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還有多少剛需可透支?人民日報打消了炒作房地產的念頭


樓市還有多少剛需可透支?人民日報打消了炒作房地產的念頭


未來的房地產發展軌跡基本敲定,房價大局也基本上定下來了。住建部在2018年12月24日表示,將繼續保持房地產調控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加強房地產市場供需雙向調節,改善住房供應結構,支持合理自住需求,堅決遏制投機炒房。2019年要以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為目標,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所以,2019年依然是在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下以穩為主旋律,房價難有大起大落的波動。這也就決定了很多購房者可以對照自己該如何參與未來市場的財富分配了。買得起就買,買不起也沒必要非擠這個獨木橋。

所以曾經的那場瘋狂搶房現象還會繼續上演嗎?想當年那是何等的壯觀!過去這些年,購房者手裡的錢已經都買房了,因為也沒有其他投資渠道,幾乎是全民都認準了只有房產保值增值。所以,創造一切條件都要買房。

樓市還有多少剛需可透支?人民日報打消了炒作房地產的念頭


事實也證明,買了房的的確感受到了財富的上漲,尤其是炒房者,他們通過倒買倒賣實現了財富的變現,可對於大多數剛需購房者來說,雖然表面上財富上漲,可他們多數是隻有一套房,沒有用來變現,只能算作是紙面財富,這樣的房價上漲其實對剛需並沒有多大好處,當你再想改善買套新房時,你卻已經買不起了。

我們經常舉一個例子,說的是,有一對夫妻看著別人都在買房,自己不想揹負太大的房貸壓力,一直觀望著沒買,結果幾年過去後,買了房的生活都好起來了,甚至打算買第二套房,而自己卻連一套房子還沒買。回顧來看,好像的確如此,可是今後還會如此嗎?

而且你想買房就能買得起嗎?在房住不炒的時代買房還能大賺嗎?

前不久,人民大學發佈了《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2018-2019)》報告。表面上看,中國百萬富翁全球第一,但實際上居民都早已負債累累,沒有錢儲蓄,更沒錢消費。經濟學家楊偉民發表演講表示,高房價對實體經濟造成擠壓。高房價帶來的問題之一,是資金進一步脫實向虛,辛辛苦苦幹一輩子的製造企業,不如在北上廣深買一套小房子。經濟壓力大是因為消費下滑,消費下滑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高房價和房貸的壓力。

樓市還有多少剛需可透支?人民日報打消了炒作房地產的念頭


12月29日,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況偉大發布了《中國35個大中城市住房支付能力指數研究報告(1998-2016)》。報告指出,一二三線城市中等收入者均存在負擔不起房價的城市,但一線城市中等收入者較二三線城市中等收入者房價支付能力弱,面臨較大的住房支付困難和“買不起房”問題,需引起重視。

當人們把所有積蓄都押在了房子上時,他們還有能力消費其他嗎?再指望他們來買房還有可能嗎?能買房的買得起房的基本上也都買了,買不起的短時間內可能也買不起,因為房價大局已定,房價不可能下跌到人人都買得起的地步。

資深金融人士吳小平也對買不起房的人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年輕人,要敢於借債買房子;國家,要敢於負債做經濟。”買不起房也要創造條件去買,借不了銀行的錢就借親戚朋友的,實在不行,就把家庭所有能利用的都利用起來。

當百姓的錢大多已經押在上房子上時,根本就無力再去消費其他。中國宏觀經濟報告(2018-2019)指出,中國消費者在房地產去庫存中債務率大幅度上升,消費基礎受到嚴重削弱。目前居民財富基本上被房地產掏空,廣大中產階級和中下收入階層被房地產套牢。

隨著調控逐漸見效,房價將理性迴歸,房價應該是多少才合理,這不是那誰說了算,也不是開發商說了算,更不是那些所謂的經濟學家說了算,應該是老百姓的綜合購買力說了算。

樓市還有多少剛需可透支?人民日報打消了炒作房地產的念頭


試問,還有多少剛需可以在樓市發揮作用呢?我不知道,只知道過去透支的居民還能為中國房地產添磚加瓦嗎?如果房價一旦下跌,曾經過度依賴加槓桿買房的購房者的消費能力又會受到多大的傷害呢?他們不僅透支的是未來自己養老的錢,還包括父母的錢,所以,該買的已經買了,買不起的照樣買不起。

權威報告稱我們的購房者已經被掏空,人民日報稱,樓市穩字當頭不走靠房地產拉動經濟的老路。這也就意味著再指望房地產綁住經濟不太可能,那麼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哪裡?我不知道,但至少靠鼓吹房地產泡泡來達到炒房的目的恐怕再也不會有了。

祖宗十八貸,有才,這個諧音很真實很生動很形象,真正成了父債子還。最近,杭州某銀行悄悄推出“接力貸”房屋按揭政策,具體為房屋貸款最長可貸到80歲,兩代人接力還貸。此所謂的“接力貸”很好理解,就是父母跟子女兩代人可以接力還房貸,這下父母可以名正言順對房子有實際的控制權了。以前都是父母把錢給孩子,孩子還貸,叫啃老。如果父母跟孩子共同償還房貸,那就享有同等的權利和權益,這樣將無形中增加剛需的範圍和提高購買力。

樓市還有多少剛需可透支?人民日報打消了炒作房地產的念頭


以前,一大家人都參與買房甚至是搖號,結果因為房貸問題可能擱淺了,這下好了,有孩子跟你一起還,理論上聽起來好像大家又發揮了一下民間的智慧,買不了房的也能買了。可是這也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真正的剛需可能真的沒有什麼潛力可挖了,否則怎麼會想出這麼一招呢?再結合下當下人口增長問題,即使放開生育好像也沒有那麼大興趣了。若以後都放開隨便買時你還會有那麼大興趣嗎?即使有興趣你還有能力嗎?現實跟理論還不一樣,需要得到市場驗證,以觀後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