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全国研讨会发言摘编(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全国研讨会发言摘编(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全国研讨会发言摘编(4)

1月6日,由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全国研讨会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举行。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尹书博,河南省高校工委、教育厅思政处处长李培俊出席并讲话,中共中央党校原校务委员、一级教授韩庆祥,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沈壮海等28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或大会发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刘文锴教授致辞,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贾少鑫致辞并主持主旨报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副书记马书臣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作总结讲话。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玉良副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饶明奇教授、社科处副处长杨国斌教授分别主持大会发言。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副书记、院长、副院长、专家学者,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生,以及各学院教师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承办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党委书记王清义亲自过问、亲自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会议组织严密,受到与会同志一致好评。

这次研讨会非常成功,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这次学术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的报告讲政治,主题鲜明、主线清晰、系统全面、深入浅出,从多角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进行诠释,视野宏大、内涵丰富,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思想深度,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受益良多。现摘编大会主旨报告、主旨演讲、大会发言的观点,按照发言顺序,分期推出,与读者分享。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全国研讨会发言摘编(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全国研讨会发言摘编(4)

关锋教授大会发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和逻辑》

关锋,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言要点】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特质和深层逻辑的深透把握无疑是必要的基础性工作。不过,今天对其理论特质的把握,必须把三个维度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把握,缺一不可。具体如下:第一,结合其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具体分析,其理论特质表现为四种统一,即问题导向与突出的问题意识的统一、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统一、人类关怀和民生情怀的有机统一、综合性分析和辩证性思考的统一;第二,结合其理论属性概括分析,其理论特质表现为六“性”合一,即科学性与系统性、实践性与时代性、价值性与革命性融为一体;第三,结合其理论效度概括分析,其理论特质表现八“度”共存,即它在理论上有高度、有深度、有宽度、有厚度、有亮度、有温度、有风度、有气度。

它之所以有这样的特质,与其背后深蕴的三种逻辑有关。分别是:第一,主题承接逻辑,即它承接并不断深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第二,统摄驱动逻辑,重点有三方面,其一是政治方向的统摄驱动,即理论和实践创新都是有原则有立场有方向、有政治定力的;其二是价值立场的统摄驱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三是目标导向的统摄驱动,即始终重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第三,演进深化逻辑,关键有两点,一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二是强烈的问题导向。

全面准确理解这些理论特质和深层逻辑,同时就有了深化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思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全国研讨会发言摘编(4)

崔海亮副教授大会发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群众基础》

崔海亮,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发言要点】

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大约有9亿农民,其中3亿是农民工,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主要关注广大党员干部和大学生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普遍忽视了作为人民群体主体的农民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大众共同的事业,农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增强广大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群众基础,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村的宗教信仰、封建迷信和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使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都需要增强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从认同主体来看,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从认同客体来看,要促进农村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建让百姓听得懂的话语体系。从认同的媒体来看,要创新文化宣教方式,积极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传播队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全国研讨会发言摘编(4)

叶利军教授大会发言

《“一体四翼”: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叶利军,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校级重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带头人。

【发言要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大力支持下,2016年率先开展“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进校园”系列活动,进行“三进”工作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体四翼”的教学模式。一体: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四翼:一个平台(红色杏林微信公众平台),一个舞台(“六微”教学展示活动),一个社团(潇湘习哲社),一个网络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构建“一体四翼”模式的原因和依据主要为:第一,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足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第二,直接原因,一次关于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掌握不太理想,需要加以改进;第三,现实依据,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使“99”后、“00”后的学习方式发生较大变化。通过构建“一体四翼”教学模式,较好地推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具体体现在: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进校园”系列活动有序开展,成效明显;二是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学影响力不断扩大;三是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打造了一支优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四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了解度明显提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全国研讨会发言摘编(4)

涂小雨教授大会发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研究》

涂小雨,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

【发言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成就创造性地改变了国家面貌,历史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二十一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站在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兴衰成败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战略规划,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开辟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同时还要实现新的重大历史节点的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一脉相承、接续奋斗的结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贯穿着建国创立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深化改革强起来的历史逻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全国研讨会发言摘编(4)

岳奎教授大会发言

《不忘初心与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岳奎,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地大学者”。

【发言要点】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不忘初心”就是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政治形式。共产党人的“初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最高价值追求,代表着人类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构成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依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要避免党的“初心”偏离,以及“初心”懈怠等问题,始终确保党的纲领得以彻底贯彻,始终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执行,使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机和活力。

防止“初心”懈怠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议题。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决定了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是高标准和严要求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保证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并使党的“初心”血脉相承。然而,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党始终同一系列“初心”懈怠的风险相随。政治纪律松弛是“初心”懈怠的核心表现,思想僵化和平庸化是“初心”懈怠的根本表现,脱离人民群众是“初心”懈怠的基本表现。因此,解决“初心”懈怠问题也就成为党加强政治建设的核心议题。

“不忘初心”,要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把坚定党的“初心”作为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和旗帜;要把克服党的“初心”懈怠作为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要把确保党的“初心”血脉相承作为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目的和归宿。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全国研讨会发言摘编(4)

余翔教授大会发言

《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与“智库”建设探析》

余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发言要点】

作为高校,如何加强党建,可以浓缩为12个字。一是“重学习”,二是“深研究”,三是“抓落实”,四是“强智库”。

重学习就是要加强对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学懂弄通。主要解决好真学、真信,为什么和怎么用的问题。要学懂弄通习近平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思想,尤其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么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深研究,主要就是要做好经验的总结、探究和推动理论的创新。

抓落实,就是要用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来指导实践,来推动工作。抓好落实,关键在学,但是根本在用。要做到五个加强,一是加强理论武装,坚定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的理想信念;二是加强守土意识,要切实履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三是加强依法依规治校,完善党对高校领导体制;四是加强改革创新;五是增强升级活力,尤其是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的内生动力。

强智库就是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库建设。建好智库,当好智库,要做到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服务社会。在强智库方面一定要积极培育专门人才,要求我们要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优良,热爱党建研究,学术素养精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全国研讨会发言摘编(4)

霍贺博士大会发言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发展“三部曲”的历史审视》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博士。河南省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发言要点】

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诠释:站起来的历史省思、富起来的历史转折、强起来的前景展望。

第一,站起来的历史省思。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寻求富强之路,挽救民族和文化双重危机,先后经历了西化思潮,俄化思潮,还有本位文化的路径,都未成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建立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启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时代。

第二,富起来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标志中国经过一百多年挣扎,终于找到实现现代化之路,昏睡百年的巨人苏醒,颠覆了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和发展观。

第三,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指出过去英美主导世界,进入21世纪,是中国文明来主导世界。如何从富强走向文明?会同中西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创造中华新文明。这种文明既不是旧文明的复活,也不是苏俄文明的翻版,更不是西方文明的复制,而是超越这几种文明之上,建立以中国本位为主的新文明。

中国已实现了“富强的崛起”,进一步的“文明的崛起”,中国准备好了吗?

以博大开放的心胸拥抱世界,顺应时代潮流,中华民族这艘巨轮才能乘风破浪,顺利驶出“历史三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上4期专家发言摘编文稿整理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湘云 李心记 霍贺 孟广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全国研讨会发言摘编(4)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 -

监制|党委宣传部 韩玉洁

图片|党委宣传部 傅文骏

审核|融媒体中心 罗忠旭 吴小瑄

-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