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淝水之戰只要大喊一聲秦軍敗了,士兵立即潰散,這種戰術這麼靈,爲什麼以後沒看到有人用這種戰術?

詩莫顏


咱們先來說說,是誰在前秦軍中大喊一聲“秦兵敗矣”。

這個大喊一聲“秦兵敗矣”的人,名叫朱序。朱序這麼喊一嗓子,其實是在自我救贖。沒想到這一嗓子喊對了,前秦軍因此真的就敗了。

為什麼說喊“秦兵敗矣”的朱序在是自我救贖呢?

(淝水之戰插圖)

原來,朱序本來是東晉將領,負責鎮守襄陽。前秦派苻丕、楊安、慕容垂、姚萇等人率領十七萬大軍圍攻襄陽。但當時朱序認為前秦軍沒船,過不了河,所以沒怎麼防範。沒想到前秦將領石越率領五千人偷渡過來,並攻陷了襄陽的外城。並以外城為據點,截獲了一百多條船,把前秦軍隊運了過來。

朱序之後雖然堅持在襄陽固守了一年多,但是後來,由於襄陽督護李伯護當了叛徒,把他出賣,結果造成襄陽失守,朱序當了俘虜。

朱序當了俘虜後,苻堅認為他很有氣節,不但沒有殺他,還任命他擔任度支尚書。

朱序也就從這時候開始了自己的自我救贖之旅。

先是前秦與東晉對峙時,苻堅派朱序前往勸說東晉大將謝石投降。朱序去後,不但不勸說,反而把苻堅內部的情況透露給了謝石聽,並勸謝石放棄固守,趁前秦立足未穩,主動進攻,挫其銳氣。謝石覺得朱序說得對,就放棄原先的作戰計劃,主動進攻,果然連連打敗前秦的不少部隊。直到最後在淝水展開決戰。

當前秦軍隊扎陣於淝水邊的時候,有人按照兵法上“敵率兵渡水來戰,可於水邊伺其半濟而擊之”的道理,讓苻堅把列陣往後退一下,等到東晉軍隊“半濟”的時候,再打。前秦諸將都說不行,但是苻堅卻認為可行,於是就開始後退。可是,剛一後退,朱序就在軍中大喊:“秦兵敗矣!”這一喊,前秦軍隊一下驚慌失措,爭著逃命,將領想要禁止也禁止不了,也都跟著逃命。而東晉趁機渡河上岸,一路狂追。

這場以8萬人打112萬人的大決戰,東晉就這樣奇蹟般地打贏了。朱序也因此回到東晉,被封為龍驤將軍。

朱序真的有那麼神,一嗓子就能讓前秦軍隊潰逃嗎?

其實並不是的,而是前秦軍隊已經到了潰逃的臨界點。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苻堅自己內心有懼怕情緒,因此急躁行事。

在出徵之前,就有不少人勸說苻堅別打東晉,打不下來。之前是他的宰相,同時也是漢人的王猛勸他暫時不要打。後來王猛去世後,他又要堅持打。當時也有很多人勸他不要打。可是他覺得自己兵多將廣,甚至說:“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其實,苻堅雖然一意孤行,但畢竟支持他的人不多,他自己內心還是有顧慮的。尤其是在初期打了幾次敗仗以後,雖然這些敗仗也沒輸多少,但其實他心裡已經慌了,已經怯了。著名的“草木皆兵”的典故,就是他心裡害怕的表現。

(淝水之戰插圖)

因為心裡害怕,所以他總是表現得希望速戰速決,不想和東晉打持久戰。在淝水邊上,之所以要後退列陣,就是他一心想速戰速決的表現。

第二,前秦軍隊一開始就軍心動搖,缺乏取勝的信心。

從王猛到其他大將,都反對苻堅南征東晉。在這種情況下,苻堅是不應該舉兵的。為什麼呢?

