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是如何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的?

潺亭


要說淝水之戰,就不能不提君川之戰,要說君川之戰,就不能不提襄陽之戰。

在淝水之戰前六年,即晉太元二年秋,公元377年,徵西大將軍,荊州刺史桓豁病逝。桓豁乃東晉大將桓溫三弟,有乃兄遺風,驍勇善戰,屢敗秦軍,秦人頗為憚之。桓豁逝後,其弟桓衝接任其職。聽聞桓豁病逝,秦王苻堅大喜,於次年二月,即公元378年,命其子苻丕率步騎七萬進犯襄陽,另派京兆尹慕容垂,揚武將軍姚萇率軍五萬出南鄉,會攻襄陽。

鎮守襄陽的是晉梁州刺史朱序,朱序出身將門,勇猛善戰,苻丕圍攻襄陽數月,只破外城而不能下。

苻堅為打破襄陽僵局,命彭超都督東征軍事,與後將軍俱難等率步騎七萬攻淮陽,盱眙一線,意圖東西並進,一舉滅晉。

後襄陽督護李伯護獻城投降,朱序被俘,押解長安,苻堅欣賞朱序才幹,封為度支尚書,鄙薄李伯護為人,將其斬首。然朱序並不是真心投降,一心想要南歸。

襄陽一破,彭超攻打彭城甚急,晉朝廷遂派謝玄率萬餘北府兵北上救援。謝玄與彭超、懼難等人戰於三阿、盱眙、君川等地,四戰四勝,大破秦軍,彭超、懼難僅以身免,逃回長安,苻堅大怒,斬殺彭超,罷黜懼難。

君川之戰在歷史上聲名不顯,實際上意義重大,這是北府兵成軍一年後的第一次亮相,就以少勝多,取得如此戰果,說明北府兵訓練之精,戰力之強,世所罕匹,當引起苻堅重視。

北府兵為太元二年(377年),謝玄在京口一帶招募的兵勇,多為北方流民。徐(治京口)﹑兗(治廣陵)二州本是北來僑民的集中地。人多勁悍﹐輕生重義。已故權相桓溫曾言:“京口酒可飲﹐箕可用﹐兵可使。”

謝玄豎起大旗召募勁勇後,彭城劉牢之﹑東海何謙﹑琅邪諸葛侃﹑樂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晉陵孫無終等皆以驍勇應選。京口當南北要衝,為建康北部屏障,為江南第一要緊去處,人稱北府,故謝玄所帶之兵號為北府兵。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五月,晉荊州刺史桓衝率眾十萬伐秦,意圖收復襄陽,為慕容垂所敗。然桓衝此舉激怒了苻堅,遂下詔大舉伐晉。

八月,苻堅為統一天下,下詔令民間每十丁遣一兵;取家世清白良家子年二十以下,材勇有力者,皆拜羽林郎,以為親兵,自領之。故秦軍為抓壯丁湊成的百萬之兵,實為烏合之眾,難當北府精銳一擊。

苻堅發兵長安,盡起全國之兵,大舉伐晉。其中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旗鼓相望,前後千里。

九月,苻堅親軍已至項城,而涼州之兵始達咸陽,蜀、漢之兵方順流而下,幽、冀之兵至於彭城,東西萬里,水陸齊進,運漕萬艘。陽平公苻融率兵三十萬,先至潁口,準備攻擊晉之壽陽。

秦軍聲勢浩大,然戰線太長,相隔萬里,救援不及,非制勝之道。

晉國聞訊大驚,朝廷急下詔以尚書僕射謝石為徵虜將軍、征討大都督,以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等率眾八萬拒之;使龍驤將軍胡彬以水軍五千援壽陽。

當此時也,秦兵既盛,號稱有百萬之眾,建康震恐,人心不穩。

謝玄馳至建康,問計於謝安,謝安為安定人心,只是淡淡說朝廷別有處分,讓謝玄回去。謝玄告辭後,還是心中忐忑,請參軍張玄再去求教,謝安於是拉著張玄等人,遊山玩水,又與張玄圍棋賭墅,張玄平日棋力高於謝安,此刻心中有事,無心下棋,竟然讓謝安贏了,謝安就將此處別墅贈給外甥羊曇,大戰前夕,謝安鎮靜如斯,真是有大將之風。

