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變釉瓷器還得說是清乾隆爺的最漂亮!

在五彩繽紛的顏色釉中,窯變釉瓷器以其斑斕的色彩,光滑瑩潤的釉面,吸引了大眾的眼球。窯變釉,顧名思義,就是器物在窯裡燒造的時候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北宋時期出產的鈞瓷為一種典型的窯變釉。當時的鈞瓷胎體厚重,釉層肥厚呈乳濁狀,不透明,釉色呈現玫瑰紫閃天青、天藍為最珍貴,釉面存在細小棕眼和蚯蚓走 泥紋。明代時期,瓷器燒造過程中,無法預料窯變的發生,出產的窯變瓷器被人們認為是不祥的怪胎。


窯變釉瓷器還得說是清乾隆爺的最漂亮!


清乾隆 窯變釉梅瓶

此梅瓶即為唐窯之窯變佳器,外形俊秀挺拔,線條優美流暢,予人高貴靜穆之美。釉色豔麗,垂流似霞若焰,典雅雋秀的器形與瑰麗明豔的窯變釉完美地結合,達到了“合於天造,厭於人意”的藝術境界。通體色澤有如紅寶石之妍麗,紅、藍二彩斑斕交融,動感強烈,富於韻味,喻為“火焰紅”。

色澤瑰麗明豔,紫、藍、月白交織富於動態,紅紫交融,藍白相掩,縱橫變化,無有窮竟,此等虛幻之景,惟畫師為能狀其微妙,惟文人為能聞其精深。

乾隆皇帝自幼深受胤禎的薰陶,追求風雅,於宋人之花事尤為鍾情,每一次出宮巡幸各地,皆喜歡採摘沿途各式野花,點綴輦輿,增添意趣,還賦寫 :“飽參秋卉春葩,貯就常看不謝”。之句盛讚唐英新制的插花轎瓶。在清宮舊藏《弘曆古裝像圖》之中,乾隆皇帝一手執筆,若有所思地坐在案前,左側出現“旁有一瓶梅,橫斜數枝入”的瓶花情景,極見逸意,由此觀之,乾隆皇帝對趙宋風雅的刻意追求深深體現在花道之中。

窯變釉瓷器還得說是清乾隆爺的最漂亮!


窯變釉瓷器還得說是清乾隆爺的最漂亮!


窯變釉缽缸 清乾隆

高33.2cm,口徑31.2cm,足徑20.7cm。


窯變釉瓷器還得說是清乾隆爺的最漂亮!


窯變釉瓷器還得說是清乾隆爺的最漂亮!


仿鈞窯變釉石榴尊 清道光

高19cm,口徑10.5cm,足徑9cm


窯變釉瓷器還得說是清乾隆爺的最漂亮!


窯變釉瓷器還得說是清乾隆爺的最漂亮!


窯變釉貫耳瓶

高33.3cm,口徑10.7cm,足徑13.5cm

窯變釉是唐英督理景德鎮御窯廠時仿鈞窯釉色所繁衍出的一個創新品種,《稗史彙編》有云:“瓷有同是一質,遂成異質,同是一色,遂成異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謂窯變。”

鈞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將含有不同呈色元素的色釉融於一體,在窯爐中高溫燒製,釉料相互交融,自然流淌,在熔融過程中,呈現色彩斑瀾的釉色,千種風姿,萬般異彩。

借用唐詩來讚美窯變釉恰如其分,“高山雲霧霞一朵,煙光空中星滿天,峽峪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

窯變釉瓷器還得說是清乾隆爺的最漂亮!


窯變釉瓷器還得說是清乾隆爺的最漂亮!


