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人擊敗30萬敵軍,網友:有這樣的將軍,國家怎能不強!

陳慶之是義興國山人,生活在南北朝時期,從小跟隨南梁帝蕭衍,陳慶之被任命為主書,但他去散盡家產,招募將士,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從文官變溫武將。

7000人擊敗30萬敵軍,網友:有這樣的將軍,國家怎能不強!

公元526年,南梁派安西將軍元樹和陳慶之,持假節,總知軍事,一起出兵攻打北魏,這一點,陳慶之收降城池52座,獲得士兵75000人,被封為關內侯。

第二年,陳慶之進攻北魏的渦陽城,北魏派軍隊前來救援,關於援軍的數量,資治通鑑裡面說是5萬,梁書裡面說的是15萬,陳慶之對老將說"魏軍從遠方來,現在能定很疲憊,應該趁他們軍隊還沒集齊,挫挫他們的銳氣,我這樣出其不意的出擊,沒有不勝利的理由,況且我聽說他們紮營的地方是森林,所以敵軍肯定不敢夜出"。可惜軍隊中的老將對他的說法非但不認可,還打架嘲諷。陳慶之得不到軍中將士的支持,只能獨自率領200起兵突襲,正如他語言的那樣,大破北魏千軍。

7000人擊敗30萬敵軍,網友:有這樣的將軍,國家怎能不強!

北魏和南梁交戰數百餘次,從春天打到冬天,將士們無比疲倦,這時候突然傳來魏軍在梁軍陣營後面建造營壘的消息,使得梁軍軍心動搖,梁軍當中的一些將軍害怕腹背受敵,想要撤軍,這是陳慶之說"我們已經打了一年多了,消耗多少錢糧,如果諸位現在退軍,這哪是想要建功立業的大丈夫,和欺軟怕硬的搶匪有什麼區別?我聽說只有面臨絕地求生的時候,才能爆發出巨大的能量,現在我們只需要等到敵人集結完畢,和他們大決戰,如果你們還要退軍,我會依法處置那些退軍的人"。

7000人擊敗30萬敵軍,網友:有這樣的將軍,國家怎能不強!

當時,魏軍建立了13座城塞,用來節制梁軍的行動,陳慶之在黑夜中突襲魏軍,連克了4個城塞之後,陳慶之就釋放掉一些俘虜,讓他們回去散佈城塞被攻陷的消息,引發敵軍恐慌。不光如此,陳慶之率軍尾隨著這些俘虜,在他們後面擊鼓吶喊,一鼓作氣地把剩下的9座城塞都攻打了下來,還收降了城中軍民三萬人之多。

公元529年,魏軍又派來兩萬軍隊駐紮在考城,此處四面環水,易守難攻,陳慶之因地制宜,命令部下在水上造壘,攻下了城池,全殲兩萬敵軍,活捉了地方將領和車馬7800輛。

7000人擊敗30萬敵軍,網友:有這樣的將軍,國家怎能不強!

值得一提的是,陳慶之進攻滎陽的時候,面對魏軍的7萬精銳軍隊,陳慶之一時間毫無辦法,而在這時更加不利的消息傳來,魏軍的援軍正在火速趕來,共計30萬人,打算圍殲梁軍。此時的陳慶之處境十分危急,眼前的滎陽攻不下,後面又有敵軍圍堵,梁軍士兵如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

陳慶之為了穩定軍心,對將士們說道"自從我們到這裡以來,不斷的攻城略地,殺了無數的平民,和魏人已經是血海深仇,現在我們全軍只有7000人,而敵軍有30萬,他們只要有機會,肯定會把我們趕盡殺絕,既然我們無法和敵軍在平原上正面交鋒,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攻陷眼前的城池,大家如果繼續在這裡坐以待斃,只會被殺,不如拼死一戰,給自己一個生還的機會"。

7000人擊敗30萬敵軍,網友:有這樣的將軍,國家怎能不強!

話音剛落,全軍將士像打了雞血一般,在第一通擊鼓吶喊之下,就攻破了城池。隨後,魏將元天穆率軍圍城,陳慶之便以3000騎兵攻破了元天穆的圍攻,敵軍將領魯安在陣前投降了陳慶之,而其他的敵軍將領四散潰逃。陳慶之收繳了滎陽物資,牛馬谷帛無數。緊接著陳慶之進攻虎牢關,迫使虎牢關主帥不戰而逃。

7000人擊敗30萬敵軍,網友:有這樣的將軍,國家怎能不強!

從護送元灝到睢陽稱帝以來,陳慶之從銍縣出兵直到洛陽,一路上作戰47次,攻城32座,可以說所向無敵。元灝入主洛陽的65天后,北魏仍不死心,再次集結軍隊,號稱"百萬之眾"進攻洛陽,陳慶之再次率軍前去抵禦了3天,最終戰敗,而洛陽也隨之被攻陷,元灝也在逃亡的途中被殺,陳慶之只好率領數千餘部返回南梁,在逃亡的途中,遇到了突來的洪水,部隊被衝散,陳慶之倖免遇難,面對窮追不捨的追兵,陳慶之勢單力薄,他只好偽裝成僧人躲避追兵,幾經輾轉才回到南梁,算是撿回了一條命。

7000人擊敗30萬敵軍,網友:有這樣的將軍,國家怎能不強!

6年後,東魏的侯景率軍7萬前來攻打楚州,俘虜了楚州的刺史,並給陳慶之寫了一封信,勸其投降,梁武帝得知後,派大軍前去支援,讓梁武帝想不到的是,自己派出的援軍還沒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陳慶之就已經幾百了侯景,同年,豫州鬧饑荒,陳慶之為了救濟百姓,果斷下令開啟糧倉,以李升為首的800多名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

三年後,公元539年,陳慶之去世,死時56歲,被追封為傘騎常侍、左衛將軍,次鼓吹一部,諡號"武",並且,梁武帝詔令讓義興郡出動500人給陳慶之發喪。

陳慶之的打了一輩子仗,大多數都是以少勝多,絕地反殺,尤其是以7000人擊敗30萬敵軍,可謂空前絕後,網友感嘆:有這樣的將軍,國家怎能不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