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公開宣佈申請科創板上市的醫藥公司已誕生,權威解讀來了


第一家公開宣佈申請科創板上市的醫藥公司已誕生,權威解讀來了



第一家公開宣佈申請科創板上市的醫藥公司已誕生,權威解讀來了


復旦張江宣佈申請科創板上市的同時,滬港兩地交易所的醫藥股爭奪戰或將打響。


採訪丨《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秀芝 周夫榮

頭圖攝影丨王家樂


第一家公開宣佈申請科創板上市的醫藥公司誕生了。

3月8日晚間,港股生物醫藥公司復旦張江(1349.HK)發佈公告稱,擬申請在科創板發行不超過1.2億股股票,每股面值0.1元。

復旦張江是H股的“老兵”了。早在2002年8月,復旦張江就已在香港創業板上市,2013年12月轉入香港主板。2018年,該公司的營收規模為7.4億元,淨利潤1.3億元。截至3月8日收盤,公司市值54.64億港元。

如今復旦張江又計劃分拆在香港主板和科創板兩地上市。公告顯示,復旦張江在A股發行完成後,在科創板發行的股本約佔總股本的11.5%,總股本中還包括55.9%現有內資股和32.6%的H股。

自2018年11月5日,設立科創板的計劃被公佈,整個生物醫藥板塊都躁動起來。光大證券認為,科創板拓寬了創新型醫藥企業融資渠道,未來生物醫藥板塊也可能成為科創板的主力板塊。支撐該論點的論據是,納斯達克生物醫藥板塊市值高達10050億美元(2019年3月5日),佔納市市值8%權重,是最重要板塊之一。

“如果它(復旦張江)可以成功在科創板上市,將給醫藥行業帶來示範效應。”在兩會現場,全國人大代表、恆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接受《中國企業家》記者採訪時說。

當然,對於復旦張江來說,目前的核心任務是保證其發行A股計劃,能在股東大會上通過,且最終獲得證監會和上交所的批准。至於“是不是第一家,不是我們關心的問題”,復旦張江副總裁、執行董事蘇勇對《中國企業家》說。

第一家公開宣佈申請科創板上市的醫藥公司已誕生,權威解讀來了


爭搶頭啖湯


作為近期資本市場熱點,科創板於3月2日凌晨正式開閘。中國證監會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發佈實施了《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相關業務規則和配套指引》。這意味著,企業的IPO申請受理即將啟動。

科創板上市條件包括:發行後股本總額不低於人民幣3000萬元;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4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0%以上等。

在市值和財務指標上,科創企業想要登陸科創板滿足五項標準中的一項即可。其中,對於暫未產生營收的公司的要求是: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這裡還專門提到: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這條規則大大放寬了醫藥行業的上市門檻,也比較符合這個行業的特點。”新經濟投行易凱資本負責醫藥業務的副總裁張驍告訴《中國企業家》。

醫藥行業尤其是創新藥研發企業,研發週期長、投入大,在一款新藥上市之前,幾乎沒有收入來源。業內對於一款新藥從研發到上市,有一組公認的數據:平均花費10年時間和26億美元,成功率不足7%,至少100個科學家參與。

早在科創板開閘前幾日,在“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新聞發佈會上,上交所理事長黃紅元就透露,交易所做了很多摸底瞭解工作,初步判斷生物醫藥、高端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的企業相對較多。“這些企業總體研發投入較大,發展潛力較大。”

張驍表示,易凱資本服務的醫藥公司中,有不少符合科創板要求的,如澤生科技、長風藥業、長江脈等。弘暉資本管理合夥人王暉也向《中國企業家》透露,弘暉資本投資的聖湘生物等企業在積極準備科創板。

“復旦張江能不能成為第一家在科創板上市的醫藥公司,還不好說。實際上,也有很多中介機構早已進場的醫藥公司,可以針對新公佈的審核規則進行材料準備”,腫瘤診療一體化平臺公司思路迪的CFO徐萌告訴《中國企業家》,該公司也在評估旗下業務板塊在科創板上市的可能。

“醫藥行業對科創板的熱情挺高。尤其一些年輕創業者,有技術、有幹勁,如果科創板通過社會資金再扶他們一把,相當於給了他們一個創業成功的渠道”,孫飄揚說。

科創板“好風”一來,是不是隻要搭上醫藥的邊,企業就能“憑藉力”,“上青雲”呢?

