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黃河流經保德縣有70多公里長,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幼時的我跟著長輩第一次回鄉省親,隔著長途汽車的玻璃,第一次看到了黃河。看著兩岸黃土高坡上的溝溝壑壑,我想,這些短缺的泥土大概都被雨水沖刷到黃河裡去了吧,所以黃河才會那麼黃。

黃河泥沙多,但生長有大鯉魚。據史料記載: 1697年2月28日,康熙皇帝曾到過保德,吃了保德黃河裡捕撈的金色活石花鯉魚後,十分欣喜,遂令每年進貢140尾。石花鯉魚產自保德天橋峽,是黃河鯉魚中的極品,產量很小。皇帝愛吃,朝廷文武百官也跟著都向保德索要,最終的數字是4000尾,這可苦了保德的百姓。差役天天上門索要,因魚之故,保德百姓有的賣兒賣女,有的葬身河底,有的傾家蕩產。

黃河脾氣差,一遇上游雨澇,黃河水便氾濫成災,沖毀村莊、田野,吞噬百姓。古人在史料中詳細記載過黃河水淹保德的慘狀。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一個夏天,保德遭受一次特大洪災。聽家鄉來給我父親報信的親戚們說:保德連降暴雨,黃河水面比平時寬闊一倍多,河面上濁浪排空,暴烈的黃河衝出河岸,衝進縣城東關,街上是一尺多深的洪水泥漿,縣委書記、縣長等各級領導赤足奔走在泥水中,指揮著滿城百姓排水壘堰,加固房屋,轉移老人小孩,縣城遭受到巨大的損失。

讀史撫今,保德這段黃河,帶給保德人民的不僅僅是大鯉魚,而更多的是人禍和水患。因為懼怕這條河流,所以人們修建了河神廟;因為寄希望於大禹降臨,所以人們修建了禹廟。多少年來,人們上香祈求無果,只能自救,面對一次次的洪水噬齧,晉陝峽谷兩岸的百姓開山打石,築堤造壩,保護農田和家園,一代代在這塊土地上頑強的與水患做著抗爭,但是沒有根本解決黃河水患的危險。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2年10月3日,毛主席視察黃河,發出了“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國家先後在黃河上建成三門峽、劉家峽、鹽鍋峽、青銅峽等水電站。1969年,水電部長錢正英乘坐保德船工撐的小船,親自考察了晉陝峽谷,選定了天橋峽為黃河干流第六壩的壩址。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天橋峽起於河曲縣石梯子村,止於保德縣水寨島。這道20公里長、200多米深的大峽谷,是黃河水在堅硬的石灰岩上切出來的。因為此處河谷狹窄,冬季結冰時兩岸相連,遠望恰如天橋,故峽谷旁邊保德的一個小村莊以天橋命名。天橋是保德縣記載的八景之一,昔詩曰:“百里黃河九曲灣,東西對峙萬重山,朔風吹至冰橋結,車馬行人去復還。”

天橋峽出口處的水寨島突兀地挺立在河中央,黃河流經此處,滾滾波濤被小島劃成兩股,旋而又歡騰相擁。島上有幾畝地,有一座元代所建的觀音寺。

天橋峽一河隔著晉陝兩省,單靠一個省根本無法建成電站。兩省聯合修建電站,應該由誰來牽頭?是周總理親自點將,任命山西省副省長劉開基擔任總指揮。劉開基是山西的治水功臣,1958年,太原修建汾河水庫,劉開基是汾河水庫建設工程委員會主任。如果不修汾河水庫,一旦洪水漫壩,太原即有可能被淹沒。當時汾河水庫工程下馬之風佔明顯優勢。劉開基力排眾議,立下軍令狀說:如果7月份攔不了洪,水淹太原,他就跳進汾河,隨流入海。最終,汾河水庫勝利竣工。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 劉開基副省長在天橋電站工地

1970年4月29日,黃河天橋電站工程正式破土動工。晉陝兩省聯合組成黃河天橋電站工程指揮部。山西省副省長劉開基任總指揮,陝西省建委主任周厚任副總指揮。工程設計由黃河水利委員會負責。山西省水利工程總隊負責具體施工。晉北、陝北兩區各派5000民工參加電站勞動。水電部四局、六局、十一局承擔了一些技術性較強的施工項目。同日,水寨島上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開工典禮。來自山西保德、河曲、偏關、岢嵐、興縣和陝西省府谷、神木、榆林等八個縣的萬名民工揹著鋪蓋卷,或坐船或步行,浩浩蕩蕩來到了工地。從晉陝兩省選拔的500多名幹部被安排到各個領導和管理崗位上。