其一,這表明大家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前秦雖然統一了北方,但是根基不穩,糧草不豐,人心厭戰,確實還沒到進攻東晉的時機。

其二,就算諸將都沒說對,苻堅的意見是正確的,確實有足夠的把握把東晉拿下來,他也不該開戰。因為既然大家都反對,這種抱怨不滿的情緒,肯定瀰漫在整個軍營裡。苻堅在這時候,必須要統一思想,必須要給所有的軍隊鼓勁。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也就是說,還沒打仗呢,大家心裡都害怕了,覺得肯定是要輸的。所以,一聽到說“秦兵敗矣”,所有人都信以為真,逃命要緊。

第三,苻堅軍隊中有慕容垂、姚萇這樣一些別有用心的將領。

整個五胡十六國時期,可以說道德淪喪,信任危機,人人都想當皇帝。之前的後趙這樣一些國家,嗜殺成性,為了皇位,什麼惡毒的事情都做得出來。苻堅雖然實現了統一,但只是軍事上的統一,人心沒有統一,思想沒有統一,文化沒有統一。大家依然想著要爭奪皇位。所以,在整個前秦軍隊中,慕容垂、姚萇這樣的人,甚至巴不得苻堅打敗。因為只有苻堅打敗,他們才有奪位的機會。所以,當朱序喊一嗓子的時候,慕容垂、姚萇這些將領,可能不是站出來勸說大家別逃,反而是帶著大家逃跑。

第四,苻堅忠奸不分,認識糊塗。

一是苻堅對軍隊的精神狀態缺乏瞭解。前面已經說過,苻堅的軍隊在舉兵南下之前,就人心不穩,但是他根本不瞭解,所以才在淝水邊上後退列陣,完全沒有估量到,一旦後退,可能就止不住陣腳。

二是苻堅對大將是否忠誠缺乏瞭解。包括咱們前面說過的慕容垂、姚萇這些並不真心忠誠於他的人。

(淝水之戰示意圖)

三是在處理朱序問題上,體現他認識糊塗,沒有政治手腕。襄陽督護李伯護投降他,他卻認為李伯護叛變,把他殺了。朱序假投降,他卻反而認為人家有氣節,極端重視,結果養了一個奸細。

四是在後退列陣上,體現他兵法糊塗。兵法上固然有“半濟而擊之”這個話,但也不看看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軍隊,生搬硬套,結果一退而潰逃。

所以說,朱序喊那一嗓子,並不是朱序有那麼大的能力,而是苻堅的軍隊已經到了潰敗的邊際。朱序剛好挑破那一層薄膜而已。

後世打仗,不具備這些條件,豈能一嗓子就能把軍隊喊得潰逃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肥水之戰輸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這一句。主要苻堅不是個打仗的料,王猛若在,絕不會有此大敗。喊秦軍敗的這個人是個間諜,假投降進來的,這種人怎麼能重用呢。就好比赤壁之戰的黃蓋。這種大戰前來投降的,即便真投降也不能重用,貪生怕死之輩豈能重用。因為喊聲是來自自己軍隊內部,所以士兵就相信,其他戰爭,如果喊聲來自對方,沒人相信,因為後面的士兵根本看不見前面什麼情況,這時有一個人喊我們敗了,自然會相信。另外苻堅手下都是無能之輩,苻堅能統一北方主要是有王猛,王猛死後,苻堅應該鞏固北方政權,休養生息。若北方政權穩定,就像曹操赤壁大敗也能恢復元氣。

總之肥水之戰敗不是因為這一句,前秦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當時有人勸過苻堅說:東晉雖弱,但是不昏庸,還不到滅亡的時候。苻堅過於自大,不聽勸阻,孔子說過禍起於蕭牆之內,孟子說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也就是說要大敗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內部不出問題,很難打下來。只有內部有問題了,外部才能攻進去。


華明仁2


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淝水之戰中,強大的前秦軍隊不戰而自亂。這件事發生得如此蹊蹺,著實令人難以置信,以致於它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難解疑團。關於秦軍混亂的原因,史書只寫了一個:“秦兵少卻,朱序在陳後呼曰:秦兵敗矣!”混亂製造者朱序本是晉國將領,因戰敗被苻堅所俘,苻堅非但沒殺他,還留用他。

