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交通一體化要多關注“毛細血管”

全國兩會進行時,不少京津冀代表委員共話協同發展,有代表提議進一步加強京津與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區的互聯互通,把更多太行鄉村“送”上高速路,促進山區百姓增收致富。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要多關注“毛細血管”

甘南 攝

作為協同發展的“主骨架”“先行官”,五年來三地路網越織越密,連起了“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的城鎮體系。正所謂“路通、人通、財通”,從“斷橋不再斷”到“一卡走遍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間的“1小時交通圈”、主要城市與周邊衛星城市間的“半小時生活圈”正加速形成,不僅切實提升了百姓出行的獲得感,還促進了各種資源要素在區域間更加便利流動,帶來了發展良機,為協同發展助跑提速。

“軌道上的京津冀”成就斐然,可把路網比例尺調大就能發現,三地還有不少“交通窪地”。一方面,市域交通還需要繼續豐富,實現更好銜接。常能聽到這樣的抱怨,“雙城高鐵也就半小時,去坐高鐵卻要花掉1個多小時”。幹線交通確實發達,但更多時間消耗在了始端和末端,極大降低了出行效率。另一方面,連接幹線公路、鐵路與市郊、農村之間的“毛細血管”有待疏通補齊。尤其是京津冀山川相連,“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許多地方交通先天不足十分明顯。去年太行山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山區綠色產業、鄉村度假休閒產業迎來發展良機,而這樣的道路京津冀顯然還需要更多。

交通一體化要有“大動脈”,也少不了“毛細血管”。如果說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前半程,更多是在建設、疏通“動靜脈”,付出很大、成效很多、速度很快;那後半程的一大任務就是打通更多交通“毛細血管”,完善交通“最後一公里”。顯然,相比答卷前“90分”,後面的“10分”挑戰性會更大,會觸及更深層次矛盾和更精細化問題。面對新階段的艱難課題,尤需汲取過往經驗,進一步強化“一盤棋”思維、堅持“一張圖”規劃、形成“一股繩”合力。

春潮湧動,協同新生。我們期待更完備的交通網絡聯通三地,釋放出更大協同效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