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如何看待被“妖魔”化的商譽

近期,各大上市公司的年報預告非常誇張,不虧損幾個億都不好意思發公告了,而商譽減值被視為“罪惡之源”。

作為一代股神,價值投資的領袖,大家很想知道巴菲特如何看待商譽的,面對有一定商譽的上市公司,巴菲特是否會投資呢?

在《巴菲特致股東的信》這本書中,巴菲特提到“35年前那時,我所受到的教育看重的是有形資產,而避開那些倚重經濟商譽的企業。這種偏見令我錯失良機,犯了很多重大錯誤,儘管我們的原則是“寧可錯過,避免犯錯”。”

當一家公司被收購時,會計準則要求收購價首先按照收購資產相應的公允價值記賬。之後,那些資產的公允價值之和(在減去負債之後)小於收購價格,這個差額就會計入另一項目——收購價格超過資產淨值部分。為了避免這種重複冗長的說法,我們將其稱為商譽

巴菲特在1970年11月之前進行的美國企業收購,其中涉及的商譽處理有特別的存續期。除了極少數的情況,只要被收購的資產一直存在,就會被允許留存在資產負債表上。這意味著,公司無須為漸漸消失的資產進行攤銷,也就不會降低公司盈利。也就是和我大A股現在一樣。

但是,自從1970年11月之後,美股情況有了新變化。如果收購活動產生了商譽,那麼,商譽必須在40年內,以每年均攤的形式,在收益賬目中攤銷。因為,40年是所允許的最長期限,所以,管理層(包括我們在內)通常選擇40年為期。我大A股未來商譽攤銷年限現在未知,但是大概率不會超過40年。

會計商譽就是這樣起作用的。為了明確它與經濟現實之間的差別,讓我們近距離看手邊的一個例子。1972年初,藍籌印花公司以2500萬美元購買了禧詩糖果公司。當時,禧詩糖果的有形資產大約800萬美元。禧詩糖果當時的稅後利潤約為200萬美元。以1972年的美元不變價值來看,這種盈利水平保守地代表了禧詩的未來盈利水平。別急,接著往下看。

經濟商譽

當企業被預期可以產生的回報,遠遠高於市場回報率時,這樣的公司在邏輯上具有遠高於其有形資產的價值。這種超額回報的資本化就是經濟商譽

幾乎很少有企業被認為可以在有形資產的基礎上,持續獲得25%的稅後回報,禧詩糖果做到了,而且是在保守的會計和沒有財務槓桿的情況下做到的。這種超額回報的產生,並不是來自於存貨、應收賬款或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而是來自於無形資產,尤其是客戶心中無數次由產品品質和個人體驗帶來的愉悅經歷,所形成的普遍認同的良好聲譽。

這種聲譽創造了一種消費特許權,對於消費者而言,產品的價值不再限於成本,不再是決定售價的主要因素。

消費特許權是經濟商譽的主要來源,其他來源包括不受利潤管制的政府特許權,例如電視臺,以及在一個行業中作為低成本生產商的持久地位。在A股當中,貴州茅臺就具備這種消費特許權。

讓我們回到禧詩糖果的會計案例。藍籌印花公司以超出有形資產17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禧詩糖果,這就要求建立一個同等金額的商譽賬目,作為藍籌印花資產負債表上的一項資產,在收購之後的40年裡,每年從盈利中扣除425000美元,用於攤銷這筆商譽資產。A股大概率會在2019年開始實施商譽攤銷,之前已經放風,所以近期各公司紛紛計提商譽減值。

到1980年,經過11年的攤銷之後,1700萬美元已經減少到1250萬美元。同時,伯克希爾持有60%的藍籌印花的股權,因此,也就持有60%的禧詩糖果公司的股權。這意味著伯克希爾的資產負債表上,反映了60%的禧詩糖果的商譽,大約相當於750萬美元。

1983年,伯克希爾在一次兼併中獲得了藍籌印花公司的其餘股份,巴菲特支付給藍籌印花公司股東的“公允價值”超出了該公司的淨資產值。“收購的”資產是藍籌印花40%的股份。伯克希爾“支付”的金額超出巴菲特收到的可確認5170萬美元淨資產值,這些被轉入兩個商譽:2840萬美元轉入禧詩糖果公司,2330萬美元轉入《水牛城晚報》公司。

因此,在完成與藍籌印花的合併之後,伯克希爾留下的禧詩糖果商譽由兩部分構成:一是,1971年收購剩餘的750萬美元;二是,1983年的“購買”新創造出來的2840萬美元。眼下,攤銷費用在未來28年中每年大約100萬美元,在之後的12年中——2002到2013年——每年大約70萬美元。

換言之,不同的收購日期和收購價格,使得巴菲特對於同一個資產的兩部分,在賬面上記錄了不同的資產價值以及攤銷費用。

自從收購禧詩之後,每年從利潤表中扣除的攤銷費用,並非真實的經濟成本。因為禧詩糖果去年以2000萬美元的有形淨資產,獲取稅後盈利1300萬美元,這種表現充分說明,經濟商譽的存在遠遠大於我們會計商譽的最初成本。換言之,當會計商譽從收購之時開始漸漸減少的同時,經濟商譽卻在以不規則但非常穩健的方式上升。