電站建設指揮部是臨時組建的,指揮部在保德縣城辦公,離工地有20華里。當時,文化大革命運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由於極左思潮氾濫,無政府狀態隨處可見;省際之間交流不暢;施工材料、設備奇缺;施工隊伍渙散,令不行,禁不止,無休止的扯皮等等原因,致使施工現場一片混亂。

5月,剛剛被從中央辦的山西幹部學習班解放出來的劉開基來到工地,看到現場狀況非常惱火。劉開基做出一個決定:住進黃河中間的水寨島指揮施工。當時,別人都勸阻他, 劉開基生氣地說:“有什麼不行的,指揮部離工地那麼遠怎麼指揮?就這樣鬆鬆垮垮地幹,何年才能合攏?黃河能自己導流嗎?!”大夥說,那裡只是幾間破廟,沒門沒窗怎麼住?“說甚呢!我們都是黨員,怕苦怕累,那讓誰去幹?平時你們說赴湯蹈火,這點困難都受不了!”劉開基說完,不管別人,即刻帶上秘書小韓出發,一頭住進水寨寺廟裡。這個水寨寺廟,年久破敗,連個門窗都沒有,院牆倒坍,五間正殿也殘破不堪,蛛網塵封。從此那幾間破爛不堪、風雨無擋的水寨寺廟變成了劉開基指揮黃河合攏的前沿指揮部,成了整個工地的核心。劉開基連同指揮部的指揮們還自己壘火砌灶做飯吃。按當地的供應標準,細糧只佔25%,三餐大部分吃的是粗糧。在劉開基以身作則的影響下,工地幹部和施工人員沒人叫苦叫累。

劉開基住進水寨寺廟後,日以繼夜地工作,白天滿工地跑。晚上召開會議,與指揮和技術人員們研究分析工程措施,解決出現的問題,幾乎夜夜工作到深夜,甚至到天明。開完會劉開基和衣躺一下,起來匆匆吃點飯就又上了工地。在他的指揮下,工地的秩序很快恢復正常。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 施工照片

建設初期,關於天橋電站主體建築物是放在左側還是右側,是放在山西省還是陝西省,成為晉陝兩省爭論的焦點,也成為當時施工首先必須要解決的難題。為解決這個問題,指揮部黨組開過幾次會,但也很難求得一致。保德縣的幹部的理由是:保德是個國家級貧困縣,財政和糧食都要國家補貼,電站建築在保德這一邊,保德縣的經濟收入會增加。電站建成發了電,保德縣一年收稅就有數百萬元,大大超過縣裡全年的財政收入。劉開基認為,一切要從工程的實際情況出發,絕不搞本位主義。也一切要聽黃河水利委員會設計專家的意見。最終,設計組認為,從兩側地質條件比較,從水流條件比較,從施工條件比較,電站的主體建築物應該放在山西保德更為合理。

經過黃委設計組有說服力的介紹,劉開基和指揮部又做了耐心的思想工作,終使幹部和群眾統一了思想,一致同意將電站主體建築物和電站管理機構都放在山西省保德縣一側。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開工兩個月後,水寨島左面圍堰首先截流,指揮部決定炸燬東岸高聳的絕壁。周圍村莊的人們興奮地轉告,電站要放大炮了,單是崖上那炮眼,就有咱的窯洞粗”。

6月21日,水寨島周圍10裡內的村子全部疏散。總指揮劉開基帶了望遠鏡,和指揮部的人坐在西岸的黑龍洞山峁上指揮。在上萬人的眺望中,東岸高高的石崖突然抖動,如同一個失足的巨人,很不情願地撲倒在了黃河中,河上大浪飛濺。幾十噸炸藥把高高的石崖轟下黃河,一下堵住了40多米寬的河道。