雍正款仿鈞窯變釉弦紋扁肚瓶 清雍正

高25.5cm,口徑7.3cm,足徑12cm

此清雍正窯變釉鳩耳銜環尊,造型優美典雅至極,器身不加雕鏤,除肩頸處弦紋鳩耳銜環外,別無裝點,唯以釉色取勝。其窯變釉肥厚潤澤,寶光晶瑩,呈色異常美妙,蒼褐者沉穩如地,青藍者幽寒如水,豔紅者熾烈如火,其交錯融流之狀,如風動雲霞,變換旖旎。摶泥幻化,而能呈四大五行之妙相,觀致意趣無窮,可謂巧奪天工。

古時天子以鳩首玉杖賜予老者,以示敬養,《周禮》載:“大羅氏掌獻鳩杖以養老,又伊耆氏掌共老人之杖。” 《後漢書·禮儀志》記載老人年八十、九十者,禮有加賜,授予玉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並解釋其緣由為“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後世遂常將“鳩”作為長壽的象徵,王維《春日上方即事》詩云:“鳩形將刻杖,龜殼用支床”。

雍正帝自幼受到良好的漢學教育,精通書史,博覽典籍,文臣紀昀曾稱頌其“研悅文章汲古之勤為儒生所不及。”又性好古雅,品味不俗,御窯珍瓷是雍正帝萬幾之暇寄情愛玩之物,故往往見仿古器者,且多上乘佳品。

北宋時期:出產的鈞瓷為一種典型的窯變釉。當時的鈞瓷胎體厚重,釉層肥厚呈乳濁狀,不透明,釉色呈現玫瑰紫閃天青、天藍為最珍貴,釉面存在細小棕眼和蚯蚓走 泥紋。

金屬質感分割線

明代時期:瓷器燒造過程中,無法預料窯變的發生,出產的窯變瓷器被人們認為是不祥的怪胎,尤其官窯出產的窯變釉瓷,往往都被砸碎。此後窯變經常出現,人們 慢慢的發現了其獨特的形態美,窯變釉因此被作為一種藝術瓷欣賞,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計”等美稱。

金屬質感分割線

清雍正乾隆時期:窯變被人們視為一種祥瑞。據資料記載,清代產窯變釉瓷,入火使釉流淌,顏色變化任其自然,不會刻意去預定為某一種色澤,但基本已經掌握 了窯變的規律。

金屬質感分割線

雍正時期:出產窯變釉瓷,多為小件,釉色變化多端,一般多為紅色,顏色濃的猶如雞血石,夾雜著月白、藍色、綠色、紫色的絲條和流動的斑片。

金屬質感分割線

乾隆時期:出產窯變釉瓷,釉面紅色、藍色、月白各色交織在一起,以紅釉最為突出。釉面存在較強玻璃質感,開細小紋片,存在小坑點現象。

嘉慶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出產瓷器品種和數量遠不及乾隆時期,到了道光時期,瓷器器形也逐漸從規整去向笨拙,瓷器整體線條生硬,並能看到稜角,沒有圓潤美感 。這一時期窯變釉仍然有生產,但是釉面變化不大,流傳下來的御窯廠整體瓷器製作精美,胎釉精良,顏色格外絢麗,品質堪比雍正、乾隆御窯,但器形略顯笨拙。

金屬質感分割線

光緒、宣統時期:出產窯變釉仍然以紅釉為主,但是和前朝相比,有明顯變化。原本釉面上的藍紫色彩斑變得越來越少,紅顏色的面積逐漸變多,其中一些甚至為全 紅色,幾乎看不到藍紫色斑。該時期還出現了另一種由紅色與黑色組成的窯變紅釉,其特色是器物邊角處出現黑釉,釉面擁有強烈的玻璃質感,並有開細紋片。

窯變釉開創於我國陶瓷釉彩裝飾的新途徑,它突破了傳統的單一色釉,是青瓷工藝的創新和突破,為中國陶瓷工藝美學開闢了一個新境界。宋代鈞窯器稀少名貴,有“家有錢財萬貫,不如鈞窯一片”之說。鈞窯等宋代名窯色釉瓷為世人所推崇,後世多極力仿燒。明清時期景德鎮窯仿鈞始於明宣德時期,清代雍正、乾隆兩朝,復古之風盛行,仿宋代五大名窯的顏色釉瓷取得了輝煌成就。

窯變釉瓷器還得說是清乾隆爺的最漂亮!


窯變釉瓷器還得說是清乾隆爺的最漂亮!


窯變釉瓷器還得說是清乾隆爺的最漂亮!


鈞窯天藍窯變釉碗 元代

高8.5cm,口徑18cm,足徑6.4cm

點擊鏈接觀賞更多瓷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