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洋彩,粉彩一貼教你如何分辨


琺琅彩、洋彩,粉彩一貼教你如何分辨


清康熙 瓷胎畫琺琅花卉盤(永樂胎)

洋彩與琺琅彩幾乎同時產生於清康熙末年,從受西方影響這一點上來說是“同祖同宗”。在它們燒成初始,清代督窯官唐英已經將兩者在名稱上進行了明確的區分。宮中燒成的琺琅彩名為“瓷胎畫琺琅”;景德鎮燒製的仿琺琅彩則叫“瓷胎洋彩”。

琺琅彩、洋彩,粉彩一貼教你如何分辨


清康熙 紅地開光琺琅彩牡丹紋杯

高4.2cm,口徑6.3cm,足徑2.3cm。

杯敞口,弧腹,圈足。器內光素無紋飾。外壁胭脂紅地開光琺琅彩裝飾。胭脂紅色地上繪3個花瓣形開光,開光內以松石綠色作地,彩繪折枝牡丹、菊花和蘭草紋。開光外繪折枝花卉紋。施彩以紅、綠、藍、紫、黃彩等為主,色彩繽紛豔麗。外底署胭脂彩楷書“康熙御製”雙行四字款,外圍胭脂彩雙方欄。

此器造型敦厚,色彩運用豐富多彩。

琺琅彩瓷器初創於康熙晚期。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其製作程序是:先在景德鎮燒造裡白釉外無釉的瓷器,送進諮詢送拍(l-8-l-2-6-l-o-8-3-3-2)宮中(個別的使用宮中收藏的明代永樂白瓷),再由清宮造辦處琺琅作畫師遵照御旨,在碗的外部澀胎上用進口琺琅料描繪紋飾,然後入窯焙燒而成。雍正以後則以景德鎮新創的細白瓷為胎,在白釉上施彩。康熙時期琺琅彩瓷器主要模仿銅胎畫琺琅器,傳世品多為色地畫琺琅瓷器,均署“康熙御製”款。

琺琅彩:

琺琅彩為景德鎮燒製白胎後送入內廷,由內廷畫師根據皇帝旨意繪畫的作品,作品分為兩種

琺琅彩、洋彩,粉彩一貼教你如何分辨


清康熙黃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碗

高7.8cm,口徑15cm,足徑6cm。

碗廣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碗內光素無紋飾。碗外以黃彩為地,以紅、藍、綠、粉、藕荷等色繪盛開的纏枝牡丹花紋。碗底藍料方框內楷書“康熙御製” 雙行四字印章款。

琺琅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創燒的,其藝術風格適應皇室富貴華麗的裝飾需求,較之於當時流行的鬥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經問世就秘藏於皇宮內苑,專供皇室賞用。琺琅彩瓷器全部採用景德鎮御窯廠燒製的精選細胎白瓷,運京後再由造辦處琺琅作畫師遵照御旨畫彩,經爐火低溫烘烤而成。由於康熙時期琺琅料依賴於進口,故造價較昂貴,琺琅器的生產數量十分有限。此碗屬康熙琺琅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莊,畫工嚴謹,色彩豔麗,製作技藝已十分成熟。

琺琅彩、洋彩,粉彩一貼教你如何分辨


清康熙 珊瑚地五彩「九秋同慶」圖碗

一種說法指此類瓷碗是宮中御作坊加彩、青花「御製」款碗則產於景德鎮。但它們和康熙朝內琺琅作所產瓷胎畫琺琅器差異頗大。相反把其歸類於一批少數但紋飾相近、且同施五彩色釉的碗器、則更形貼切。所以它們雖為內廷御用,然極為可能屬景德鎮燒製。此種紋樣於往後數朝仍甚流行、得見雍正、乾隆、道光年款相類碗例。

1:康熙朝琺琅彩為模仿歐洲琺琅繪畫,繪畫部分底部無釉澀胎上繪畫琺琅。(款識為康熙御製)注:臺北故宮有一件永樂胎康熙後加琺琅彩為釉上彩(圖一)

琺琅彩、洋彩,粉彩一貼教你如何分辨


琺琅彩、洋彩,粉彩一貼教你如何分辨


清雍正 藍料彩山水圖碗

高5.5cm,口徑10cm,足徑3.9cm。

碗撇口,深腹,圈足。內壁無紋飾,外壁一面以藍料彩繪山水景色,另一面以墨彩題七言詩兩句:“翠繞南山同一色,綠圍滄海綠無邊”。詩句上首鈐胭脂彩陰文“壽古”篆書印一枚,下首鈐胭脂彩陰文“山高”、陽文“水長”篆書印二枚,圈足內藍料彩雙方框內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