朱序這一聲喊,把秦軍給喊亂了。當時秦軍正稍稍後退,要等著謝玄的晉軍渡河過來決戰。《晉書·苻堅傳》的說法,“軍遂奔退,制之不可止。”《謝玄傳》這樣寫:“遂麾使卻陣,眾因亂不能止。”《資治通鑑》說法類似:“秦兵遂退,不可復止。

一聲大喊,就足以製造混亂。這究竟只是偶然,還是有更深層次的必然原因呢?是苻堅運氣不好,或者背後有人為的陰謀呢?鑑於淝水之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影響,而史書對前秦戰敗的描述又是如此輕描淡寫,著實令人看了有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筆者的看法是,絕非偶然,實有深層因素。

這個因素便是前秦帝國內部民族矛盾暗流湧動。“八王之亂”開啟中原胡族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即所謂“五胡亂華”的時代,五胡包括鮮卑、羌、匈奴、氐、羯五個少數民族,其中苻堅的前秦便是屬於氐族。苻堅誠乃氐人中前無古人的英雄人物,他幾乎實現中國的統一,除了偏安一隅的東晉帝國,天下盡在苻堅掌握之中。如今前秦以前所未有的強大兵力,只消最後一役就可以滅掉東晉,氐人將創造千古未有的奇蹟。

然而,氐人畢竟只是一個人口不多的民族,不用說跟漢人相比,就是跟五大胡族中的鮮卑、羌、匈奴、羯相比,也不佔優勢。要知道其他各族都嘗盛極一時,都湧現過吒叱風雲的風雲人物,人家憑什麼要臣服於你小小的氐族呢?

苻融一直提醒苻堅,強調這些民族與氐乃是世仇,必須要防患,但苻堅並沒有聽進去。苻堅相信自己的寬容與恩信可以感動諸胡,令他們心悅誠服地臣服。平心而論,與之前歷代君王相比,苻堅的仁義超越眾王之上,他是一位英明的君王,而且幾乎可以稱得上是曠世明君。然而,苻堅遇到了一個歷史上從來未嘗有過的大難題:一個小民族如何統治一個多民族的大帝國呢?

我想,倘若苻堅是個漢人,絕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礙他一統中國。然而,偏偏他是個氐人,他軍隊中有大量的漢人、鮮卑人、羌人、匈奴人、羯人等,這些人都不願氐人坐大。倘若苻堅在淝水之戰完敗晉軍,晉國滅亡的命運就不可避免,其他民族將徹底失去重新崛起的機會。苻堅是儒家的信徒,相信“君君臣臣”的法則,君主能做好君主的本份,那麼臣子也將盡到臣子的職責。孔老夫子的話並非沒有道理,但是一旦涉及到民族問題,就要另當別論。

苻堅對待敵人一向寬大,他對所征服國家的君臣一概不殺,甚至委以重任,以此籠絡人心。這點做得非常好,非常人道,戰敗者、被俘者有理由對他的寬大感恩戴德。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個人的感恩戴德不能取代民族利益。為了民族利益,人是可以拋棄個人的感恩之心。這點,恰恰是苻堅所忽略的。

就比如說朱序吧,他本是東晉將領,襄陽保衛戰中與秦軍浴血奮戰,城破被俘。苻堅沒殺他,以誠待之,我想朱序本是忠勇之輩,未必不心懷感激。然而,在民族大義面前,個人之榮辱顯然輕,民族利益顯然重故而朱序先是給謝石通風報信、出謀劃策,後又在秦軍後方煽動譁變。苻堅的寬容,最終竟是搬石頭砸傷自己的腳。

我們繼續思考一個問題:僅憑朱序一人就能煽動二十萬人大亂嗎?我的猜測,希望苻堅失敗的人,除了朱序外,還有其他漢人將領以及鮮卑、羌等將領,沒有他們的參與,整支軍隊怎麼可能一下子崩潰呢?

