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测水质:水重水轻各有所求,出门自带饮用水,太讲究了!

清乾隆皇帝,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皇帝。有关于他的爱旅游、生活讲究、后妃众多,这些都是人尽皆知的,今天要说的事更有趣,乃是乾隆对水的研究。

乾隆测水质:水重水轻各有所求,出门自带饮用水,太讲究了!

《天下粮仓》中,有一个经典的量水镜头。刚刚继位的乾隆迫切的想知道,上天对他是否有包容之心,来年的大清是否风调雨顺。金殿之上,君臣们把黄河去年12个月的水各称重一遍,“水重多雨,水轻少雨”。乾隆看到岁末的水比年初的水轻,得出了“天将有大旱”的结论,心情非常沉重。这时的乾隆,是急切的想看见水重的结果,但是天不遂人愿,果然第二年真的天下大旱,民不聊生。

乾隆测水质:水重水轻各有所求,出门自带饮用水,太讲究了!

这量水的办法是否真的有依据呢?古人对于水质的检测只能是依靠经验来判断,这水重、水轻的结论,其实是多年观察对比积所累下的经验,至于个中原理,还真得专业人士才能点评。

乾隆测水质:水重水轻各有所求,出门自带饮用水,太讲究了!

拥有了这个“靠谱儿”办法后,乾隆帝还把它运用到了生活中,为自己挑选出了最甘甜、最清冽的玉泉山泉水做饮用水。这点儿真的非常讲究了,并非所有地下水都是一样的味道。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一个段子,君臣三人在郊外饮用井水,因为井水又苦又涩难以下咽,最后依靠一根苇子杆,成功“净化”水质。不同地方的水,确实可能有很大的口感差别。

乾隆测水质:水重水轻各有所求,出门自带饮用水,太讲究了!

乾隆帝发现,京西玉泉山的水最轻,味道甘甜。他让人每天运泉水送进宫,将玉泉山水定成御用泉水,就连出远门,也得用车马带着京城的泉水,妥妥的“私人订制”。

乾隆测水质:水重水轻各有所求,出门自带饮用水,太讲究了!

当时的巡游,可不是一两日就能回来,一出去就是几个月的时间。为了保障水质不变,乾隆还发明了一个用水洗水的办法,这个办法可比用苇子杆还要高明。

乾隆命人每次用水前,先把泉水放进干净的大缸中,做好水位标记;然后取其他地方的泉水倒进玉泉山水中;取一只木棒搅拌,等两股泉水搅匀后,就静待后倒入的泉水沉淀。这是依靠玉泉山泉水轻的特性,后倒入的泉水沉淀,玉泉山水上升,最后用水时,只用水瓢取上层的水用。

乾隆测水质:水重水轻各有所求,出门自带饮用水,太讲究了!

依靠这个办法,乾隆出巡时不论走到哪,依旧能喝到京城的放心水,让他在出巡路上一直是舒适惬意。不过据说,乾隆行至济南时,尝过了趵突泉的泉水,当时就觉得这水比玉泉山的水更甘甜,马上命人拿出随身携带的量具称重。

乾隆测水质:水重水轻各有所求,出门自带饮用水,太讲究了!

两种水称重后,发现趵突泉的水更轻,水质更优,乾隆大喜,为这个新发现兴奋不已,随后下令,把剩下的玉泉水换成趵突泉水,在后面的行程中改饮趵突泉水。他还为这个发现,把北京的玉泉水改为“玉泉趵突”,意为这两处泉水都是天下间最顶级的泉水。

乾隆这出门自带饮用水的习惯,可当真是够时髦的。只是生活如此讲究,就不知要耗费多少的人力物力。这种奢华享受,还真是普通人羡慕不来的,要是他能稍微不那么讲究点,估计嘉庆会非常感谢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