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客人凌晨四點等候理髮

“二月二” 客人凌晨四点等候理发

昨日,王府井四聯美髮店,理髮師正為四歲的孩子理髮。

“二月二” 客人凌晨四点等候理发

劉清池

老字號王府井四聯美髮店提早開門,準備平日三倍面巾圍布;金板寸店午夜開始忙起來

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大人小孩都剃頭”。這一天人們講求“剃龍頭、剃喜頭”,體現出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願望。

昨天,北京城裡各家的理髮店熱鬧非凡,尤其是一些老字號理髮店更是客流不斷。王府井步行街上,已經是有著幾十年歷史的老字號“四聯美髮”,顧客盈門。為了搶得“頭彩”,有顧客凌晨四點就等門。

而在地安門的“金板寸”門店,為了趕在“二月二”理上板寸頭,不少顧客甚至提前一天開始預約。

四聯美髮:顧客凌晨四點等開門

昨天6點多就開門迎客的王府井四聯美髮店,比平日提前了兩個多小時營業。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人提前過來排隊,甚至有顧客在凌晨四點即來等候。此外,四聯美髮店昨天還為王府井大街的環衛工人提供免費理髮“福利”。

作為中華老字號的四聯美髮店,每年的“二月二”各門店都坐滿了等候理髮的顧客。今年的“二月二”恰逢“三八婦女節”,新京報記者瞭解到,為滿足更多顧客的需求,王府井四聯美髮店安排女賓部理髮師提前上崗、男賓部理髮師全部停休,準備了平日三倍的面巾、圍布,並提前打印了600個排隊號牌,確保來四聯的顧客都能“抬上頭”。另外,店裡還為前20名顧客準備了豬年吉祥物紀念品。

四聯美髮副總經理王然介紹說:“我們店的老顧客、回頭客居多,但這兩年新顧客、年輕顧客也逐漸增多了,我們也會根據最新流行趨勢對店員做培訓,比如去年特別火的男士‘復古油頭’我們也做。”記者注意到,店內除洗剪、燙染等基本美髮項目外,還有美容及更適合年輕人的造型設計等。

上午10點,退休的姚奶奶已經在等候區等候了半個多小時,她表示,因為生意太火爆,想要在四聯做個頭發,等上幾個小時是常事。

“我年輕的時候就在這理髮,有40多年了。”姚奶奶告訴新京報記者,她也去過其他理髮店,但不管是從服務還是其他方面,她還是首選四聯。

另外,昨天上午有11名環衛工人前來體驗免費理髮“福利”。東城環衛的劉師傅稱,他平常理髮就來四聯,大約有7年了。

金板寸:頭一天就開始預約

“進門來長髮羅漢,出店去光面菩薩”,金板寸門口的這副對聯,是清朝時候就流傳下來的。

劉清池從藝30多年,靠著一手過硬的技藝,獲得了“京城板寸王”的稱號。在他的金板寸店內,兩排椅子背向而放,等候剪頭的顧客是清一色的男士。理髮幾十年,劉清池只理一種髮型——板寸。

“我頭髮軟,去別的理髮店總是要洗頭,洗完之後要吹、要揉特別麻煩,但是在這裡理得乾淨利索。”另一位顧客說,他在金板寸理髮23年,為了在“二月二”理個板寸,從頭一天就開始預約,昨天趕早就過來了。

“每年一到‘二月二’,我們店裡就人滿為患,平時的正常工作時間是早9點到晚10點。但今年的‘二月二’從零點多開始就有客人排隊等候,一直忙到凌晨3點多。”劉清池說,“二月二”當天凌晨就迎來了第一撥客人,有40多位,只休息了大約兩個小時,早上5點多,又有客人來了。

據劉清池估計,截至昨天下午5點左右,店內接待了四五百位客人,是平時客流量的好幾倍,當天將營業時間到晚上11點。他說,“現在的人比較注重傳統,客人來得越來越早,前幾年半夜12點後來理髮的人也就十幾個,而今年已經發展到了幾十個人,一天下來,我一個人就接待了三四十位客人,徒弟們接待得更多。”

■ 講述

劉清池:為航天員理髮,要計算頭髮長勢

同樣是理髮店,劉清池的金板寸是典型的中式風格,而且一進門就能聽到蟈蟈的叫聲。劉清池說,“看著這種裝修風格,聽著蟲鳴,就是讓顧客感受到傳統的老技藝”。

今年53歲的劉清池從藝30多年,靠著一手過硬的技藝,獲得了“京城板寸王”的稱號。不少名人都慕名而來,他為演藝明星理過發,為商界大佬理過發,還為航天英雄理過發……

30多年來,劉清池接待過的顧客不計其數。劉清池說,他也想過要擴大經營範圍,但又一琢磨,那些都不是老手藝。他想要做的,是將真正的老手藝傳承下去。

三伏天裡練“吊腕兒”

