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國家崩裂,劉秀胸無大志,為何最後得了天下?

劉秀入京師,正好遇到監督京城裡大小官吏的執金吾出行的場面,其威風程度令劉秀慨嘆:

“做官當為執金吾。”

恰巧,劉秀有一天偶然碰到當時一大戶人家裡的女兒陰麗華。劉秀見其美若天仙,不禁高呼:

“娶妻當是陰麗華。”

西漢末年國家崩裂,劉秀胸無大志,為何最後得了天下?

“做官當為執金吾,娶妻當是陰麗華。”劉秀少年時的志向也就是如此,並沒有什麼存天下之志,也沒有什麼娶天下之美的遠大理想,可是最後卻做了皇帝。

常言道,大丈夫當志存高遠,或者好男兒志在四方爾耳。不錯,只有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一個胸無大志,不思進取的人是永遠也不會成功的。那麼問題來了,劉秀胸無大志,為什麼卻成功了呢?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理解什麼是志向。志向是一個人打算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或者將來要做的某件大事情。志向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經過生活的磨礪後突然有一天從腦海裡冒出來的一個想法。無論是誰,都曾經有過像這樣的一個長遠的想法,只是有些人努力去實現了,有些人沒有而已。可以說,這就是人與人之間差距的由來。劉秀就是如此。

西漢末年國家崩裂,劉秀胸無大志,為何最後得了天下?

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由於漢武帝施行的推恩令,使漢高祖時分封的同姓諸侯的權利一代比一代減小,所以到劉秀這裡,他也不過是一個平民了。

劉秀有一個哥哥,名叫劉縯。劉縯很看重自己的皇室身份,十分不滿足現在的地位,於是散盡錢財,整天結交各種朋友,企圖在這天下紛亂之際建立下千秋偉業。相比之下,劉秀每日無所事事,因為喜歡儒家學說,劉秀便與幾個朋友天天研究儒學,不問世事。當哥哥的劉縯看見弟弟一副文弱的樣子,總嘲笑他是朽木之材,不堪造就。

西漢末年國家崩裂,劉秀胸無大志,為何最後得了天下?

沒過多久,王莽統治的天下大亂。上有朝臣抗衡,下有百姓反對,弄得全國上下雞飛狗跳,異常混亂。這時,有很多人拉起了起義的大旗,誓言要推翻王莽的政權,劉縯順勢也在舂陵起兵造反了。劉秀見天下確實亂套了,便去追隨哥哥一起打天下了。

此時,綠林軍的起義隊伍最為壯大,劉縯勢單力薄,就與綠林軍合為一處,共同反莽。經過幾次勝利,綠林軍越來越強大,幾個將領一同推舉了劉玄為帝,史稱更始帝。更始帝封劉縯為大司馬,劉秀偏將軍。當然劉氏兄弟非常不滿意這樣的結果,可是無可奈何。

西漢末年國家崩裂,劉秀胸無大志,為何最後得了天下?

後來朝廷平叛的大軍壓境,綠林軍的將士們都害怕了,認為寡不敵眾,不應該與之正面對抗。劉秀說現在撤退,軍心必散,後果不堪想象。敵軍雖眾,可是人心渙散,要是殊死一搏,到是有很大的勝算。大家反覆思考一陣,最終同意了的劉秀的建議。開戰時,劉秀一馬當先,帶領士兵衝鋒陷陣,打得敵軍潰散而逃。經此一戰,劉秀聲名遠播,在軍中的威望提高了數倍。這時,劉秀已經產生了做皇帝的想法。

劉氏兄弟的勢力隨著四處征戰不斷壯大,有人偷偷向更始帝劉玄進言,說劉氏兄弟志不在小,將來必反,不如趁早除掉,以防後患。更始帝聽後馬上下令召回了大司馬劉縯,隨便找個罪名將他殺了。劉秀知道後,既不哭泣也不為哥哥發喪,即刻跑到更始帝面前表明自己的衷心。更始帝心裡感覺對不住劉縯,於是饒過了劉秀。劉秀大難不死,爭天下的決心卻不再動搖了。直到此刻,劉秀才堅決地立下志向要做皇帝。日後,劉秀趁著到湖北打仗的機會,逃離了更始帝,不再接受其命令,雙方也因此正式決裂。

西漢末年國家崩裂,劉秀胸無大志,為何最後得了天下?

劉秀獨立後,開始安撫百姓,樹立威望。同時,軍事力量也很快得到了發展。更始帝最後被赤眉軍打敗,劉秀看準機會,對各方勢力挨個清除,最後一統了天下。

劉秀的天下是一步步打出來的,劉秀的志向也是半路才發覺的。所以有理想的人就應該馬上行動,還沒有理想的人就應該繼續尋找,說不定誰就是下一個成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