關於這點,史書沒有詳述,我們不好下斷論,但是從後來各族將領紛紛背叛前秦來看,此推論不能說沒有理由。


君山話史


晉軍戰術這麼靈有其內在原因,也是雙方整體國力、戰略的體現,後人無法模仿。王猛為國除後患對慕容垂使用金刀針,被符堅破解,符堅寬仁無限度多為後人詬病,對自己有恩的固然不殺,跟自己有仇的也放之任之,連明知對自己不利、野心或怨氣極為明顯的人竟然也推心置腹委以重任。

司馬光評說,大家都踴躍造反,希圖僥倖成功,反正被抓了也不用擔心被殺,甚至原有官爵都不怎麼受影響。“秦王堅每得反者輒宥之,使其臣狃於為逆,行險徼倖,力屈被擒,猶不憂死,亂何自而息哉”。(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當時前秦內憂仍在,外敵並未如預計般弱小,鮮卑巴羌異族常有反叛之志,晉朝猶牽繫著天下士人之心。前秦丞相王猛在臨死前對苻堅說,“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竭力勸符堅不要進攻晉朝,晉室在天下許多人心目中仍是正統,人心所繫。連符堅的弟弟和皇后也多次勸諫。

先不管孰是孰非,內部旁系懷有二心,嫡系也不齊心,這樣,符堅帶狐疑之兵,攻打地利人和之國,已經非常危險。符堅一意孤行的原因在與高僧道安的一次對話中表露,“非為地不廣,民不足治也,將簡天心,明大運所在耳。順時巡狩,亦著前典,若如來言,則帝王無省方之文乎”?為正朔名份,為凝聚人心。(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在調動兵馬進攻時已激起叛亂,380年,苻洛與鎮薊的鎮北大將軍北海公苻重聯合,舉兵反叛。此前的匈奴劉氏、羯石氏、鮮卑慕容氏,建國後都是由於權貴爭奪而內亂不己。氐苻氏的情況完全一樣。關東形勢由於氐戶東遷特別不穩定。


《苻堅載記》“堅髮長安,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前後千里,旗鼓相望”。雖說明人數眾多聲勢浩大,側面則說明軍隊龐大雍胖,指揮調度不易。而桓溫之後的東晉,桓謝矛盾並沒有激化,政治平穩,軍事上一直是設防江外,甚至遊軍於淮、漢之北,國力柔弱但守之有餘。(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淝水之戰,前秦號稱112萬軍隊對東晉8萬北府兵,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有人向苻堅建議後退決戰。苻堅覺得半渡而擊有主動優勢。當秦軍向後移動時,晉軍渡水突襲。東晉降將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戰敗了!”,秦軍陣腳大亂,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


南方鵬


淝水之戰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東晉之所以能以8萬(實際上是20萬,晉帝任命謝玄為先鋒,“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命桓衝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戰勝前秦80萬人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東晉詐降士兵大喊一聲秦軍敗了,前秦軍隊就兵敗如山。真正原因在小編看來不外乎以下幾點(小編的觀點僅代表一人之言):

1.政局動盪,國家基礎薄弱。前秦政權成立之初來看一直屬於權力中樞動盪狀態,最高統治者更迭頻繁。

350年,苻洪在枋頭(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不久為石虎舊將麻秋所毒死,其子苻健代統其眾。

公351年,苻健自稱大秦天王、大單于。
352年,改稱皇帝,國號秦,史稱前秦 。
354年,東晉大將桓溫親率大軍四萬攻秦,因苻健採清野政策,晉軍在給養問題遇到困難,只好撤退。

公元355年苻健死,子苻生繼位,因淫殺過度,357年,苻健弟苻雄之子苻堅殺死苻生自立 。

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在建立之初都追求的是政局穩定,以便實行富民富國政策,整個前秦在建立之初的7年內換了4位皇帝,政局動盪不安,百姓苦不堪言,國家基礎季度薄弱。

2.統治者好徵,國家入不敷出。自357年,苻堅取代苻生後雖實行儒家仁政和黃老養民,但窮兵黷武傾全國之力攻打北方各國,生產趕不上耗損。國家得不到修生養息,百姓生活雪上加霜,軍隊成分複雜,隱患巨大。

370年,前秦滅前燕,擒慕容暐;

371年,滅仇池氐楊氏;

373年攻下東晉梁益二州

376年,滅前涼張氏;同年,乘鮮卑拓跋氏衰亂之際,進兵滅代;

