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行出身的辛弃疾,为何做了一首让自己姓氏出现6次的词?

以辛弃疾的文才武略,如果不是身处南宋这个懦弱的朝廷,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光辉一定会多于“豪放派词人”这个赞誉。

武行出身的辛弃疾,为何做了一首让自己姓氏出现6次的词?

现代人对辛弃疾的了解,更多的来自于他传世的600多首词。其实,这与他原本一心恢复大宋,时时期望手刃金兵的英雄梦有很大差距。辛弃疾出生时,金兵已经占据北宋疆土,他是在沦陷区长大。他的成长经历中,一直充满了国仇家恨,等到长大成人,具备作战能力后,他开始招兵买马,并且参加了势力更大的起义军。

武行出身的辛弃疾,为何做了一首让自己姓氏出现6次的词?

1161年,金破坏与南宋的议和协议,开始大举南侵。此时的辛弃疾20多岁,武艺高强,敢杀敢冲,是个典型的实干派。他曾经圆满完成了南下联络南宋朝廷的任务。回去复命途中,听说自己的义军首领被杀,他气得火冒三丈,决心为上司报仇。

武行出身的辛弃疾,为何做了一首让自己姓氏出现6次的词?

不得不说辛弃疾真是艺高人胆大,他带着几十人的小队偷袭敌军数万人的军营,成功擒拿出卖领导的叛徒,将此人押送到南宋都城给杀了。辛弃疾是带着军功来到南宋的,宋高宗对他非常热情,褒奖他能征善战,是难得的人才。于是,辛弃疾留在南宋做官,但是他没想到,被如此夸赞后,等他的不是上战杀敌的机会,而是被安排到多个地方任远离战场的地方官吏。

武行出身的辛弃疾,为何做了一首让自己姓氏出现6次的词?

辗转数地,体会民生后,辛弃疾才明白朝廷的态度。虽然打了胜仗皇帝会夸奖,但是朝廷不会毫无顾忌的去报国仇家恨,而是要权衡内外矛盾,难道靖康耻就不报了吗?辛弃疾内心不平,只能把脑子中对敌军的仇恨、对国家的热爱换成了词,吐露在纸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武行出身的辛弃疾,为何做了一首让自己姓氏出现6次的词?

辛弃疾曾经很长时间赋闲在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词作。他渐渐发现了田园生活的趣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对于仕途之路,他看得非常淡,晚年时好多次推辞了朝廷的授职。不过,这只是他个人壮志未酬所致,对于族人遇到晋升机会的,他还是会发自内心给予祝福。

武行出身的辛弃疾,为何做了一首让自己姓氏出现6次的词?

有一首词《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是他专门为进京的亲人而做。他的族弟辛茂嘉在地方任期届满,要按朝廷规制去京城听候差遣,是一次难得的晋升机会。对于这次别离,辛弃疾是抱着祝福和叮嘱的心态相送,在词中也留下内心所思。“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这几句词中,竟然一次用了6个“辛”字。想来,这是辛弃疾将家族亲情和所感所想联系到一起,既有送给族弟的“专属感”又有调侃自己的意味。这一段词,算是把“辛”字解说了个淋漓尽致,不像是一首费尽心思的大作,更像是兄弟之间的拉家常,显得豪放不羁,大彻大悟。

历史上,估计也只有辛弃疾做到把自己的姓在词中大用特用,让人印象深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