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洋彩藍地番蓮紋如意耳瓶 《大清乾隆年制》礬紅款


清乾隆 洋彩藍地番蓮紋如意耳瓶 《大清乾隆年制》礬紅款

乾隆洋彩瓷,工藝卓絕,釉彩豐美,華麗耀目,乃同朝官窰瓷之佼佼者。此件如意耳瓶屬同類洋彩瓷中特為突出之例,繪技精熟,配色明豔,盡顯官窰瓷人巧能臻藝。瓶身施藍地,如意耳系紅色授帶綴「卍」字,相類之例極為罕見,鳳毛麟角。存世僅知四例清宮舊藏洋彩如意耳瓶:其一與本品極為相似,或原為一對,1997年4月28日售於香港佳士得,編號755;另三例均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刊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琺琅彩.粉彩》,香港,1999年,圖版118,洋彩綠地勾蓮紋如意耳瓶(圖一);圖版126,紫地勾蓮紋如意耳葫蘆瓶;圖版127,紫地勾蓮紋如意耳瓶(圖二)。清宮舊檔雖曾記載洋彩藍地瓷瓶,存世之例仍極珍罕,下文詳述。

清乾隆 洋彩藍地番蓮紋如意耳瓶 《大清乾隆年制》礬紅款


洋彩,由歐洲傳教士傳入清宮造辦處,景德鎮御窰廠督陶官唐英(1682-1756年)將其發揚光大,成果巧奪天工,臻善至美,展現中式美學與西洋技法之完美融合。

「洋彩」一詞,首見於1735年唐英撰《陶務敘略碑記》,藍浦,《景德鎮陶錄》,1815年,亦有述之。唐英敘及「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琺琅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1744年,唐氏針對洋彩仔細詳述:「圓琢白器,五采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彩。須選素習繪事高手,將各種顏料研細調和,以白瓷片畫染燒試,必熟諳顏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細,熟中生巧,總以眼明心細,手準為佳。」

清乾隆 洋彩藍地番蓮紋如意耳瓶 《大清乾隆年制》礬紅款


當時,西洋不僅傳入釉彩新色,亦帶來當時風行歐洲之西洋設計、裝飾元素等,如本品器身纏枝蓮紋間所綴各色圓珠,可見於西洋巴洛克風之花形裝飾,瓔珞珠串巧施光影,強調立體效果,宛若珍寶般耀眼。洋彩之研發,帶給清代御窰更為豐富的色彩選擇,於既有官瓷基礎上,增添了前所未見的新穎風格。

乾隆皇帝重創新,命宮廷畫師、藝匠竭其所能,巧探虛實,推陳出新。洋彩新創「錦上添花」技法,乃中國瓷器發展史上首度得以呈現仿似織錦般繁麗紋飾,效果細緻柔美,富麗尊貴。洋彩運用西洋明暗陰影透視法描繪紋飾,中西繪畫傳統相映交融,如此技法深得乾隆帝喜愛,可見於宮廷畫師郎世寧之繪畫風格。

清乾隆 洋彩藍地番蓮紋如意耳瓶 《大清乾隆年制》礬紅款


御窰廠燒製洋彩瓷數量多為單件或成對,無大量燒造,更顯珍稀。據清宮檔案,藍地洋彩瓷僅燒造於十八世紀中期寥寥數年,成品數量極少,《清宮瓷器檔案全集》載錄,乾隆十三年(1748年)一月十日,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世傑交洋彩藍花地畫金花瓶一對,皇帝下旨交佛堂。同年十月十九日,司庫白世秀將一對洋彩藍地畫金花瓶交太監胡世傑呈上。乾隆十五年十八日(1750年),庫掌達子來說太監胡世傑交洋彩藍地錦上添花蓍草瓶一對,隨木座(圖三)。檔案僅錄此三對洋彩藍地瓶,造於1748至1750年間,均由太監胡世傑上呈。清檔中時見胡氏大名,應為高宗重用人物,負責傳旨、監督並呈交工藝品。

清乾隆 洋彩藍地番蓮紋如意耳瓶 《大清乾隆年制》礬紅款


本瓶之技法、配色顯洋風,觀其造形與紋飾,卻屬中式卓絕佳作。當朝製作目的雖未明,藍地搭配纏枝蓮紋、如意耳、紅授帶及卍字紋,均載祥瑞之意,「青蓮」與「清廉」諧音,寓意皇帝重操守德行。清廉首見於《東觀漢記》,乃東漢時期,班固(公元32-92年)等史家修纂而成,其中〈周澤傳〉錄,「拜太常,果敢,數有直言,朝廷嘉其清廉。」藍色且與進學相關,儒家學者荀況,《荀子》〈勸學〉述及「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意指經由學習,可提升自我,甚可超越師輩。寄寓清廉、鼓勵精進佛學(蓮紋意涵),此瓶配色與紋飾應深得乾隆帝歡心,如意耳及卍字亦有祝願之意。卍字隨著佛教傳入中國,音同「萬」,與紅授帶相系,意喻「萬壽無疆」。

存世多數洋彩瓷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廖寶秀,《華麗彩瓷:乾隆洋彩》,臺北,2008年,詳細論述此品類研究,並刊載各式多貌之洋彩瓷,其研究確認多數洋彩瓷燒製於1740年代早期。

中國藝術珍品 香港 2018年10月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