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億!史上最大美企落戶,中國已決心清理最後頑疾

特斯拉超級工廠在上海開建不到10天,馬斯克將裁員這把大刀揮向了美國。

消息傳來,特斯拉股價暴跌13%,而大洋彼岸的中國,卻是一副截然相反的景象。


500億!史上最大美企落戶,中國已決心清理最後頑疾



10月份,特斯拉斥資約9.73億人民幣,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買下近1300畝土地。又過了不到3個月,總投資達500億元人民幣的新工廠就開始動工了。

從去年4月17日發改委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到特斯拉正式進場,一系列動作近乎“神速”。

馬斯克欣喜之餘,還有幸進了次紫光閣,新聞聯播裡也露了臉。如此短的時間,如此大的規模,是一次強有力的信號:

中國已經下定決心徹底解決汽車產業頑疾,倒逼國內汽車技術革新。

汽車產業,製造業的頂樑柱


1886年1月29日,德國街頭出現了一輛奇怪的“馬車”:


500億!史上最大美企落戶,中國已決心清理最後頑疾



當時,它被德國人戲稱為“散發著臭氣的怪物”,但這個“怪物”卻打開了一扇財富的大門:

作為人類第一大工業製成品,汽車產業催生了一系列產業鏈條,對工業革命的成果進行了整合與昇華。

從上游生產,到下游銷售、維修,再到產業金融和基礎設施建設,各行各業都能分一杯羹。

500億!史上最大美企落戶,中國已決心清理最後頑疾


以德國為例,工業化進程比英國人要慢近一個世紀。但是卻藉著汽車產業,只花了30年就追上了英國。

1894年,本茨開發出世界上首種能批量生產的機動車,年銷售量僅為125輛;1901年,全德國汽車廠數量增加到12家,擁有職工1773人,產量提升到了884輛;1914年,一戰爆發前夕,德國汽車產業擁有5萬多名製造工人,年產量超過2萬輛。


當時德國汽車產量,已經不落後美國多少了。其工業產值佔到了世界的15.7%,工業實力穩居世界第二歐洲第一

500億!史上最大美企落戶,中國已決心清理最後頑疾



一戰德國戰敗,不僅揹負鉅額戰爭賠款,還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十分之一的領土和人口被掠走,近半煤礦和6成以上鐵礦也被剝奪。

在近乎失去所有希望的情況下,汽車產業救德國於危難之際。

汽車產業帶動能力十分強勁。輪胎等橡膠材料涉及到化工,潤滑油、汽油和柴油等涉及到石油產業,車體需要鋼鐵,發動機和傳動等零件拉動精加工,組裝則吸引大量勞動力就業。

資本在進入汽車產業時,需要投資建廠,融資需要推動金融發展。而銷售汽車時,也需要足夠的工作人員,汽車保有量增加也會讓維修需求增加,維修廠得以發展。

靠著大力發展汽車產業,德國經濟獲得恢復,科研與技術人才積累不斷厚實,也藉此逐漸從戰敗的陰影裡脫身。


500億!史上最大美企落戶,中國已決心清理最後頑疾


1932年,

全球首條高速公路在德國建成,汽車產業開始帶來基建紅利

1933年希特勒,這歷史上最有名的小鬍子提出一系列經濟計劃,不僅把修建高速公路作為的社會救濟項目,而且設立了“國民轎車”項目,大眾汽車由此誕生。

到二戰爆發前,德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總份額的13.2%,重回世界第二,歐洲第一的位置。其境內建設的高速公路里程超過4000公里,交通大動脈基本建成

二戰後,德國本土被打成一片廢墟,國土和人民也被迫分裂。

在空前的絕境裡,德國人再一次被汽車產業所拯救。1960年,德國汽車年產量達到200萬輛,十年時間增長了5.7倍,坐上了歐洲汽車產業的頭把交椅,經濟和工業實力也回到歐洲前列。


500億!史上最大美企落戶,中國已決心清理最後頑疾



從德意志帝國到西德,汽車產業三度拯救了德國工業、經濟和人民,也指明瞭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

所謂“達者為師”,有好的經驗就要學習。德國人的經驗不是秘密,但中國的汽車產業卻非常不盡人意。

頹像:中國汽車產業


去年12月,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發佈數據顯示,1至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4.4萬億元,同比增長9.1%。


從營收總額來看,電子設備製造業(96508.7億元)和汽車製造業(76041.7億元)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兩大支柱。

