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樓市看中國,相似度讓人驚訝

從日本樓市看中國,相似度讓人驚訝

2018年北上廣深,房價飆升,導致很多人非常的焦慮,不知道要不要出手買房,不買擔心接下來房價會持續上漲,到時候“全款變首付,首付變車位”,最後可能連湯都喝不上了,而另一方面,如果買了,也擔心自己會不會像2015年5月份入市的那批股民一樣,入市就被套成為了“高位站崗”的接盤俠。這真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所以,在很多文章或者報道里面,就有很多人預測樓市是漲是跌,眾說紛紜,從基本面到政策面,各有各的道理。

預測房價跟預測股市一樣,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作為文化最相近的鄰國,日本經濟的發展史,是很好的一面鏡子。

為什麼要參考日本樓市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1. 首先日本的金融體系跟中國很像,都是以銀行為核心的,對比美國卻是以資本市場為核心的。
  2. 其次個就是日本和中國有著相近的社會文化,群體的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3. 再就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日本樓市曾經創造了史上最大的泡沫。

日本的樓市從什麼時候開始漲的呢?自上個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了戰後高速的發展時期,曾經在一段時間內每年GDP都以超過10%的速度上漲,1964年日本舉辦了東京奧運會,大興土木的同時,將日本的經濟推上了全面繁榮時期。此後又經過了一輪高速發展,日本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一個工業強國,鋼鐵汽車等暢銷全球,是當時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日本還是當時全球最大的債權國,日本社會的財富積累了大量財富,於是很多日本人都走出國門進行全球“大采購”。

當時的東京是一個鍍金的城市,餐館出售灑有金片的壽司,商場裡售賣金箔包裹的巧克力——這樣它們就可以賣出原來的50倍的價格。在新宿,幾乎每個行人都穿著名牌服裝、名牌鞋子:上班族穿著John Lobb的鞋子,家庭主婦帶著Van Cleef&Arpels的珠寶首飾,潮流青年追逐著價格不菲的設計師品牌,流行明星成為了崇拜的對象。

著名的美國地標性建築洛克菲勒大樓也被豪闊的日本人納入囊中,當時日本的經濟欣欣向榮,很多研究日本經濟的書,都稱之為“奇蹟”,甚至有未來學者預計,到2000年日本將會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強國,真是讓人非常振奮。

然後,危機的導火索就在狂歡中被點燃。

這個導火索首先要從美國開始說起,1978年的時候,美國爆發了石油危機,導致很多能源消費大國國內油價大幅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美國為了解決通貨膨脹的問題,開始了一輪加息週期。加息之後,大量資金迴流美國,但是美元升值導致了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為了使美國貶值,1985 年,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和應該在紐約召開了會議,簽署了著名的“廣場協議”。協議簽訂之後,各個國家開始拋售美元,美元開始進入貶值通道,而日元進入升值通道。日元堅挺提升了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增強了其購買力。於此同時,日元升值,大大損害了日元的對外貿易。

為了彌補對出口的損害,日本政府開始在拉動內需上做文章,將日本基本貸款利率從5%降低到2.5%。降息增強了流動性,日本政府的初衷,是想讓更多的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以此來拉動內需,但是企業家並不會這麼想。這個時候日本的城鎮化已經超過了90%,很多消費市場已經處於了飽和狀態,這時候擴大生產,提升不了利潤。金錢是一種非常聰明的生物,自主的流向了資本市場和樓市。流向樓市和股市的錢主要來自銀行和海外資本。銀行為了提升貸款週轉率,降低貸款門檻,鼓勵槓桿貸款,吸引了更多的人進入市場炒房。另外一方面,由於日元持續升值,海外資本進入日本的樓市和股市。這麼多熱錢導致了資產價格的大幅攀升,僅僅三年之間,東京的地價上漲超過兩倍,而從1985年到1990,日本六大中心城市東京、大阪、京都、橫濱等,地價也是大幅上漲將近90%,好事者算過一筆賬,當時東京整個城市的地價竟然相當於美國一個國家的地價,所以當時經常有人說“賣掉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還有一句是“東京房價永遠不跌”。在東京當時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一個看門的老大爺,賣掉了在東京的一套小房子,買了多少錢呢?600萬美金,搖身一變成為百萬富翁,衣錦還鄉,安度晚年。這樣的賣房成為百萬富翁的人很多,很多人即使不賣房,看著每天的房價上漲,心裡也是樂開了花。

房產泡沫的跡象越來越明顯了。首先是經濟的發展遠遠趕不上樓市價格的飆漲,這個時候日本的GDP增長已經降到了5 %左右,另外一個在樓市巔峰狀態,日本樓市的總市值是整個GDP的兩倍。這說明,整個日本的樓市已經脫離了實體經濟,成為了資本博弈的遊戲——跟賭場一樣。這個時候泡沫越吹越大,日本政府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日本政府開始加息,利率從2.5%到6%。加息的結果首先導致了日本股市暴跌,1990年1月12日,日本股市暴跌70%,在接下來的階段日本股市又持續下跌了40,和房地產相關的股票下跌超過了55%。股市的暴跌導致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很多金融機構投資公司企業出現了“爆倉”,陷入了流動性枯竭的。這啥時候很多持有房產的公司為了自救,就開始拋售此前投資的房產,這樣一來,市場上的房子就變多了。另一方面,之前進入日本的海外資金因為套利空間變小,也開始拋售房產。第三股力量是,日本出臺了地利稅(持有房產和土地繳納的一種稅費),原來囤地囤房坐等升值的投資者,持有成本大幅攀升,也開始出售房產。這樣一來,三股力量,使得房地產市場上供大於求,原來在東京每平米130萬日元的房子貶值為50萬日元左右。再接下來,房價下跌的趨勢蔓延全國,到2005年的時候,全國住宅用地價格下跌40%,商業用地下降幅度超過70%。這還不是結束,銀行也收到了衝擊,壞賬大量出現,據統計,21家金融機構的壞賬高達1100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一都與房地產相關。由於房價的下跌,日本經濟開始進入衰退期。有一種說法叫“消失的20年”,就是說的這個時期。

“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這時候有人就開始對日本樓市進行抄底。但是還有一句話叫“不要和趨勢作對”,當時日本的趨勢是什麼:人口老齡化。即使現在大家去日本旅遊,看到開大巴的司機可能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年人。為什麼這些人還在工作?首先是老年人占人口比例太大,其次是 出生率的下跌導致了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不足。所以在當時的日本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叫老齡少子。購買了變少,房子的需求進一步下降,日本的房地產進入了長期低迷。在下降通道中抄底,就會抄到半山腰了。

房價受什麼影響呢?首先房地產市場是金融市場的一部分,它和貨幣發行量有很大關係,市面上流動性多,房價就漲,市面上流動性差,房價就跌。其次,房價和經濟增長相關,如果經濟處於高速發展期,即使房價大幅飆漲,只要經濟增長能跟得上,那麼房地產的泡沫就會被填滿,房價就能坐實。最後就是人口,一個城市裡人口流入的狀況和一個國家人口的出生情況,這極大的影響著市場的供求關係。總結一下,就是單個因素: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和人口。

很多人都說,日本的現在就是未來20年的中國——從上面的內容來看,可信度很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