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谋杀,带走了唐朝中兴的机会

如果说,一个皇帝,他有弑父之嫌,他好色无比,后宫成群,甚至还痴迷佛道,嗜食金丹,那他会是一位好皇帝吗?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差点在唐朝中晚期带来了一场国家的中兴,他就是唐宪宗李纯。

后世君主的老师

熟悉唐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唐宪宗唯一的年号“元和”,历来就是“中兴”的代名词。

一场谋杀,带走了唐朝中兴的机会

唐宪宗像

说起唐宪宗李纯这个人,如果抛去文章开始说的那些问题,仅仅是从一个帝国命运主宰者所特别需要的品质来看,27岁登基的唐宪宗积极进取、理智务实,其才能、勇气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狠劲儿,绝不在他的前辈唐太宗、唐玄宗之下。

元和的中兴,不但体现在藩镇望风而降的现实形势方面,宪宗所释放出来的政治理念:中央权威必须加强、没有任何其它势力应该挑战中央,也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一场谋杀,带走了唐朝中兴的机会

元和藩镇割据形势(部分)

(点击查看大图)

我们之前谈到,安史之乱是历史的分水岭(不知道的同学戳这里☞点我学习),历史将何去何从在这里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元和年间,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思想界,全体社会都达成了一种基本共识,即中央权威(也就是皇权)必须成为整个社会唯一的权威。

这个社会只需要一个权威,所以我们就能看到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韩愈写了《原道》,柳宗元写了《论封建》,全新的思想形态横空出世,这也就意味着历史再不会回到以前,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只会在“中央集权”这条道路上执着地走下去。

一场谋杀,带走了唐朝中兴的机会

《原道》

元和年间,已经统一了的思想意识让后人不需要迷惘,“中央”=“权威”、“权威”=“正统”,已经化进了大家的意识深处。

宋太祖以藩镇武人身份坐上九五之位,立刻着手制度上的“中央集权”,明清君主无论来自草根还是异族,都更是把“中央集权”演绎到极致,后半期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央集权”的历史,当然这种偏执带来过一统王朝的辉煌,也造成了社会转型的巨大阻力,是非成败转头空,先不论成败,历史至少是在这里开始。

一场谋杀,带走了唐朝中兴的机会

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

唐宪宗当然不会考虑那么多大问题,对于他来说,他要对大唐负责,“天既全付予有家,今传次在予,予不能事事,其何以见于郊庙?”至少这份深沉的责任感已经甩了历史上一大群庸君几条街,而且事实也证明了宪宗本人有这个才华。

高素质宰相天团

皇权和相权,是传统时代政治格局中一组特别关键也特别难以处理的权力关系,处理得好,君臣相得;处理得不好,要么互相猜忌,要么上瞒下骗。

唐宪宗元和时期,前后二十余人入相,其中就有李吉甫、李绛、武元衡、裴度、元稹,还有韩愈、白居易、李绅这样的翰林学士,虽然不能说这些人就是历史上最好的行政专家,但是无疑,这一个团体的综合素质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是极为出色的。能同时把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这就是一个皇帝的眼光相当了不得之处。

一场谋杀,带走了唐朝中兴的机会

白居易

而且与房玄龄那样的资深政客不同,元和这批宰相群体的文化素质之高,可能只有宋代的文臣集团可以比肩。白居易、元稹就不用说了,因为坚决主张出兵藩镇而被刺客暗杀于长安街头的武元衡,更是唐代历史上颜值最高、最能写诗的“国务院总理”。

唐宪宗登基的时候27岁,但是显然很有管理者的天赋,一上台就很快进入了统治者的角色,头一件事就是选拔人才。

他曾经对裴垍(jì)(唐朝中后期名相)等人说,太宗玄宗那样英明,还需要大臣们的辅佐成事,何况我这种跟先圣比起来差了十万八千里的人呢?天子如此谦恭尊重大臣,大臣们当然不会对不起天子,各个竭尽忠诚。

手腕不硬怎么掌权?

就在宪宗登基当月,剑南节度使韦皋死了,韦皋的副将刘辟来信,提出自己将接班做新一任剑南节度使,希望中央同意,气焰实在嚣张。

一场谋杀,带走了唐朝中兴的机会

影视作品中的韦皋

但是怎么办呢?第一,这是前朝的潜规则了;第二,天子刚刚即位,宫里事情还多着呢,真腾不出手来管教这些地方藩将,只能认了。

结果三个月之后,刘辟得寸进尺,又说西南战略地位重要,要求将旁边的两个节度使划归剑南,组建新的战区,由自己统一掌管,否则的话,后果自负。

消息一传来,朝廷议论纷纷,大部分人还是想延续前代的姑息政策,答应这个家伙的请求,毕竟巴蜀“险固难取”,但是宰相杜黄裳认为,绝对不应该退让,而且这个刘辟的实力并不算强,如果对他都做这种让步的话,以后就更没有威信可言。

同时,杜黄裳建议推荐高崇文(唐朝名将,死后追赠司徒,谥号"威武")取代宦官,担任神策军(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统帅,倾全力拿下剑南。年轻宪宗站在了杜黄裳这边,出兵剑南,八个月就生擒活捉了刘辟,押至长安斩首。这一仗大大鼓舞了宪宗的信心。

一场谋杀,带走了唐朝中兴的机会

影视作品中的神策军

各地藩镇很快发现新的天子和以前不太一样,大家开始各自盘算。镇守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镇海节度使李锜也是个雄霸一方多年的老军头,由于镇海所在的浙西地区是重要的财赋之地,所以李锜不但有军事实力,也十分有钱,仗着兵强马壮,李锜在自己地盘上胡作非为,德宗时期拿他一点办法没有。

元和二年(807年)夏天,李锜预感到朝廷要对自己动手,就假惺惺先发了一个奏疏,说自己老了请求退休,让手下王澹接班,想试探一下皇帝的意思。

没想到宪宗的诏书很快就到,同意李锜的辞职请求,立刻回京养老,并且派出宦官前往润州“护送”李锜进京。李锜弄巧成拙,搞得自己下不来台,只好耍起了赖皮以各种理由拖着不走。

一场谋杀,带走了唐朝中兴的机会

李锜石像

但是,这一次,朝廷已经没有任何妥协的意思,很快大兵压境,李锜被迫造反,此时摄于天威,李锜已经众叛亲离,不久就被手下斩杀,传首京城。大唐的经济重地浙西地区仍旧牢牢掌控在中央手中。

西川和镇海,唐宪宗很快就解决了这两个试图挑战中央权威的藩镇,释放出了政策转变的强硬信号。元和中兴的大幕就此拉开,可惜的是,仅仅在位十五年,时年四十二岁的唐宪宗就被宦官谋杀,元和中兴也随着这位皇帝的驾崩而中途夭折。

延伸阅读

一场谋杀,带走了唐朝中兴的机会

《行走大唐》

陈尚君 著

新民说·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8·7

悠悠大唐,文明绚烂,气象万千。本书搜检那个时代文史中的竹头木屑,抉奥阐幽;研读唐诗里的字句修辞,发微见著。考究严谨,补正史未尽之处。在序跋之余,综述学术研究状况,兼予评点。内容虽专,而行文明畅,读来盎然有致,宜乎雅俗并赏。

一场谋杀,带走了唐朝中兴的机会
一场谋杀,带走了唐朝中兴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