未來每年的攤銷費用與經濟成本不相一致。當然,禧詩的經濟商譽可能會消失,但它不會像其他類似的東西一樣縮水。在我們的現實中,更有可能發生的是,由於通貨膨脹的存在,它的商譽會繼續上升,即便不考慮美元的價值變化,以當時美元來衡量也是如此。

這種可能性的存在,是因為真實的經濟商譽在名義價值上,會隨著通貨膨脹的上升而上升。

會計商譽

虛假的會計商譽——到處都存在——則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當頭腦發熱的管理層衝動地以愚蠢的價格購買了一家企業,人們就會看到之前描述的那些微妙的會計細節。因為,這些愚蠢的價格哪裡也去不了,只能歸到“商譽”賬目。考慮到創建這個賬目管理學科的匱乏,在這種情況下,商譽被稱為“毫無意義”更合適。無論使用什麼樣的名詞,這種40年的慣例有目共睹,曾經衝動的“腎上腺素”被資本化,作為一項“資產”被保留在賬面上,假裝當初的併購很明智一樣。

如果你們堅持認為商譽的會計處理是衡量經濟現實的最好指標,巴菲特建議考慮一個問題。假設一家公司,每股淨資產為20美元,均為有形資產。再假設這家公司已經內生式建立了消費特許權,或者它很幸運,獲得FCC的許可,收購了一些重要的電視臺。因此,它以有形資產獲得豐厚回報,比方說,每股5美元,也就是ROE為25%。

有了這樣的財務數據,它可能賣到100美元/股,或者更高。而且,它還很可能在以談判方式進行的整體收購中,同樣得到這樣的高價。

假設一位投資者以100美元/股的價格買入該股,實際上,其中的80美元是支付給了商譽。請問,這位投資者可以將2美元/股轉嫁出去(80美元除以40年),以計算“真正”的每股盈利嗎?如果是這樣,請問,每股3美元的盈利可以讓他重新思考一下購買價格嗎?

巴菲特認為,公司管理層和投資者同樣都應該從兩個方面看待有形資產的問題:

(1)在分析公司運營成果時——即,評估一家企業的基本財務狀況時——攤銷費用可以忽略不計。一家公司在沒有財務槓桿的情況下,剔除商譽的攤銷影響,其淨資產的獲利能力,是評估一家公司財務吸引力的最佳指南。

(2)在評價一項收購行為是否明智時,攤銷費用也應該忽略不計。它既不應該從盈利中扣減,也不應該從企業成本中扣減。這意味著,在任何攤銷費用前,永遠將購買的商譽視為全部成本。

可以忽略不計的攤銷

這個問題是A股價值投資者未來商譽實施攤銷後需要仔細思考的。

成本應該被包括在內在價值之內,不僅僅是記錄的會計價值,它與併購時的證券市值無關,也與會計上“權益合併法”的處理方式無關。

例如,巴菲特併購藍籌印花公司時,為禧詩糖果和《水牛城新聞》支付了40%的商譽,超出了巴菲特入賬的5170萬美元。這種不一致的存在是因為,用於併購而發行的伯克希爾股票的市值低於其內在價值,但這對於巴菲特而言,是真實的成本。

當伯克希爾以超過GAAP的淨資產價格,溢價收購一家企業,這個溢價會計入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例如,巴菲特當時收購蓋可保險公司另一半股權(伯克希爾之前持有蓋可50%),巴菲特大約記錄了16億美元的商譽。

GAAP要求在不超過40年的時間裡攤銷商譽——也就是“減值”。因此,收購蓋可保險產生的16億美元的商譽,將每年從盈利中扣減4000萬美元,以40年時間完成該項攤銷。

在會計意義上說,蓋可的商譽以每年等額攤銷的形式逐漸消失。蓋可的經濟商譽不會以同樣的方式遞減。實際上,可以猜到的最好結局是,蓋可的經濟商譽非但不會下降,反而會上升,並且,很可能是大幅上升。

在1983年的年報中,巴菲特對禧詩糖果的商譽做過類似陳述。當時,巴菲特將它作為商譽會計討論的例子。“那時,我們的資產負債表上有3600萬美元的禧詩商譽。自那之後,我們每年從盈利中攤銷大約100萬美元的商譽資產,現在的餘額已經下降到了2300萬美元。換言之,從會計的角度,禧詩自1983年至今,已經減少了一大筆商譽。”

1983年,禧詩糖果以1100萬美元淨運營資產,取得2700萬美元稅前利潤;1995年,它僅以500萬美元淨運營資產,取得5000萬美元利潤。很明顯,在這期間,禧詩的經濟商譽有著驚人的上升,而不是下降。同樣非常清楚的是,此時禧詩的價值,比巴菲特賬面上記錄的價值多出數千萬美元。

在巴菲特控股的大多數公司中,已經成為一種模式,禧詩的例子並非個案。

總結而言,對於優秀的公司而言,會計商譽對於優秀的公司並不會構成威脅,在我A股同樣成立。比如美的集團,目前接近300億的商譽,儘管近期A股商譽減值持續暴雷,美的集團的股價並未受到任何影響。


巴菲特如何看待被“妖魔”化的商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