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個支付APP,未來將迎來統一支付標準?

隨著移動支付行業的快速發展,條碼支付以其低成本、高便利等特點,極大地拓寬了商戶受理範圍,目前已成為大眾日常小額支付場景的重要支付方式。

截至2018年底,我國手機支付用戶規模接近6億人左右,在線下消費時使用手機支付的比例接近70%,這其中很多交易是通過條碼支付實現的。然而,目前條碼支付標準尚未統一。

400多個支付APP,未來將迎來統一支付標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葛華勇認為,條碼支付帶動了中國的移動支付,但缺乏統一標準不僅影響消費者支付體驗,而且針對市場上出現的多套標準,更廣泛市場參與主體需要支持多套接口、分別對接,增加了設備與人員投入成本。

葛華勇調研發現,目前國內市場上支持條碼支付的手機APP超過400個,線下商戶大量出現類似於信用卡刷卡“一櫃多機”、“一櫃多碼”現象,背後則對應的是已經或即將上線的接近10種條碼支付標準。部分市場參與主體通過自成體系的條碼標準建立競爭壁壘,在用戶側導致手機APP和商戶碼標之間通常無法互認互掃。

葛華勇進一步談到,缺乏統一支付標準也容易滋生偽冒、詐騙的條碼交易,增加大眾信息洩露、資金損失等方面的風險,還容易引發支付費率無序競爭和套碼套利的行為,造成條碼支付市場的混亂。

400多個支付APP,未來將迎來統一支付標準?


就目前國內各個條碼支付標準來看,支付使用流程均有主掃、被掃兩種,被掃模式下的交易處理流程基本相同(交易請求通過收單機構、轉接機構轉發至髮卡機構完成扣款),碼制標準均採用Code120(一維條碼)和QRCode(二維條碼),編碼格式均使用18-20位長度的純數字形式的短效TOKEN(被掃)和二維條碼編碼URL鏈接(主掃)。

葛華勇認為,這些都為統一國內條碼支付標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統一標準,在技術上不是很難,還是協調的問題。”

“市場參與主體之間要積極尋求業務合作,打造更加豐富、兼容性高的行業應用,支撐手機APP和商戶碼標互認互掃。”葛華勇說。

400多個支付APP,未來將迎來統一支付標準?


同時,針對各標準當前存在的差異,葛華勇建議將付款碼一維條碼編碼格式統一為18-24位長度TOKEN(被掃),既兼顧現狀也能有充足的可擴充性。“建議監管機構制定付款碼的TIN號管理機制,委託清算機構受理合法的市場參與主體申請,為其分配相應TIN號開展相關業務,以產業穩定、可持續發展為目的,構建高效、穩定的路由清算。建立統一國內條碼支付標準後,採取平穩遷移過渡策略,將存量掃碼支付交易逐步切換到統一的報文接口。”

“目前幾大支付機構已有各自企業的標準,在制定統一技術標準時可以充分考慮這一情況。同時,增加編碼的技術含量,提高安全性,最終給老百姓帶來便利。”葛華勇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