金板寸的門口,左右兩邊各擺放著一個玻璃櫃,裡面陳列著許多老物件。“這是剃頭凳,又叫發財凳,這是喚頭,以前剃頭的不吆喝,就打這個喚頭……”劉清池介紹說。

小時候的劉清池,生活在地安門的衚衕裡。十四五歲時,劉清池跟著師父學剃頭的手藝,而師父是衚衕裡的老街坊。那時候,更多的人希望能進工廠,端上鐵飯碗。但劉清池看中了剃頭這行,原因很簡單,“餓不死”。

理髮是手上的功夫,要準、要穩,先得練“吊腕兒”。劉清池“吊腕兒”時,三伏天裡,手臂上吊塊磚頭,一站就是大半天,“這樣手推子才會不滑、不抖”。

剃頭的行當裡,有很多口訣和要領。“握推空,下推準,握梳懸,下梳穩”,這四句口訣,講求的是握推子的功夫。剃頭時,用手在頭上“按摩”,把髮根從最底部打起,這叫 “推拿放睡”,劉清池說,照這樣理出的髮型不會變形。

跟著師父學手藝,學的不僅是如何拿推子、剪子,還有“規矩”。

劉清池說,按老手藝人講,顧客坐下都是爺,對顧客要尊重,剃頭人必須站著,不能坐下理;理髮時,不能隨便在客人面前穿行,要拿東西時只能後面繞;動推子時,也得從客人的右邊開始,這叫“順茬”,不能逆著來;還有,理髮時不能站在客人面前,只能在側面動推子,“客人要是睡著了,也不能掰客人的頭,只能歪著理”……

穿防護服為航天員理髮

曾經有人說,“真正的匠人是枯燥無聊的,一輩子專注於一門手藝”。劉清池很認可這句話,在他看來,剃頭也需要匠人精神。

當了幾年學徒,劉清池學到了真本事。1988年,他出師自己單幹。

起初,有客人對他理的髮型不滿意,劉清池又跑到別人的店裡請教。憑著這股子韌勁和不斷鑽研的精神,劉清池的板寸手藝越來越紮實。他在繼承老手藝的基礎上還鑽研出了3個新發型——方寸、青寸和圓寸。

劉清池說,“方寸”主要突出硬朗的感覺,適合五官端正、濃眉大眼尤其是方型臉和國字臉;“青寸”是頭頂留著短寸,周圍都推光,很適合年輕人;“圓寸”則讓整個頭型比較圓潤,適合文質彬彬的男士。

手藝過硬,劉清池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慕名而來的名人也有不少。

最讓劉清池自豪的是,他曾為航天英雄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等人理過發。其中,翟志剛等人在執行飛行任務時,髮型是由劉清池設計的。

部隊領導告訴劉清池,航天員在太空要呆很多天,要保證航天員返回地球時,看上去依然精神抖擻。劉清池就要計算,“在太空這些天,頭髮會長多長,會從哪些地方長出來。”

航天員即將執行飛行任務,為了不被外界病菌傳染,處於高度隔離狀態。在給航天員理髮時,劉清池要穿上厚厚的防護服,“推子都握不穩,腦門上都是汗”。

想把老手藝傳承下去

劉清池的門店裡,共有14名員工,13人是他的徒弟。劉清池說,這行乾的手藝活、吃的是功夫飯,都是毫末之間的技藝。

劉清池自己的頭都是徒弟給剃的,他說,徒弟在給他剃頭時,他能更準確感受到徒弟手藝具體如何、有無進步,也能更有針對性地指導。

為了讓徒弟更深入地學習這門技藝,劉清池給徒弟設立了5年的學習時間,才能獨立面對客人。這讓劉清池在傳承技藝時面臨著困難。他說,這行本身就枯燥乏味,現在年輕人的選擇也多,能夠靜下心來學的人不好找。這些年間,他教過的徒弟很少,最終做這行的更少。

當初學藝時,劉清池想的只是有碗飯吃。那時候一起理板寸的,還有很多老前輩。但如今,老前輩們相繼離世,傳承技藝的責任也“順理成章”地落在劉清池的肩上,“有些東西我不傳承的話,可能會真的丟了。”

30多年來,劉清池的門店經歷了6次搬遷,但始終沒離開過地安門一帶。他認為,這塊土地生他、養他、育他,他念著這塊土地,他同時也想,把手藝在這裡傳下去。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周依 倪兆中 實習生 王佳珺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倪兆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