十月,秦陽平公苻融等攻壽陽;克之,執晉平虜將軍徐元喜等。另一路秦軍三萬餘,由慕容垂率領,拔鄖城。

晉軍胡彬聞壽陽陷,退保硤石,苻融命衛將軍梁成發兵攻之。梁成等率眾五萬屯於洛澗,將胡彬團團圍住,並在淮水上豎起木柵以阻遏晉軍水師來援。

胡彬被圍,糧道斷絕,軍糧告盡,胡彬無奈,命士兵揚沙假裝曬糧,以示軍糧充足,矇騙秦軍,暗地遣使求告謝石。不料,信使為秦軍所劫,苻融聞報後,告知在項城的苻堅,苻堅得信後大喜,率輕騎八千來至壽陽前線。

苻堅派遣前東晉將領朱序,前往晉軍大營勸降謝石,朱序反倒把秦軍虛實,據實以告,並勸謝石乘秦軍大隊人馬還未集齊,主動出擊,擊敗秦軍。

謝玄先派劉牢之率五千人馬救援胡彬,也是試探秦軍虛實之意。孰料劉牢之以五千之眾一舉擊敗梁成五萬人馬,救出胡彬,並陣斬梁成,謝石乘勢直抵進淝水東岸,壽陽城下,與秦軍夾河而陣。

苻堅聞報大驚,與苻融一齊登城觀察敵情,只見晉軍刀槍如林,旗幟如海,盔甲鮮明,部伍嚴整,不禁心有懼意,又見晉營右側八公山上,草木茂盛,忽隱忽現似有人影,遠遠傳來金戈之聲,心中疑惑不已,以為晉軍埋伏千軍萬馬,這就是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成語的來歷。

可見此刻北府兵能以一當十,故八萬晉軍對戰三十萬秦軍,加上新勝之威,還是有資格放手一搏的。如果此刻苻堅能堅守不出,待匯齊八十萬大軍,再同晉軍決戰,勝算頗大。

然謝玄怕苻堅據守不出,與己不利,採取了引蛇出洞之計,修書一封,遣人交給苻融,請他在淝水西岸,讓出一箭之地,讓晉軍渡河,兩軍決一死戰。苻堅見信大喜,意圖對晉軍半渡而擊,遂命令秦軍在河岸邊後退。

但是三十萬大軍在敵前後退,命令傳達不甚清晰,後軍不明所以,前軍踩踏後軍,造成大亂,朱序乘機在陣後大呼,秦軍敗了,秦軍遂大敗潰逃,晉軍在後追趕,直殺得秦軍風聲鶴唳,自相踐踏而死者,蔽野塞川。苻融也死於陣中,苻堅右臂中箭,狼狽逃回長安。朱序乘機歸晉,被封為龍驤將軍,琅琊內史。

聞秦軍淝水戰敗,中原各地被秦征服之各國紛紛起來複國,拓跋珪復代,後改稱魏,慕容垂復燕,姚萇叛秦自立,最終苻堅死於他曾經最信任的羌人姚萇之手。

故秦丞相王猛生前一直勸諫苻堅不要伐晉,因為秦國本身內部並不穩固,苻堅所在的氐族人數太少,征服之地太廣,征服之民並未歸附,而晉國政權穩固,人才濟濟,並無亡國之相,淝水之戰時,苻堅又不能持重,輕身犯險,故一朝戰敗,則身死國滅,永為天下笑,足當後世戒。


曉說古今


肥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之戰,但是陳員外認為,這場戰爭並不是必勝的,是充滿偶然因素。雖然戰爭中沒有必勝的概念,但是,先進的制度打擊落後制度是必勝的。

我們先來看看交戰雙方,前秦政權攜統一北方的威勢,起80萬大軍大舉南下,準備一統天下。而東晉方面,漢代選拔人才的制度從察舉制到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已經形成了大世家大地主的局面。大大小小的山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所以東晉方面出兵八萬,這八萬不是東晉所有的力量,而是當時把持朝政的大世家大地主謝家的兵力極限。

謝安看似胸有成竹,實則慌的一逼,連鞋子都弄壞了。在秦軍渡江之時,晉軍莫名其妙的有人高呼秦軍敗了,本就無心打仗的秦軍,這一時搞不清楚狀況,前面的軍隊極速後退衝擊後軍,最終形成大敗,而晉軍乘勝追擊,絲毫不給秦軍停留下來思考的餘地,最終大敗。

此戰,秦軍最大的戰略失誤是沒有鋪開戰線,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一起,這給了晉軍畢其功於一役的機會,其次,秦軍經過多年浴血奮戰統一北方,過度疲勞,不想打仗也是另一個主要的原因。