爆破後,黃河攏口的最大流速為4.07米/秒。指揮部繼續組織力量進行突擊,由民工用平車從兩岸拉運石塊向攏口拋投。隨著攏口縮小,流速更加增大,拋下的石塊多被洪水沖走。在此情況下,劉開基採納民工們的意見,採用將石塊裝在鉛絲籠內拋投,但裝籠和拋投的速度緩慢,擋不住急流衝擊,遂將幾個鉛絲籠連接起來,在壩上鋪上鐵軌,鐵軌上放好平板車,將籠子放在平板車上,推向攏口拋投。由於裝籠和拋投的速度加快,圍堰於6月25日勝利合攏。 在合攏會戰中,劉開基一定要靠前指揮,大家都擔心他的安全,有人看到他站的位置太危險,就勸他往後點,他發怒了:“怕死的滾開!”他上了木船,站在架子上和工人們一起喊號子指揮,一夥人緊緊抱著他,護著他,有幾次大浪衝來幾乎把他打下去,他連看也不看。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截流以後,在迅速完成上游圍堰閉氣的工程後,即開始挖基。電站的主體建築物挖基總方量為42萬立方米。基坑開挖打的是人民戰爭。有的民工用小平車向外拉,有的用抬筐抬,還有的用肩扛著簍子往外運。至12月,工地上又安裝了數組皮帶機,向外輸送泥沙。1971年春節過後,載重汽車與挖掘機開始聯合作業挖基,大大提高了功效,加快了開坑速度。經過一年多辛勤勞動,終於完成了挖基任務,為澆注砼打下基礎。

建設期間,水電部錢正英部長、山西省委書記謝振華、繼任省委書記王謙、原山西省委第一書記,後調中央任國防科委政委的陶魯笳等領導都曾到工地視察並參加了勞動。當他們看到整個工地機聲隆隆,紅旗飄飄,歌聲嘹亮,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都十分感動。自開工以來,一萬多勞動大軍春節從不放假,星期天也不休息,劉開基年也年年都在工地過春節。

地基挖到約十米深時,從泥沙中挖出一塊二寸見方的銅印,上面刻的字是“南平王”。指揮部查閱了一下有關歷史資料,確認“南平王”是西夏最後一個國王。疑是蒙古大軍攻佔西夏時,西夏南平王本人或者是其他皇族攜印逃跑時坐船翻入河內沉下的。因銅印是陝西民工挖出來的,寧夏與陝西接壤,指揮部決定將銅印送往陝西博物館收藏。

1971年10月開始澆築混凝土,工地上僅有兩臺小粉碎機,石子根本供不上,指揮部再次全民總動員。水寨島周圍20裡以內,到處是熱火朝天的碎石工地。河邊,村中,甚至是院子裡,保德和府谷萬名農民用相同的姿勢,左手拿一鐵絲圈圈,套住青石,右手舉著小鐵錘,一錘一錘砸下去。天橋村離水寨島20裡遠,也參加了砸石子會戰,村裡的四條大船源源不斷地把眾人砸下的石子送到水寨島。水寨島左側有萬餘噸泥沙,因受地形限制不好使用機械,完全是由府谷縣民工用肩膀扛出去的。可以說,這座大壩幾乎由純手工建造,每一立方米混凝土完全由人工攪拌,混凝土裡的石子基本上是民工們手舉鐵錘一錘一錘砸出來的。沒有攪拌機,沒有澆築設備,沒有一根用來搗固混凝土的震動棒,只能由民工拿著鋼纖一下一下紮實,僅此一個工作環節就耗去大量的人力。有個來工地參觀的人說,這像是秦始皇當年修萬里長城。澆注混凝土時民工們用大量木材綁紮成50米高的木架,上面安裝皮帶機,運料入倉澆注,《人民畫報》曾以土法上馬的事例做了報道。偏關民工帶隊幹部王風斗說,當年八路軍用小米加步槍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今天我們用土辦法制服黃河修好電站,同樣是偉大和光榮的。

混凝土整整澆築了四年,人們才等來大壩最後合攏。1975年10月,水寨島右面河道開始截流。機械設備依然缺乏,小平車是主要運輸工具。龍口縮到50米,決戰開始。兩岸山上看熱鬧的人比民工還多。陸地上,小平車運送石塊,汽車運送混凝土四面體;河上,人們先在船上架好木板,木板上鋪開鐵絲網,堆上石頭,再包起來,做成一個個石頭籠子;然後每四隻船牽成一溜,由拖輪從後面拽著,從上游順流下到龍口處停住,迅速用滑輪把木板的一頭吊起,將那碩大的石頭籠滾入龍口,空船再由拖輪拉上來。