382年,命呂光駐西域。

3.軍隊成分複雜,磨合時間不夠,戰鬥力弱。前秦攻打各國連年征戰,軍中各國軍隊混雜,有的甚至語言不通,將不懂兵,兵不識將,而且將諸胡遷入關中以便控制,又將氐族勢力置於國內要衝,以鞏固勢力,此法卻使京師空虛。而且他為人寬宏,亡國君臣皆授官位,但任其率領舊部,造成隱憂。

4.舉全國之兵,不遠萬里攻打東晉,後勤補給是個壓力太大。80萬和8萬人出行是兩個概念,80萬人從咸陽出發,所過之處人吃馬嚼如蝗蟲過境。

5.意見分歧大,統治者剛愎自用。前秦多年來對北方的作戰勝利導致統治者被勝利衝昏頭腦,剛愎自用,自恃強盛不聽納諫。382年十月,召集群臣,提出親率百萬大軍一舉滅晉。臣僚多不贊成,有的還極力諫阻,但他執意不從。

反觀東晉

1.政局穩定。建興五年(317年)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廷,一直到淝水之戰,雖然大臣和外戚把持政權但政局相對穩定,對外作戰也是收復周邊失地,國家修生養息。

2.上下一心。先秦強敵壓境,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

3.收攏北方悍卒,長期尋訓磨合,軍隊戰鬥力強。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在北方的流亡移民當中選拔精壯者,加以嚴格訓練培育出的一支軍隊,為東晉時期戰力最強的主力軍)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

4.本土作戰,後勤供應重組軍隊以逸待勞,主場優勢明顯。

淝水之戰就好比前秦趕著一群吃不飽穿不暖而且成分複雜(有家鴨有野鴨有胡鴨)的鴨子,不遠萬里來打一群以逸待勞訓練精悍的狼,哪怕只是一小撮狼也不是鴨子能打得過的。雖然前秦在北方的作戰中未嘗敗績,但那不是你的戰鬥力有多強,是他們太弱,就像闖王李自成造反大明,不是老李的人有多厲害(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1648年就被清軍打的退到湖南以南),而是大明軍隊爛透要不怎麼大明的軍隊一看見闖字大旗就跑,別說去攻打大明的是人,就是弄一群狗插上闖字大旗他們也害怕。在沒弄明白自己幾斤幾兩的時候,就去啃硬骨頭最後崩的是自己的牙。

之所以東晉詐降的士兵大喊:秦軍敗了,士兵立即潰散,不是這種戰術這麼靈,而是天時地利人和秦軍一樣不佔。軍隊沒有凝聚力沒沒有歸屬感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為誰打仗,所以小編認為"秦軍敗了"只是一個導火索,哪怕沒有這句話也會有其他的因素來點燃引線。也正是因為淝水戰敗先秦國內矛盾集中爆發,各地叛亂不斷,最終導致政權瓦解。


東方不器2


淝水之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場令人難以忘記的戰役。他創造了多個第一。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第一就是參戰人數對比相差最大的一次戰役。而且還做到了以少勝多,放開利益時,可以找到很多的原因,但是單純的從軍事上來說苻堅究竟是敗在了哪裡?

第一條王猛死了,這個前秦的第一左膀右臂死了,對於整個國家的打擊而言,不下於一場軍事政變。

第二,軍隊的成分也變了,原先軍隊裡面究竟有些什麼人我不知道,但是肯定是忠於苻堅的,可是最後這場戰役裡面竟然有90萬大軍這多出來80萬人哪兒來的?是從各個地方上的湊出來的。我都想在這一場統一的戰爭裡面分一杯羹去南方掠奪一些東西,這支軍隊打順風長,他們就是狼,但是打逆風仗,他們就成了豬一群能夠拱死自己隊友的豬。

第三,苻堅自大了,90萬人對陣8萬人,任何一個正常人而言,這仗怎麼打都不會輸,那我要做什麼防備呢,我只要指揮著我的士兵一路衝過去就行了,就算我把我部隊所有的馬鞭扔到江水裡面我都能把這整個長江給斷流了。所以我怕個啥?