川東陳員外


再說戰前,兩國的政治形勢。前秦<strong>苻堅繼位後,重用寒門王猛。採取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貴族勢力發展來強化中央力量,並興修關中水利,前秦國力逐漸增強。先後攻滅前燕、仇池氐楊氏、前涼張氏、鮮卑拓跋代(北魏政權的前身);積極開拓西域,氐人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疆域東起朝鮮,西抵蔥嶺,南並川蜀,北逾陰山,前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東北、西域各國都遣使和前秦建立關係,朝鮮半島的高句麗、百濟新羅都接受前秦冊封。國勢蒸蒸日上。而東晉剛剛經歷權臣恆溫的篡位內鬥,雖然被王謝兩家評定,但時間還沒多久,實力還沒有恢復,十九歲的東晉小皇帝繼位才兩年,一切都不是國家的最佳狀態。再說雙方的軍力部署,前秦兵力80多萬(前秦基本上傾全國之力),東晉在淝水東線才8萬人,況且東晉的西線益州已經敗北,此種情況下,無論從哪方面看,東晉都可能被一股而下,但是淝水之戰的結果讓人瞠目結舌。東晉僅僅傷亡五千,前秦將近百萬大軍灰飛煙滅,強大帝國土崩瓦解。


理由和原因,我們詳細闡述來分析:

第一條理由:前秦在苻堅王猛的執政下,國勢日盛,但是畢竟建國時間太短,滿打滿算也不過四十幾年,整個北方包含西域在內大幾百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國土怎麼來的,征伐、兼併,其中充滿了利益和國恥家仇,在沒有利用一兩代人好好消化並把資源整合的情況下,沒有整合所有勢力成為一個高效的統治體系,倉促發起滅國之戰,著實危險。

第二條理由:前秦畢竟是一個少數民族國家,在建國和統治過程中,胡人治國的方式很明顯。雖然部分上層比如苻堅用漢臣,興漢化,但是畢竟和完全漢化的文明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比如是否都採用郡縣制這樣的中央行之有效的垂直管理體系,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顯然不太可能。被征服的割據政權並沒有完全臣服,只是形式上完成了統一,他們照樣執掌重兵,有很大的勢力,只不過畏懼前秦的軍事高壓,被迫臣服。大家覺得咱們都差不多,都是胡人,又不是文明的碾壓,不過是現在我打不過你讓你當大哥而已。前秦就像一個大的部落聯盟,直接統治區域(核心區域)還是不夠,如果都能用郡縣制這樣的中央垂直管理體系,把軍閥都分化、打壓、消權,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徐徐圖之,大事可定。王猛去世前,苻堅已經有南下伐晉之心,但是王猛的建議是內憂是重點,鮮卑和羌族是內部大患,應該先整合他們,不建議征伐正朔東晉。王猛的話可謂金石良言,可惜王猛沒有聽到心裡去,還是太著急了,都說治大國如烹小鮮,終於把這鍋給煮糊了,白白浪費了大好的局面。前秦的軍閥們巴不得苻堅失敗,趕緊回去當山大王去,誰給你混小弟。

第三條:苻堅淝水之戰沒有留足後備隊和穩定的統治基礎。與同樣的曹操赤壁大戰相比,曹操雖然也是83萬人馬,詐稱百萬,照樣被打的全軍覆沒。但是並未傷筋動骨,青、幽、並、冀等還有四五十萬精兵。且內政人才把大後方打理的井井有條,曹操的赤壁慘敗就像感冒了一樣,很快就又滿血復活,西征張魯,東檔孫吳;收復漢中,南望巴蜀。再看苻堅,一戰崩潰後,原來的軍閥紛紛起義,前秦帝國處處烽火,到處漏風,直到崩塌。

第四條:東晉以漢族為主的政權,漢家正朔。平定恆溫叛亂後,內患已滅;新組建的北府兵兵源來自北方難逃的漢民,對於北方的胡人漢之入骨,都有國恥家仇,打擊胡人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再加上滅國的壓力,北府兵戰意滿滿。再加上謝石謝玄的正確指揮以及朱序恰到好處的製造恐慌,多種原因疊加造成了前秦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擊即潰。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關注。如有錯誤,煩勞斧正。


歷史縱橫帝


東晉時的淝水之戰,是一場由前秦企圖滅亡東晉而發起、東晉全面勝利而結束的以少勝多經典案例,雙方兵力分別為前秦軍80萬、東晉軍8萬左右。東晉取得淝水之戰充滿了偶然性,卻也有其中的必然原因。下面,史河風rain為您一一解讀!