此碗的繪畫極精緻,在傳世的雍正琺琅彩瓷中屬上乘之作。特別是碗外壁通體以藍料彩繪畫,畫面上峰嶺巍峨,松柏蒼翠,漁帆點點,山水一色,意境深邃。江水上方空白處題七言詩兩句,詩情畫意,相得益彰。

據目前所知,在傳世的雍正琺琅彩瓷器中,通體以藍料彩繪畫的瓷器,除故宮博物院有收藏外,僅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藍料彩山水圖碗與藍料彩山水圖盤兩件,另在日本出版的《陶瓷全集》中曾見到一件藍料彩山水茶壺,收藏在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

2:自雍正朝開始一改康熙朝琺琅彩製作工藝,並自行研究生產了國產的琺琅彩料,並在改康熙素胎上繪製之工藝,直接繪畫在白釉上。

琺琅彩、洋彩,粉彩一貼教你如何分辨


清 乾隆 瓷胎洋彩黃地洋花方瓶

洋彩:

洋彩在陶瓷分類上屬琺琅彩類,是一種運用西洋繪畫技法與裝飾的彩瓷。

根據檔案與實物,唐英所說洋彩必須符下列四要素:

琺琅彩、洋彩,粉彩一貼教你如何分辨


清 乾隆 瓷胎洋彩錦上添花有蓋痰盂

(一)使用了西洋明暗光點裝飾圖案,主要以光點表現圓狀物體。


琺琅彩、洋彩,粉彩一貼教你如何分辨


清 乾隆 瓷胎洋彩詩句菊花玉梅瓶

(二)花卉葉紋上大多以白料渲染,表現出枝葉的光影明暗,此一繪法幾乎未使用於瓷胎畫琺琅上。

(三)人物紋飾明顯採用了西洋明暗陰影透視技法。


琺琅彩、洋彩,粉彩一貼教你如何分辨


清 乾隆 磁胎洋彩黃地團花山水膳碗

(四)西洋花卉的使用,如洋菊與洋蓮等洋花:部分紋飾應用了西洋花草藤蔓紋飾圖案設計構圖。

琺琅彩、洋彩,粉彩一貼教你如何分辨


琺琅彩、洋彩,粉彩一貼教你如何分辨


清雍正粉彩牡丹紋盤口瓶

高27.5cm,口徑6.3cm,足徑8.6cm。

瓶盤口,細長頸,長圓腹,近足處外撇,圈足。瓶身以粉紅、桔紅、翠綠、草綠及褐色彩料描繪牡丹紋。外底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此瓶形體各部分比例協調,輪廓線條過渡柔和,畫面構圖疏朗有致,色彩淡雅宜人,每枚花瓣和葉片都描繪精細,質感逼真,堪稱雍正粉彩瓷器中的佳作。

粉彩:

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是以粉彩為主要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它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琅彩瓷製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從康熙晚期創燒,後歷朝流行不衰。粉彩的發明改變了我國以五彩、鬥彩為主流的彩色瓷風格——基本上都是單線平抹或者色彩平塗的手法來處理畫面,粉彩則採用繪畫的手法來裝飾畫面。

琺琅彩、洋彩,粉彩一貼教你如何分辨


琺琅彩、洋彩,粉彩一貼教你如何分辨


清雍正 粉彩團蝶紋碗

高6.8cm,口徑13.5cm,足徑4.7cm。

碗敞口,深腹,圈足。內白釉無紋,外壁繪粉彩團蝶紋5組,每組團蝶紋由2只相異的蝴蝶與四季花卉紋構成。足底白釉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之上受同時期琺琅彩瓷器工藝的影響而創燒的釉上彩品種。其初創於康熙朝,興盛於雍正、乾隆時期。雍正粉彩瓷器在造型、胎釉、彩繪等方面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此碗造型輕盈秀巧,胎質潔白細膩,釉面細潤純淨,紋飾色彩豐富豔麗,畫面生動逼真,體現了雍正瓷器淡雅柔麗的時代風格,是雍正粉彩瓷中的絕美之品。

而洋彩與粉彩的區別主要在於其繪畫技巧的處理不同

洋彩繪畫多使用西明暗光影變化作為(焦點透視)紋飾的表達,而粉彩則是以中國傳統繪畫的手法(散點透視)進行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