐怕是沒有活下去的可能。

這樣一來擺在孫堅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淪為宗賊據長沙以自重;另一條是找一個朝廷中更大的官來做自己的保護傘,以求洗白自己,重新歸入到體制當中來。很明顯孫堅最終選擇了後者,他的目標就是有四世三公背景的後將軍袁術,原因是當時的袁術正巧來到了南陽並在魯陽站住了腳跟。

解讀孫堅投奔袁術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南陽太守張諮的死因

《三國志孫堅傳》記載,孫堅“前到魯陽,與袁術相見。術表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遂治兵於魯陽城。”

所謂的“治兵”也就是練習兵馬,也就是說袁術讓孫堅在魯陽城裡整頓練習兵馬。整頓練習兵馬的目的在《後漢書袁術傳》和《三國志孫堅傳》中都說是要討伐董卓。但是這件事在《三國志袁術傳》中卻並不存在,而且從袁術表孫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的記載來看,袁術當時的心思應該並不在董卓身上,而是在袁氏家族的根基豫州的地盤上。只不過這時候發生了一件震驚天下的大事,讓袁術原本的這種計劃落了空。

這件事就是董卓誅殺了洛陽城裡的袁氏家族滿門,包括太傅袁隗,太僕袁基,袁術的母親兄弟,甚至連女人和孩子都沒有放過。據《獻帝春秋》記載袁氏家族在京師者五十餘口盡皆死在獄中。

那麼董卓為什麼要殺袁氏家族滿門呢?袁術又是如何應對的呢?下一篇再見!

小A斯蒂芬寫於2019年1月17日。

解讀孫堅投奔袁術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南陽太守張諮的死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