一、前秦軍隊不適合水戰


前秦軍是由原五胡十六國軍隊混合形成的,將士多以騎馬射箭為長,而且大多來自北方,不擅長水戰。雖然在淝水之戰之前,前秦軍打敗了東晉的部分水軍,繳獲了部分船隻,但沒有注重對水軍培養訓練以及水戰的重視,所以在淝水之戰時,前秦軍多次渡江均被東晉軍擊退,形成了長久的對峙。

二、前秦軍戰前戰線不統一

經過長時間南征,特別是在淮南爭奪戰中前秦軍遭到不小的挫折和損失,在淝水之戰前,前秦朝廷群臣相繼上書反對繼續出兵伐晉,但前秦皇帝苻堅卻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的百萬大軍,只能在勝利中前進,便力排眾議,決定繼續伐晉。所以在淝水之戰前,前秦軍的統一戰線沒有形成,應戰情緒強烈。

三、前秦軍後勤保障不充分

前秦軍80萬,所需糧草等後勤極大,經歷淮南爭奪戰和淝水之戰長時間的對峙,前秦軍後勤保障嚴重不足,這也導致了軍心不穩。前秦皇帝苻堅眼見這種情況心裡焦急,想要儘快與東晉軍決戰,以致聽從了東晉軍讓前秦軍後撤以便東晉軍渡江進行決戰的建議,導致前秦軍在後撤時被東晉軍渡江突襲,集中兵力於一點的前秦軍被突襲,頓時軍心大亂,四下逃竄後撤。

四、東晉充分利用大江、士氣優勢

擅長水戰、決心護國、後勤保障充足的東晉軍,在優秀將領謝安統領下,淝水之戰前積極反抗,淝水之戰時充分發揮大江相隔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以持久戰進行拖延應對。終於在前秦軍拖不起的時候,利用前秦軍軍心不穩的弱點和急於決戰的心理,提出讓前秦軍後撤、方便東晉軍渡江決戰的計策,趁前秦軍幾十萬大軍一起後撤相互踩踏、陣型混亂時發動突襲,前秦軍中軍心不穩之人看到前秦軍後撤大呼前秦已敗,導致前秦軍全線奔潰,在東晉軍攻擊下四下逃竄,損失十之七八,成就了東晉軍淝水之戰的全面勝利!

綜上,面對80萬前秦軍,東晉軍以8萬兵力取得全面勝利,主要藉助了大江的天然屏障進行拖延戰略,加之前秦軍不擅水戰、糧草不足、軍心不穩,東晉軍將領謝安抓住了前秦軍的弱點,適時採取策略,贏得了淝水之戰的勝利!

話說,如果我是前秦皇帝苻堅,我會將80萬軍隊分成8個10萬軍團,從不同位置同時渡江進攻。大家覺得我這種方式會不會勝利的可能性大很多呢?歡迎大家留言交流討論🙃🙃

我是史河風rain,感謝大家的點贊、關注和轉發!🤗🤗🤗


史河風rain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軍80餘萬想一舉滅了東晉。東晉的大地主階級為了保衛小朝廷的統治利益不得不應戰,急命謝玄、謝石等領兵8萬去抵抗。
前秦大本營屯項城,苻融領兵8萬為前鋒屯洛澗,後續大軍屯淝水北岸,之後命朱序赴晉軍勸降


。朱序把秦軍的部署詳情告之謝玄、謝石,並制定出淝水之戰的戰略計劃與戰役部署,並約好相互配合。戰鬥開始後,劉牢之率軍5千向洛澗秦軍突擊,秦軍敗逃後,晉軍追至淝水,隔河對峙並相約於河北岸決戰。秦軍擬於半渡堵擊,如約向後移動,晉軍乘勢攻擊,朱序又從重策應,秦軍各部互不相顧,一潰千里。大將苻融戰死,慕容垂等率部逃走。

這次戰爭,秦軍雖然數量很多,但大多是由被壓迫的各族人民強迫湊成的,沒有戰鬥意志,而像慕容垂等本來就心裡另有算計,而無征戰之心。苻融的落敗已使士氣大受影響加上朱序等有計劃的從中策應,潰敗也就不意外了。反觀晉軍,從將領到士兵的戰鬥情緒高昂,加上謝玄、謝石等的軍事才能與正確的部署,劉牢之等將領的英勇善戰,謝安對前線不盡餘力的支持,所以才能取得此次戰爭的勝利。

經此一戰,東晉政權又從死亡的邊沿上挽救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