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系列(十一)芳桥坞

芳桥坞,就是我的家乡,我们当地叫做“枫桥坞”。全县第二高峰金紫尖的脚下沿蜿蜒的小溪往外五里就到了我们村。那为啥又叫做“芳桥坞”呢?就是因十里以外的“师姑庵”有一座跨河的石拱桥叫做“永芳桥”(我的祖宗所造,至今还在!),那么,从此桥开始以里的山坞就叫“芳桥坞”了。

我的家乡    系列(十一)芳桥坞


我们村以“胡”姓子孙居多,祖籍安徽绩溪。我的祖宗原是徽商,因常年在新安江上的杉木排上运输茶叶、桐油,时间久了挣了些钱就在人杰地灵的睦州大地置地安家了。起先是安在梓桐源,后来祖宗逐渐将子孙分散到左口九龙溪源一带。我们“胡”姓居民有一种习俗那就是过年三十夜有一种属于小孩子的“宵夜”活动。

大家不要以为“宵夜”就是现在半夜里我们吃的“夜宵”,其实是小伢儿闯东家,走西家向长辈拜年的一种民俗活动。而孩子们在乎的实则为丰盛的零食,以及长辈给的压岁钱,至于拜年,那也只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形式罢了。

我的家乡    系列(十一)芳桥坞


不是所有的小伢儿都可以去“宵夜”的,但是祖宗也没有定下一个确切的截止年龄,只是根据小伢儿的心智成熟与否来判断到底还能不能去“宵夜”?就我的经验感觉是上了中学的“娃子”就不能去“宵夜”的。这么大的孩子如果再去“宵夜”脸会绯红。“宵夜”可以单个行动,也可以三五个结伴而行,一般是由小伢儿自由选择伙伴,家长不予干预。

小伢儿在家里吃过暖碗年夜饭后,由家里最年长的老人拿一张毛昌纸象征性地在每个孩子的嘴巴上擦拭一下留在嘴角的猪油,叫做“擦屁股”!意思为:怕小伢儿乱说不吉利的话,先擦一擦,预防一下。母亲还会特意交代:过年了,不能再说不好的话了。

我的家乡    系列(十一)芳桥坞


接下去小伢儿就开始忙开了!出去“宵夜”,必须要有工具。因为是夜里出门,首先要的就是照明灯。但是我们小时候不是以自己有手电筒而骄傲的,而是要有一种灯笼。制作这种灯笼需要杀年猪时用公猪的猪尿泡作为原料吹起来再晒干制成的。小伙伴中,没有几人有。其次,就是红边饭袋挂在脖子上或者是军用书包挎着用来放“果子”。

这“果子”,每家每户都要准备的。我小时候虽然能吃饱肚子,但是城里面的零食还是少有人家能有的。有几户人家的男主人在城里当工人,过年了,带点回村,最馋人的要数“小白兔”奶糖了。母亲准备的是炒制的“红薯片”十分松脆;还有番薯糖揿的“冻米糖”;面粉、糖精和黑芝麻和起来制成的面片用油炸松,制成的“茶酥”;还有就是自家种的葵花籽、花生、山核桃、红榧等山里的土货。这些东西,小时候不以为然,现在那么纯正的味道已经很难吃到了。

我的家乡    系列(十一)芳桥坞


我喜欢独行去“宵夜”。这里面其实是有奥妙的!三五个伙伴一下子到了一户人家,大家七嘴八舌地给大人、老人鞠躬喊拜年后,主人家会把放在火炉旁番薯桶上的零食“果子”给每个伙伴一人抓上一点放在我们的手掌上。但是,去的人多了,主人家难免会控制“派发”数量,因为后面还会持续不断地有小伢儿会去。我一个人独行,主人家给的数量相应的会多一些,还有一个,我在讨取“果子”时,喜欢张着饭袋口子等待“派发”,因为手掌大小是有限的,这样不至于滑落出手掌。

我去“宵夜”还有一个主要任务是给我的祖父要点香烟。也不是我的祖父买不起香烟,其实我们家也会买来许多香烟用来“派发”的,一般情况下是两支,我会用另一个铁盒装起来。遇到亲近一些的人家也会给上个三五支,乃至整包的都有。当然,那时我们小孩子是不能抽烟的,母亲会打的。

我的家乡    系列(十一)芳桥坞


“宵夜”的再一个任务就是讨取红包。不是所有的人家都会给你红包的,只是那些本家的长辈或者是血亲才能在拜年之后给个红包。一般是一角二分,多一点的是五角二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当地包红包习惯搭个零头。碰上太公、太奶级别的老人,是需要下跪、磕头拜年的。讨来的红包等过了正月十五就要交给母亲了。我十分不情愿,但是没有办法,因为母亲也要包红包出去的,名曰:“回回本”。那时候,大家的经济都是挺困难的,小伢儿不可能拥有金钱的支配权,只是拿到红包后有几天的幸福感而已。

“宵夜”要持续到半夜12点,好多小伙伴因为怕“鬼”都早早地回家了。我是会坚持的,从村头讨到村脚,不会落下一户人家。母亲在我出门的时候就会吩咐我,某某小气人家不要去,某某条件不好的人家不要去,我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根本不去理会这种“命令”。其实,母亲的吩咐是有道理的。有几乎人家,因为条件差,根本没有香烟,或者是“果子”,那么碰上这种人家,也只能尴尬了。

我的家乡    系列(十一)芳桥坞


“宵夜!宵夜!”一般还没跨进大门,我就会大声地喊着。不耐烦的人家会叽里咕噜地说,又来了!困难的人家会站立着不知道如何是好。当然,鞠躬拜年是少不了的礼节,至于主人家给不给,5秒钟就会知分晓。既然不打算给,那就算了,再鞠个躬,换下一家吧!

小伢儿的“宵夜”还能够化解许多大人之间的矛盾。好多大人看到平时“仇家”的孩子都上门来拜年讨“果子”了,心里面总以为“仇家”已经放下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了,这时候反而对“仇家”的孩子给予特殊“派发”!孩子一回家,这么多好东西谁给的?孩子不知道什么事,老老实实一说,某某人家给的,咦!看来是不记仇了!从此两家和好如初。

我的家乡    系列(十一)芳桥坞


我真佩服祖宗的智慧。小伢儿“宵夜”,既锻炼了胆量,又培养了其尊敬长辈的礼貌,还增加了乡亲们之间的血溶于水的亲情,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我的家乡    系列(十一)芳桥坞


现在,我的孩子过年三十夜已经不“宵夜”了,真是遗憾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