但從增長幅度來看,電子加工業更加繁華,增長達到10.1%。對比之下,汽車產業卻十分慘淡,增長只有5%。

對於中國經濟與製造業來說,

汽車產業是一個短板,讓我們前行時一瘸一拐。




入世以來,中國汽車銷量從2001年的237萬輛,一路增長到2017年的2888萬輛。

2017年,中國市場規模約等於1.7個美國,近6個日本,是德法英意俄五國總和的近2.5倍。將全球汽車市場劃成三份,中國獨佔其一。

但是,中國汽車產業卻空守著寶山,眼瞧著他人“淘金”。

2017年,銷量前五的汽車廠商裡,吉利汽車以123.9855萬輛成了獨苗。長安汽車和長城汽車的銷量加起來,還比不過上汽大眾(208.1729萬輛)。

至於奇瑞汽車和比亞迪,加起來都沒有達到百萬這個級別。相比之下,2017年中國進口整車124.68萬輛

500億!史上最大美企落戶,中國已決心清理最後頑疾


更慘的是,2017年,中國汽車市場創造了3.7萬億人民幣以上利潤,外資拿走了2萬多億!

單看市場佔有率和利潤收入,民族品牌根本沒法與合資車同臺競技。


500億!史上最大美企落戶,中國已決心清理最後頑疾



此外,企業利潤也會分配到產業工人手裡。西方汽車工人一年的收入,要比中國汽車工人高太多了。

在中國北上廣等發達地區,汽車工人年收入超過12萬的都是鳳毛麟角,大多月薪在6千到8千左右。至於其他地區,要少3成甚至一半!

而在美國、日本和德國等汽車產業強國,汽車工人的月收入最低都在2萬人民幣上下,高的能超過5萬。

都是汽車工人,幹同樣的活,可中國工人平均工作時間要長得多,賺的卻少得多。

究其根本,有3個原因。

1、技術積累

中國汽車產業起步很晚,儘管張學良在上世紀30年代初有過嘗試,但終究是鏡花水月。


在新中國成立前,戰爭讓汽車產業無從發展;新中國成立後,蔣介石將所有財富、工廠和技術撤出大陸,只留下“一窮二白”。

2、合資陷阱

改革開放後,外國企業要進入中國市場,就得和中國企業合作,組建合資企業。

500億!史上最大美企落戶,中國已決心清理最後頑疾


當時,我們是希望用市場來換取關鍵技術,可惜沒能成功。也正是這一因素,讓我國汽車產業後繼乏力。

3、品牌效應

汽車不像其他產品,想要獲得消費者認同,除了解決技術性問題,還需要建立起一個品牌。

品牌效應在汽車產業裡是十分巨大的,全球傳統汽車巨頭,沒有一個是“年輕人”。


500億!史上最大美企落戶,中國已決心清理最後頑疾



通用、福特、奔馳等企業,在一戰前就成立了,豐田、日產、大眾等也不晚於二戰,年輕一些本田、現代,也要早於上世紀50年代。

就連韓國的起亞,也有51歲了。

中國的自主品牌入場不過十幾二十年,消費者的認同感少得可憐。

不過,成立才十幾年的特斯拉聲名鵲起,馬斯克另闢蹊徑,成了技術造就品牌的典範。

路在何方:新能源汽車是唯一希望


傳統汽車產業裡,歷史沉澱產生的品牌效用左右著整個汽車市場。




想到豪車,多數人的反應就是歐洲的BBA,傳統汽車產業中,美日歐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生態集群,蛋糕早已被瓜分殆盡。

想要某個企業完成單一突破,基本不可能動搖西方的市場壟斷。唯一的方法,就是利用革命性的技術優勢,進行彎道超車!

什麼彎道超車?特斯拉已經給出了答案——新能源汽車


500億!史上最大美企落戶,中國已決心清理最後頑疾


相較於傳統車企,中國佈局新能源汽車產業並不比其他汽車強國慢。

1991年,通用汽車將首款量產型電動汽車投入市場。只生產了2000多輛,到2002年就放棄了。

在通用“棄賽”的前一年,新能源汽車研究項目被列入“十五”期間的“863”重大科技課題,中國自此入場。

2008年,特斯拉首款電動汽車發佈。同年,中國啟動“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工程,“新能源汽車元年”就此拉開序幕。

十年時間,中國新能源汽車也做出了優勢。


500億!史上最大美企落戶,中國已決心清理最後頑疾



通用的新能源車,由於續航差,出道沒幾年就被淘汰了。

特斯拉汽車的續航能力是優勢,不過價格也相當高。

但中國新能源車企就不同了,比亞迪的磷酸鐵鋰電池,性能和特斯拉用的松下電池差異不大,價格卻低了一倍以上。




去年,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增長近一倍,連續四年奪得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其完全自主的電池技術當居首功。

