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父親回他的母校~

無 題

黑髮凋零,昏花老眼;

且隨他去,付水流年。

惟有讀書,妙不可言;

一冊在手,綠水青山。

帶父親回他的母校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

帶父親回他的母校~

浙江大學,這座百廿求是校園,我因女兒走近。

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創立於1897年,後分別發展為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實現合併,組建了新的浙江大學。

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我的父親就是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我大姑畢業於浙江醫科大學。一家人,三位浙大人,不得不說是一種奇妙的緣分,也是浙大精神的傳承。

近年,父母移居金華,與子女們相聚甚少。作為女兒的我,一年只有幾天探望,更別說在母親病床服侍。父親的大學同學,也是越聚越少。每年回金時,父親不經意間又提起誰走了。於是,因為女兒去年考取浙大的緣故,我就萌生了帶年逾八旬老父回他母校走走的心願,但一直未能實現。

帶父親回他的母校~

這次,母親又住院了一週。再加上杭城驟冷,女兒的兩件羽絨服還沒寄去。我便請了兩天年休假,準備去完成三個小心願:看望母親,帶父親回母校,給女兒送溫暖。

那天,適逢大雪節氣,婺城冬雨綿綿,寒潮襲人。而父親精神抖擻,一身茄克更顯筋骨。我和父親去了醫院,與母親告別,又託同病房病友家屬幫照。之前,我和母親說起這個心願時,母親就說:人一輩子,這麼大歲數了,還能有幾次回母校看看?父親起初還是不放心母親。我說就一天來回,不住杭。終於,父親點了點頭。

去杭城的路,天氣越來越冷,父親一路上與我聊起他的大學時光。進入杭城,父親看著眼前高聳的現代化建築,一直感慨:這裡,這裡,還有這裡,原來是小矮房。幾十年功夫,日新月異。我說:對呀,時代在發展,我們的思想和生活也要在進步。

帶父親回他的母校~

到了浙江大學,我和女兒聯繫。女兒因當晚要參加一個決賽,沒能與我們見上面。我帶著父親在校園裡轉轉。此時,浙大的校園杏葉金黃,詩意盎然。父親說,原來浙農大在華家池校區,現在的浙大紫金港校區更大氣。我和父親在校門口,萍水相逢從海南來杭開會的王老師。王老師熱情地為我們父女倆留下了珍貴的合影。

杭城的氣溫越來越低,雪子打在了車窗上。父親說,看樣子要早點返程,天氣不留人啊。雖然我內心很想能看到女兒的決賽,在現場為她加油,怎奈老天催我回。我把衣服交給學校宿管阿姨後,很愧疚地向女兒說明情況。女兒簡短地回了信:好,注意安全!雖是寥寥數字,卻讓我無比溫暖。雪子敲打著車窗,我突然感覺到了它歡快的拍子。

在回程的路上,父親又和我聊了很久。他說人生短暫,我們應該珍惜時光,好好去享受,去奮鬥。他和我聊起了打算整理書法心得的想法。我說,好呀,這個我可以助您一臂之力。父親有如此想法,我很開心。父親說,這些年的書法心得,萬一哪天人走了,它也跟著去了,很可惜。我說,用文字記錄下來,有心的人就會站在你的肩膀上去研習,少走彎路,此舉功德無量。

帶父親回他的母校~

我回想起前些天看到《人民日報》發出的一篇文章--《起點|兩任申奧陳述人,把真實的中國故事講給世界聽》。看後,我在思考:一個人的思想和眼界,決定著人生的格局和高度。此生,我能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正如楊瀾所說:人生的道路上,是一次一次的歸零,都會有自己的起點。那我也希望呢,大家能夠把每一次的起點,當作是一個支點。給到你這樣的一個支點,撬動自己的未來!

在此,我想說:讓我們給自己一次向前奔跑的機會,從新的起點開始,並以此為支點,撬動自己的未來。加油!

帶父親回他的母校~

丁潔芸,現在玉環市公安局工作。浙江省公安文聯會員,台州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各媒體報刊。

□發佈:王海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