第四,那就是軍隊的通信水平。我們可以以歐洲為例,在拿破崙戰爭的時候,歐洲那些大的勢力手下的兵力大致約是10萬人左右,知道為什麼嗎?因為當時的通信水平就是意味著你一個大將能夠給自己士兵準確的傳達意思人數基本上也就這麼多,直到後來通信技術的提升,才使得歐洲上百萬的爆兵才成立,而在遙遠的古代,那個時候的通信水平更加的爛,苻堅沒辦法把自己撩起來情況傳到給手底下每一個士兵,因為他們有90萬人。

第四條就是地形的緣故吧,如果是一個寬大的平原,那麼整支軍隊一旦完全展開了你無論使用任何的戰法,你都不可能贏。但是偏偏前面有一條長江。不對,想要過河,不可能一次性過,和你必須得分批過,所以這就造成了他部隊,有長度,有縱深,也就導致後面的部位沒辦法看到前面的情況。

總之那一嗓子,可以說是價值千金。而這樣的戰果也確實是有點讓人意想不到。可能以後會誕生同樣的事情,但是絕對不會太多。草木皆兵,風聲鶴唳,這可不是什麼好的成語。


漩渦鳴人yy


這是因為前秦軍隊冒險突進,戰前膽怯,軍隊成分複雜導致的。而且因為意外情況損失慘重的戰例其實很多,淝水之戰只是傳奇了一些罷了。

先說冒險突進。史書記載,“融乃馳使白堅曰:‘賊少易俘,但懼其越逸,宜速進眾軍,掎禽賊帥。’堅大悅,恐石等遁也,舍大軍於項城,以輕騎八千兼道赴之,令軍人曰:‘敢言吾至壽春者拔舌。’”戰前極度自信到了自負的程度,苻堅聽說對方人少就輕率地帶著八千騎兵就來到最前線了。你個皇帝不好好待在後方非得親臨前線冒險,腦子有毛病?前線將士啥都不知道,皇帝就突然來了,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再說你的人數真比對面東晉多嗎?真不一定。前秦雖然號稱八十萬大軍,實際上這八十萬人裡,其中在荊州前線有慕容垂帶領的3萬人,巴蜀那邊的軍隊還在乘船順流而下,涼州的軍隊剛剛到咸陽,幽州和冀州的軍隊剛剛到彭城。

在淝水之戰前有一場洛澗之戰,這一戰前秦出動了五萬人被東晉5000軍隊打垮,還損失了一萬五千人。所以前線能和東晉決戰的軍隊,只有苻堅帶來的8000人和洛澗之戰失敗之後,還剩下的35000人。這人數也就和東晉前線軍隊差不多,鬧不好比對面還少呢。

於是苻堅到了前線,發現事情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簡單,就……膽怯了!史書記載,“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看到對面軍容齊整就害怕,有可能自己這邊軍容不怎麼樣。苻堅甚至害怕到草木皆兵的地步,說明戰前的勇氣開始動搖。

淝水決戰前,兩邊又打了洛澗之戰,結果是東晉五千人大破前秦五萬人,前秦損失一萬五千人,可以說戰前前秦已經膽怯了。先是輕敵冒進,遇到強敵又膽怯,這一驚一乍,士氣損失很大。

最後說軍隊組成複雜。東晉降將朱序在前秦軍中,還能喊一嗓子,說明前秦軍隊組成實在太複雜了,說不好其實就是北方各民族大雜燴外加俘虜的東晉人,畢竟氐族人數少,軍隊裡有大量的鮮卑人漢人羌人也很正常,這種軍隊軍容軍紀不大好,有序撤退中突然有人喊一嗓子變成無序撤退最後潰退就很正常了。

最後,歷史上還有很多因為意外改變戰局的例子,比如桶狹間之戰下雨導致織田信長偷襲得手,三峰山之戰蒙古人因下雪而全殲金軍,都是例子。


葉子評論


秦軍失敗的原因,主要在於其內部不團結,上下離心,所以一遇風吹草動就潰散了。

苻堅南征晉朝,朝廷上下都是全部反對。但苻堅還是一意孤行,舉全國之兵滅掉晉朝。在沒有得到朝臣支持的情況下,苻堅貿然出兵,自然是有隱患的。軍隊的士氣會受影響。

另外,前秦軍隊內部情況複雜。如慕容垂這樣的敵國降將依然受到重用,掌握重兵。這更是個大隱患。這些人巴不得秦軍戰敗以復國,打仗豈會出全力?