然而資本和懶驢沒什麼區別,不抽著走,就會想著躺著賺錢。

過去十年裡,中國新能源車企要市場需求有市場需求,要政策扶持有政策扶持

但長達十年的時間,中國仍然缺乏高端的自主品牌,大多數集中在利潤很低的低端新能源汽車。

2018年前三季度,比亞迪淨利潤只有15.27億元,一個季度5億多一點,而特斯拉的單季度利潤則在35億人民幣往上。

500億!史上最大美企落戶,中國已決心清理最後頑疾


馬斯克曾公開承認,一輛特斯拉Model3的成本僅為28000美元(近19萬人民幣)。售價卻超過50萬元,可見利潤空間之大。

營收是比亞迪多,利潤卻是特斯拉高,高端品牌的溢價效應就是如此!

風口將平,豬怎麼辦?


是中國車企技術不行嗎?當然不是,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電池技術,比亞迪比特斯拉高很多,是“有”和“無”的區別!

只是風口上站久了,資本總想著躺著賺錢。他們極度缺乏上進心,3個短板極為明顯。

1、高端市場

電動車領域內,全球高端市場都是特斯拉的,見不到中國品牌的蹤跡。




而國內市場呢?在13萬到30萬元的中高端新能源車市場,比亞迪有一款。

比亞迪唐的售價在24萬上下,國內銷量還沒特斯拉高,海外市場幾乎沒有立錐之地。

2、研發投入

新能源汽車和傳統車的動力來源不同,這就決定了兩者的構造完全不同,包括傳動系統和汽車的八大機構都需要大改。

這對於中國車企來說,是一次翻身的絕佳機會,無論是技術積累還是品牌效應,我們都沒有落後太多。



但是,技術要進步就得搞好研發,搞研發就得捨得投入資金。比亞迪新能源車企的是營收大戶,2017年營收總額為1058億元,但研發投入資金約62.66億元。

研發投入不足營收總額的6%,這就是比亞迪的態度。但這個比例,相比之下卻是中國車企裡最具“良心”的。

2017年,長城汽車研發佔比僅有3.32%;北汽新能源研發佔比只有可憐的0.15%

將全中國車企的研發投入加起來,不過1164.6億元,略微超過德國大眾的1080億元。舉全國之力,研發投入只能和一家德國公司相提並論,這些車企都應該好好自省一番!

3、騙補風波

不捨得花錢是一方面,還有些車企尸位素餐,挖空心思“騙補”、“騙資質”、將整個產業搞成一場“騙局”。


500億!史上最大美企落戶,中國已決心清理最後頑疾


2016年9月8日,國家調查發現蘇州吉姆西客車製造有限公司等5家新能源車企,意圖騙補國家財政補貼超10億元!

而這,僅僅只是冰山一角。據統計,全國騙補企業竟然多達90家,比亞迪、吉利、眾泰汽車等名企赫然在列!

2009年到2015年,國家累積補貼334.35億元。但查處涉嫌騙補的金額卻高達92.7億元。

這補貼補下來,比大多數車企的利潤還多。還賣什麼車?搞什麼研發投入?騙一次補貼,比賣一輛車賺多了!




中國對國產新能源汽車扶持力度很大,尤其隔幾年就換新一次的公交車,地方在採購時全面支持中國車企。

2017年底,深圳市將最後一輛燃油公交車退役,成為全球首個實現“公交電動化”的城市。去年11月26日,廣州市推廣應用純電動公交車10336輛,投入規模和數量位居全國前列。今年3月1日起,海南將逐步禁止銷售傳統汽車,為新能源汽車在全省推廣使用制定新規劃。

中國的汽車人們,就應該捫心自問。是政策扶持少嗎?是補貼不夠足嗎?

當然,資本沒有良知,更沒有道德。能驅使資本的,就只有強勢而統一的聲音,和一條外來的“鯰魚”。


500億!史上最大美企落戶,中國已決心清理最後頑疾



馬斯克此番“進京”,就是政府要倒逼中國車企們找回“進取心”。

新能源汽車並不是一場“騙局”,它的未來要比傳統汽車更加寬廣。

石油越挖越少,汙染越來越重,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必然,更是我們進軍高端製造業的突破口。

同傳統汽車相比,新能源汽車和新技術的契合度更高。無論是5G應用還是人工智能,都可以緊貼新能源汽車產業,共同做出集群式突破。

新能源汽車取代傳統汽車,是不可逆轉的大勢。一旦我們獲得成功,全球高端製造業版圖將被徹底改寫。

不僅是價值難以計數的全球市場,更在於“話語權”!只要我們能先人一步,中國標準就會是世界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