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啥要啥,不買就原地爆炸的孩子,該怎麼教?

PART01

參加的一個萌娃旅遊團,一個叫琳達的小女孩子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是一個6歲半的小女孩,即將上小學的 她十分的任性,沒有人能管得住她。超強的購物慾讓人望而卻步,即使是買過的東西也還要買,如果不買就一哭二鬧三上吊,總之讓人十分的崩潰。

其實有很多的玩具都已經不適合她這個年齡階段玩了,但是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她也會纏著媽媽 一定要買,四天三夜下來,看得出媽媽很累,也很無奈。

為了買東西不惜一切“剁手”的大人見多了,但是像小女孩兒一樣得不到東西就歇斯底里的還是頭一次見。悄悄的寶媽交流,問她是不是平時限制孩子買東西,導致孩子現在那麼瘋狂。媽媽的回答和我的猜測恰恰相反。

父母工作比較忙,很多時候是爺爺奶奶帶娃,週末節假日父母也會盡量將孩子帶出去玩,也會給孩子買一些東西,能滿足的一般都會滿足她。但是沒想到孩子卻養成了什麼都要買的壞習慣。買不買東西的爭吵成了每天必然會上演的大戲。

這位媽媽說自己看了很多的育兒書,書上說女孩兒要富養,對孩子要實行金錢寬鬆教育,我們從來不會告訴孩子經濟壓力有多大,只要孩子提的合理的要求就會盡量去滿足,為什麼現在好像是我做錯了一樣,孩子變得那麼無理呢?其實她哭鬧買來的東西,不到一個星期就會扔掉。

其實孩子成為購物狂,不僅僅是金錢教育的存在問題,更是心理問題,購物狂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PART02

經歷過物質匱乏的上一代,現在物質富足了,總希望把最好的都給自己的孩子,吃喝住用行,沒有一樣是希望少給了孩子的。

“金錢教育要寬鬆”不僅僅是滿足孩子金錢方面的慾望,導致他們肆意揮霍,養成不好的習慣,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幼兒期的孩子無法分辨金錢的貴賤,衡量價值的多少,他們只會用我喜歡和我不喜歡,我想要和我不想要來衡量。這樣的想法持續到三歲左右。

在這個階段,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時期,這時候家長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當然這裡指的是在從心理上理解接受孩子正常的情緒和慾望的表達,而不是對孩子無原則無底線的盲目滿足。

就比如買玩具,如果孩子哭著鬧著一定要買,請你耐心的跟孩子解釋為什麼不能買,但是這個解釋不是對孩子大吼說:買什麼買,家裡有那麼多玩具還買!而是耐心的,讓孩子知道你是理解他的。

見啥要啥,不買就原地爆炸的孩子,該怎麼教?

家長在制止孩子不合理消費的時候會陷入一個誤區: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給孩子買東西,這無疑是告訴孩子,你哭鬧對我有用,下次碰到不給你買的東西,再哭一哭就好了。孩子很聰明,下次肯定還會用這一招,而且這樣以來父母也失去了教育的威嚴。

第二強制性的將孩子 脫離事發現場。你改變了孩子的行為,但是你卻永遠改變不了孩子內心對那個東西的渴望。

第三個是採用躲避隔離、誇大恐嚇等方法來蒙孩子。你說吃垃圾食品會被毒死,孩子信了,可當孩子發現你說謊的時候你在孩子心裡可信任值就會降低,以後你的教育就會變得毫無效果,因為媽媽說謊,媽媽說的都是不能信的。

所以對於育兒書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更不能一知半解,還沒理解是什麼意思就用到孩子的身上。

PART03

金錢教育是對孩子非常重要的教育。

1、不哭窮,但是一定要讓孩子知道錢不是魔術師變來的,所以花錢需要有計劃,有節制。

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類的本能,但是不哭窮,不吝嗇不代表不節制,可以隨意揮霍。 

要讓孩子知道錢是靠自己的努力賺來的,所以工作的時候要勤勤懇懇,花錢的時候要知道節制,不大手大腳的花錢。

見啥要啥,不買就原地爆炸的孩子,該怎麼教?

2、為孩子樹立榜樣。

首先作為家長自己就要有一個健康的消費觀念,如果父母花錢都是大手大腳的,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控制不了自己的話,就不要要求孩子省著點花了,因為孩子都是跟你學的。所以作為父母,就要學會控制自己,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只是說說一般是很難有什麼效果的。

比如我親戚中有位媽媽,家境優渥,本人收入也不菲,她的口頭禪就是“這點錢算啥”,大幾百的保溫電水壺,用了沒幾次出點小故障,懶得找廠家修理,直接又買了個更貴的。她十歲不到的兒子有樣學樣,已經花錢如流水,上千元的名牌運動鞋,稍微蹭掉點皮,扔了再買。我曾經好心提醒,他還學著他媽媽的樣子,不屑一顧地說,這點錢算什麼!我不免鹹吃蘿蔔淡操心地替他們家擔心,萬一有一天,家庭經濟支撐不起孩子的高消費了,該如何收手?

3、以孩子為主體的消費,請把主動權給到孩子。

沒有過親身體驗的孩子還是很難體驗到錢多少的概念的,所以對於進入了學齡的孩子,父母可以給孩子固定的零花錢,讓孩子自主的安排。家長只要對孩子稍微的指導一下就好了,當孩子擁有這樣的體驗以後,孩子花錢就會想到現實的問題了。即使孩子不小心把錢弄丟了,或者是被騙了,那又怎麼樣,至少他認識到了錢。

見啥要啥,不買就原地爆炸的孩子,該怎麼教?

PART04

對於那些在物質方面不會自我控制的孩子,其實是在其他方面特別是精神方面的缺失。如果家長不改變教育的方法,不要期盼孩子長大了就知道了,這樣的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給大家以下三點建議:

1、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和充分的尊重,不要用物質去補償愛。

有很多的豪門全職太太喜歡“狂購”。這是因為在她們世界裡,很少有丈夫的陪伴,內心愛的缺失讓她們用購物來補償自己,以希望獲得丈夫的關注。孩子其實也是一樣的。用物質去取得父母的關注,是他們唯一能夠做到的。

物質的缺失可以用精神來彌補,但是很少有物質能彌補精神上的空白。女孩們對男孩兒說:要麼給我很多錢,要麼給我很多愛也是一樣的道理。

2、處理財富和其他事物的關係時,要堅持“以人為本”。

當孩子一不小心把破壞財物的時候,一定要對孩子寬容,因為他不是故意的,如果你責罵孩子,孩子會認為自己不重要,甚至不如一個摔壞的電視。

不近人情的處理方式只會讓孩子更加的討厭金錢或者是渴望金錢,這幾乎是肯定的。

3、教孩子認清錢的本質和作用,給孩子輸入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作為家長自己對金錢有正確的態度,不需要做到是金錢如糞土,但是至少要知道金錢是靠自己努力掙來的,而不是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

見啥要啥,不買就原地爆炸的孩子,該怎麼教?

在這個物質富足的時代,孩子的教育應該更注重孩子的心靈上的教育,避免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