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粕替代豆粕成焦點,小荷才露尖尖角

自從中美貿易戰打開後,市場非常關注由於美豆進口數量下降對於豆粕供應的不足改如何解決,其中如何運用雜粕來作為替代一直是市場較為關注的內容之一。就在本週四,JCI第十四屆西安研討會豆粕專場上,與會嘉賓新谷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國強先生也談到了這個問題。

他提到,我國飼料中豆粕用量佔比每下調1%,每年可減少約450萬噸大豆需求,但在18/19年上半年增量雜粕最多能替代約373萬噸大豆壓榨需求。不過其同時也談到,如果未來雜粕替代豆粕與儲備放儲時效性較低,我國最晚將在1月會出現較大缺口。

與此同時,就在前一天的9月19日上午,“印度油粕飼料出口中國推介會及買方賣方見面會”在北京四季酒店順利舉辦。本次活動是由印度駐中國大使館主辦,得到了中國飼料工業協會、中國食品土畜產進出口商會的大力支持。來自本次見面會旨在搭建供需平臺,為打通進口印度蛋白粕類做好基礎。同時,也為中國尋求更多蛋白資源提供幫助。

雜粕替代豆粕成焦點,小荷才露尖尖角

雖然,在當前的形勢下,各方對雜粕替代豆粕都表現得十分積極,但最終能否取得滿意的效果則目前來看還有待觀察。不過隨著當前豆粕與多數雜粕之間的價差已經處於較大水平,雜粕的優勢確實在逐步顯現之中,使得飼料廠在飼料中的雜粕添加率較前期明顯提高。以菜粕為例,進入本月以來我國多家飼料企業調高在配方中的比例,平均增幅達到5—10個百分點,目前水產料最高配比已達30%以上,鴨料最高則為18—20%之間。與此同時,豆粕比重則平均下降了2—5個百分點。

從這點來看,豆粕在配方中的下調幅度仍有提高的空間,所以目前來講,雜粕替代豆粕的效果也僅僅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後期國內新季棉粕也將開始集中上市,進口的一些雜粕品種也將陸續到貨,或許配方又會出現新的變化。而最根本的影響因素則自然是各種原料的性價比、採購難度以及養殖效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