龍口剩到十幾米時,激流飛洩,一噸多重的石頭籠下去也被沖走了。指揮部使出最後一招:沉船!上游岸邊一溜排開幾十條船,每條船底鋪一張巨大的鐵絲網,然後把石頭堆到船的吃水極限,鐵絲網包回來,整條船就成了一個碩大的石頭籠子;拖輪用粗粗的鋼絲繩拽住船,把船停到龍口上,在驚濤駭浪中,船工們頂著風浪,砸爛船板,大船轟然沉下去,壓在了龍口裡。大船一隻接一隻沉下去,龍口兩頭也急速拋下大量的石頭和預製塊。當第十五隻大船沉下去以後,河水突然停止了咆哮,回頭在大壩裡面轉開了圈子。幾乎在一瞬間,一萬多民工和奔騰咆哮了萬年的黃河突然靜寂無聲。隨後,排山倒海的歡呼聲鋪天蓋地而來,一條長峽彷彿被這呼喊聲驟然喝斷,一條大河似乎被這呼喊聲嚇得倒流。

當劉開基趕到北京,向水電部彙報大壩合攏時,水電部長錢正英看著他那疲倦的身軀,曬得像非洲人一樣黝黑的臉膛,動情地流下了熱淚。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去世,噩耗傳來,劉開基失聲痛哭。他和周總理在延安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周總理就是他的引路人。為了完成總理交給自己的建設天橋大壩的任務,他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他的血壓一直在200/140以上,雙腿浮腫,雙手發涼,小便失禁相當嚴重。省革委會核心小組強令他休息,於1976年4月29日把他送進醫院治療。沒想到,他一頭栽倒在病床上就再沒起來,一直失語臥床不起。在醫院裡,他還比劃著聽取指揮部的工作彙報,當他接到邀請參加天橋水電站全面投產發電慶典時,激動得熱淚盈眶,卻無力去看滲透著他的心血和汗水灌鑄成的那個工程了。

天橋電站原計劃工期是3年完成,到1978年8月四臺機組全部發電,實際耗時整整8年,其施工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其間有37人獻出了生命,有257人重傷致殘,總指揮劉開基累倒在病床上一病不起。工程竣工典禮上,錢正英部長含著淚說,沒有劉開基,沒有數萬名建設者的奉獻,沒有兩岸人民群眾的無私支持,天橋電站是建不成的。在劉開基長達14年的失語臥床的病痛中,陪護的家人知道,他仍然魂牽夢繞著天橋水電站,魂牽夢繞著那條黃河,劉開基就是當代的大禹和駘臺。

竣工的天橋電站,一座壩橋巍然將長河攔腰切斷,波濤洶湧的黃河猶如一頭猛獸被鎖入籠中。壩橋高42m,全長752.1m,壩身上鑲嵌著毛澤東視察黃河時的一行題字:“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四臺進口機組總裝機容量達12.8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為6.07億千瓦時。每當夜晚,橋體及兩岸燈火輝煌,交相輝映,成為黃河晉陝峽谷一顆耀眼的明珠。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那水那壩那人——黃河天橋水電站的由來和建設

█ 不同角度拍攝的天橋電站外景

天橋電站的建成,有力的支援了晉北和陝北兩個老區的農業建設,為老區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天橋電站凡支援農業灌溉澆地用電,每度電只收1分錢。這座在上個世紀70年代修建的電站工程是名副其實的支農工程、扶貧工程,通電後,晉陝兩省的水澆地面積大幅度增加,糧食產量也大幅度增加。由於黃河干流泥沙、冰凌問題嚴重,天橋水電站還是黃河上的實驗性徑流電站。自從天橋水電站建成以後,大壩以下的黃河水開始變清,再沒出現洪災,河灘裡的新縣城建設也突飛猛進,加上天橋電站大壩這座戰備橋,山西保德和陝西府谷兩縣之間共有了六座大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曾幾次到電站採訪,參加過建設的電站黨委副書記趙正源給我講了許多當年的故事。以後每當我看到那巍峨的大壩時,眼前總會浮現劉開基等萬名建設者的身影。時間飛逝,一晃40多年過去了,我不知道當年的建設者們今安在?那些因工負傷殘廢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

天橋電站的建設已成為歷史的一頁,深埋在大壩裡40年的建於元代的水寨寺,已經漸漸地被人們遺忘了,但是,人們不應該忘記當年的數萬名建設者們,不能忘記老共產黨員劉開基,不能忘記他們對治理黃河、造福人類所作出的貢獻和犧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