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人击败30万敌军,网友:有这样的将军,国家怎能不强!

陈庆之是义兴国山人,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从小跟随南梁帝萧衍,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但他去散尽家产,招募将士,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从文官变温武将。

7000人击败30万敌军,网友:有这样的将军,国家怎能不强!

公元526年,南梁派安西将军元树和陈庆之,持假节,总知军事,一起出兵攻打北魏,这一点,陈庆之收降城池52座,获得士兵75000人,被封为关内侯。

第二年,陈庆之进攻北魏的涡阳城,北魏派军队前来救援,关于援军的数量,资治通鉴里面说是5万,梁书里面说的是15万,陈庆之对老将说"魏军从远方来,现在能定很疲惫,应该趁他们军队还没集齐,挫挫他们的锐气,我这样出其不意的出击,没有不胜利的理由,况且我听说他们扎营的地方是森林,所以敌军肯定不敢夜出"。可惜军队中的老将对他的说法非但不认可,还打架嘲讽。陈庆之得不到军中将士的支持,只能独自率领200起兵突袭,正如他语言的那样,大破北魏千军。

7000人击败30万敌军,网友:有这样的将军,国家怎能不强!

北魏和南梁交战数百余次,从春天打到冬天,将士们无比疲倦,这时候突然传来魏军在梁军阵营后面建造营垒的消息,使得梁军军心动摇,梁军当中的一些将军害怕腹背受敌,想要撤军,这是陈庆之说"我们已经打了一年多了,消耗多少钱粮,如果诸位现在退军,这哪是想要建功立业的大丈夫,和欺软怕硬的抢匪有什么区别?我听说只有面临绝地求生的时候,才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现在我们只需要等到敌人集结完毕,和他们大决战,如果你们还要退军,我会依法处置那些退军的人"。

7000人击败30万敌军,网友:有这样的将军,国家怎能不强!

当时,魏军建立了13座城塞,用来节制梁军的行动,陈庆之在黑夜中突袭魏军,连克了4个城塞之后,陈庆之就释放掉一些俘虏,让他们回去散布城塞被攻陷的消息,引发敌军恐慌。不光如此,陈庆之率军尾随着这些俘虏,在他们后面击鼓呐喊,一鼓作气地把剩下的9座城塞都攻打了下来,还收降了城中军民三万人之多。

公元529年,魏军又派来两万军队驻扎在考城,此处四面环水,易守难攻,陈庆之因地制宜,命令部下在水上造垒,攻下了城池,全歼两万敌军,活捉了地方将领和车马7800辆。

7000人击败30万敌军,网友:有这样的将军,国家怎能不强!

值得一提的是,陈庆之进攻荥阳的时候,面对魏军的7万精锐军队,陈庆之一时间毫无办法,而在这时更加不利的消息传来,魏军的援军正在火速赶来,共计30万人,打算围歼梁军。此时的陈庆之处境十分危急,眼前的荥阳攻不下,后面又有敌军围堵,梁军士兵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陈庆之为了稳定军心,对将士们说道"自从我们到这里以来,不断的攻城略地,杀了无数的平民,和魏人已经是血海深仇,现在我们全军只有7000人,而敌军有30万,他们只要有机会,肯定会把我们赶尽杀绝,既然我们无法和敌军在平原上正面交锋,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攻陷眼前的城池,大家如果继续在这里坐以待毙,只会被杀,不如拼死一战,给自己一个生还的机会"。

7000人击败30万敌军,网友:有这样的将军,国家怎能不强!

话音刚落,全军将士像打了鸡血一般,在第一通击鼓呐喊之下,就攻破了城池。随后,魏将元天穆率军围城,陈庆之便以3000骑兵攻破了元天穆的围攻,敌军将领鲁安在阵前投降了陈庆之,而其他的敌军将领四散溃逃。陈庆之收缴了荥阳物资,牛马谷帛无数。紧接着陈庆之进攻虎牢关,迫使虎牢关主帅不战而逃。

7000人击败30万敌军,网友:有这样的将军,国家怎能不强!

从护送元灏到睢阳称帝以来,陈庆之从铚县出兵直到洛阳,一路上作战47次,攻城32座,可以说所向无敌。元灏入主洛阳的65天后,北魏仍不死心,再次集结军队,号称"百万之众"进攻洛阳,陈庆之再次率军前去抵御了3天,最终战败,而洛阳也随之被攻陷,元灏也在逃亡的途中被杀,陈庆之只好率领数千余部返回南梁,在逃亡的途中,遇到了突来的洪水,部队被冲散,陈庆之幸免遇难,面对穷追不舍的追兵,陈庆之势单力薄,他只好伪装成僧人躲避追兵,几经辗转才回到南梁,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7000人击败30万敌军,网友:有这样的将军,国家怎能不强!

6年后,东魏的侯景率军7万前来攻打楚州,俘虏了楚州的刺史,并给陈庆之写了一封信,劝其投降,梁武帝得知后,派大军前去支援,让梁武帝想不到的是,自己派出的援军还没到达目的地的时候,陈庆之就已经几百了侯景,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为了救济百姓,果断下令开启粮仓,以李升为首的800多名百姓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

三年后,公元539年,陈庆之去世,死时56岁,被追封为伞骑常侍、左卫将军,次鼓吹一部,谥号"武",并且,梁武帝诏令让义兴郡出动500人给陈庆之发丧。

陈庆之的打了一辈子仗,大多数都是以少胜多,绝地反杀,尤其是以7000人击败30万敌军,可谓空前绝后,网友感叹:有这样的将军,国家怎能不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