華泰證券研報指出,醫藥公司一般在研產品較多,而新藥研發存在一定風險,因此企業核心產品可能存在研發進度不達預期風險;此外,還存在企業核心產品銷售不達預期風險,公司已上市的核心產品可能面臨市場競爭加劇、推廣進程較慢等風險,從而影響核心產品銷售,最終影響公司業績。

張驍也認為,國家包括科創板可能還是會考慮上述風險,以及對中小股民、散戶的影響,從而在現有標準上有所提升。

“不會像它說的‘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就OK了。與之對應的較大概率是,某種藥品能獲批或上市風險非常小,才有可能批准(該公司)上市。”張驍表示。

第一家公開宣佈申請科創板上市的醫藥公司已誕生,權威解讀來了


醫藥股爭奪戰


科創板對未盈利的醫藥企業上市“開了綠燈”。實際上,對於這部分企業來說,實現在中國上市還有其他選擇,即香港聯交所主板。

2018年4月,香港聯交所號稱“24年最大改革”落地,包括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其上市規則提到,對於無收入生物科技公司,預期市值不少於15億港元,從事核心產品研發至少12個月、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已經通過概念階段,進入第二期或第三期臨床試驗等。

上述多名醫藥行業人士向《中國企業家》評論,科創板對醫藥行業的上市規則,與香港聯交所給醫藥行業的上市規則差不太多,“應該是前者參考了後者”。

目前,尚未盈利就在港交所上市的醫藥公司有6家,包括歌禮制藥、百濟神州、華領醫藥、信達生物、君實藥業、基石藥業。另外,還有盟科醫藥、方達醫藥、Steath、AOBiome、康希諾、維亞生物、亞盛藥業、邁博藥業等至少10家醫藥企業排隊上港股。

據《中國企業家》記者統計,截至3月8日,已在港交所上市的6家未盈利醫藥公司中,有4家收盤價相對發行價上漲。其中,信達生物漲幅93.85%。


第一家公開宣佈申請科創板上市的醫藥公司已誕生,權威解讀來了


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港股上市情況。製圖:李秀芝

儘管香港主板有先發優勢,但科創板看起來對醫藥行業仍更有吸引力。王暉表示,科創板是中國國家戰略方針的一部分,香港主板的高度與之不同。

關於為何要登陸科創板,復旦張江稱,董事認為,A股發行將有利於提升形象、擴充融資管道。且相較於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主板而言,科創板上市更能體現創新及研發能力。

復旦張江沒有言明的是,A股和H股之間的估值鴻溝,這是兩地上市公司、投資人,甚至交易所早已認清的現實。

在2018年9月的一場香港交易所與生物醫藥創新公司閉門座談會上,身為港交所行政總裁的李小加也坦陳,“香港市場的資金的量、估值的高度遠不及內地的A股市場”。

值得關注的還有科創板的另一利好:允許紅籌架構公司上市。《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相關業務規則和配套指引》中稱:營業收入快速增長,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同行業競爭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的尚未在境外上市的紅籌企業,如果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0億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5億元,可以申請在科創板上市。

這意味著,那些符合上述要求,原本為了去香港主板上市而搭建紅籌架構的公司,如果想轉到內地的科創板上市,並不需要花大代價拆紅籌。

針對生物醫藥企業,兩地交易所之間或有一場“爭奪戰”。

徐萌透露,已經有一些擬在香港上市的生物醫藥公司決定轉向科創板了。在目前的形式下,香港交易所的確需要考慮形成一些對醫藥企業更有吸引力的策略,但目前還沒具體的方案出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