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被炸身亡,蒋经国千里奔丧

蒋介石十四岁那年,蒋介石母亲王太夫人决定给儿子成亲,她挑选了邻近岩头村一位十九岁的姑娘毛福梅,毛福梅当时还有一名大约同年龄的陪嫁女婢阿王跟进门。毛福梅体格强壮,个性和蔼可亲,略为缠脚,较能方便做事,王太夫人特别看中这一点。毛福梅在家时可能也学了几个字,但是基本上,她和婆婆一样只能说是文盲,在晚年还得央人替她读儿子寄回的家书。

母亲被炸身亡,蒋经国千里奔丧

由于教育思想差距过大,蒋介石和毛福梅感情不睦。似乎不会有生子的机会。但是,一位算命先生曾预言,说蒋介石第一个太太生下的儿子,日后必是贵人,官位极高,王太夫人深信不疑。这是好消息,可是预言若要实现,总得安排夫妻俩有鱼水之欢呀!王太夫人带着媳妇到了上海来找儿子。蒋介石起先不肯听从母亲的安排,王太夫人以自杀威胁,他才不得不从。毛福梅在这年夏天与丈夫共处了一段时间,总算怀了身孕,才回到溪口。

母亲被炸身亡,蒋经国千里奔丧

1910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十八日,毛福梅临盆。王太夫人请来接生婆,陪嫁婢女阿王也在旁协助。福梅在蒋家宅子楼上待产时,王太夫人和亲友在楼下品茗等候。好不容易,男婴落地,接生婆剪断脐带,用红盆温水洗净婴儿包好,送给累坏了、可又骄傲的毛福梅抱抱。王太夫人听到婴儿啼声,赶紧上楼探望。同一天,她口述一封信给蒋介石,通知他已为人父,母子均安。她也要求蒋介石准许她把男婴在族谱上登记为瑞青的儿子——瑞青是蒋介石幼弟,极受母亲宠爱,但是四岁就夭折。蒋介石一口答应。因此,根据蒋氏族谱和奉化县的记录,蒋经国不是蒋介石的儿子。

1925年年仅15岁的蒋经国受当时社会革命思潮的影响,远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接受共产主义革命思想教育。在留学苏联的12年岁月中,他完成了学业顺利毕业,入党,结婚生子的人生重要历程。由于其父亲的缘故,蒋经国始终不得回国,在政治上备受打击和排挤,下放到工厂劳动改造,蒋经国在冰天雪地中历尽艰辛,思想与处世皆受严苛淬炼。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在各方势力的斡旋下,事件得以和平解决,苏联为向中国示好,同意蒋经国返回中国。1937年4月19日,蒋经国终于带着自己的妻儿回到了阔别了12年的祖国。

母亲被炸身亡,蒋经国千里奔丧

1938年春天,蒋介石接受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的建议,派经国担任设在省会南昌的江西省保安处少将副处长。以二十七岁的青年而言,这个职位似乎蛮高,但是鉴于他在苏联挣得的职位,他在托马契夫中央军政学院的记录以及战事的需要,它并不算过分。

1939年底,日本军事情报机关决定以蒋介石的家乡,尤其是蒋家宅院,作为攻击目标。有一天上午,光头化日之下,两架俯冲式轰炸机出现在溪口镇上空,武岭街上的警报登时大响。毛福梅和女佣阿王正在丰镐房二楼,赶紧扶着后头楼梯(为了方便缠足妇人,刻意盖得狭窄)下楼,预备跑向屋子后方,阿王听到炸弹呼啸落下。她们打开后门时,炸弹已落到庭院。阿王后来伤愈,可是毛夫人当场殒命。

不到几小时,蒋经国通过短波电台听到噩耗,立刻兼程赶往溪口;这段路有七百公里之遥,必须穿越赣、浙两省的山区小路。他的汽车连开二十小时,遇到桥烧毁,还得涉水而过,总算在毛夫人遇害次日赶到家门。检视母亲炸得粉碎的遗体之后,他安排临时葬礼,并且在她遇害的地方立了一块一米高的石碑,这块石碑今天还立在溪口,上面镌刻四个大字:“以血洗血”。

此后四个月,日军连续轰炸溪口十三次,终于在1943年4月进占小镇,并以丰镐房作为总部,日军司令官和汪精卫傀儡政府代表或许出于争取蒋介石的心理,把经国的母亲、祖母等蒋氏先人的坟墓打扫清洁,拍下照片,寄给蒋氏父子;不过,这一招并未奏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