秦軍統帥苻堅的軍事能力也很弱。苻堅善於用人,重用了王猛等賢才,因此能夠稱霸天下。但以前用兵打仗,都是王猛等代勞,苻堅本人並不知兵。沒有打仗經驗的苻堅一下子就指揮百萬大軍,自然是不靠譜的。



比如苻堅一下徵調了一百多萬大軍,這本身就是可笑的事。兵貴精不貴多,滅掉晉國也不需要這麼多的兵力。在古代落後的通訊條件下,一百多萬人是很難指揮的。一下調動這麼多的兵力,也嚴重增加了百姓的負擔。百姓們都忙於打仗、供應後勤,民怨沸騰。這些強徵來的士兵,戰鬥力不高、不願打仗,很容易就會潰退。

秦軍上下離心,主帥又不懂軍事,出現那樣的大潰退也是正常。

如果有優秀的指揮官,軍心又團結,喊破嗓子部隊也不會潰散的。


國史拾遺


這是假的!這是中國曆代文人史官不懂兵法而謠傳出來的,當時的東晉的實際戰鬥部隊並不比前秦軍隊來得少;東晉還使用了兩棲登陸戰的戰法,用兩棲部隊在江灘附近擊敗純陸軍的前秦部隊並不意外。

淝水之戰時前秦軍隊雖然號稱八十萬,但是這些人是包含了後勤補給部隊。前秦徵東晉時跨越距離在一千多里地,按著古代的補給效率,每一到二百里地留需要一個人員負責補給,這一千多里地需要5~8名後勤人員才能保障一名作戰人員。由此折算一下,前秦在一線的戰鬥部隊人數不會超過十五萬人,甚至可能只有十一二萬人這樣子。而這麼一些人佈防在江灘上面並不充裕。

而同期的東晉部隊人數有八萬,這是純作戰部隊,由於在家門口作戰,他們的後勤還可以利用戰船運輸。因此,雙方的實際兵力差別並不大。

其次,東晉軍隊是兩棲部隊。這是一支靠戰船機動的部隊,他們可以乘著戰船沿著江灘機動,然後在江防薄弱地帶登陸,並打敗駐防部隊。這種戰法並沒有很特殊,關羽在襄樊戰役的時候就用這種戰法擊敗了于禁的精銳陸軍。

在當時,東晉軍在淝水北岸登陸,有水師戰船這種移動堡壘做掩護,水師戰船可以大量拋石射箭。前秦軍不懂這種戰法,也沒有水師戰船攔截,被東晉軍搶灘登陸後,集中優勢兵力擊敗了前秦側翼軍,消滅了數萬的前秦軍隊,然後東晉軍才沿途喊秦軍戰敗了。


優己


這裡面其實有個邏輯問題,即:不是有人大喊“秦軍敗了”前秦隊伍才潰散,而是隊伍出現混亂才喊了一嗓子,從而讓混亂更徹底。也就是說,那一嗓子純屬機緣巧合,後世自然無法模仿。

喊一嗓子的是東晉投降將領朱序,淝水開打前苻堅讓他去勸降,結果他把前秦老底兒透露給了謝石謝玄,並提出趁前秦大軍未到之前先挫敗其前鋒銳氣的建議。我認為這只是在給東晉鼓勁,讓東晉打起精神來硬碰硬,並不是具體的戰術,跟後來那一嗓子也沒關係。

前秦潰散其實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謝玄讓秦軍後退,有趁虛而入的小心思,但不會想到對方會如此雜亂——如果前秦指揮得當完全可以避免。前鋒總指揮苻融既然想半渡而擊,自然也不會想到。朱序就更不能指望這份偶然了,他可能只想陣前反戈,卻意外發現了渾水摸魚的機會,那一嗓子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總之這事隨機性很大,還上升不到戰術高度,後世也就無法複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