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如何办成轰动大事?必要时敢耍诡伎俩,关键时有博弈智慧

1900年5月以来,随着义和团的大量涌入,京城的局势越来越遭,与洋人开战,已成一触即发之势。

为此,头脑冷静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一再给朝廷上折子,请求慈禧立即对拳匪格杀勿论,否则与洋人战端一开,朝廷必将大祸临头。

与东南封疆大吏一样忧心忡忡、密切关注时局的还有一人,此人便是红顶商人、太常寺少卿盛宣怀。

盛宣怀之所以忧心忡忡,主要原因不在家国情怀,而在于义和团在京津一带拆毁了由他掌控的北洋铁路、电线,损害了他的商业利益;而他密切关注时局的动机就大了,凭借顶级红顶商人的敏锐嗅觉,他不仅在此次危机中嗅到了让北洋领袖李鸿章东山再起的可能,而且嗅到了让自己名声大震的难得契机。

简而言之,在盛宣怀看来,此次危机更像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切的关键,就在于自己能否在这个敏感而艰难的时刻搞出足够有影响力的大手笔。

红顶商人最看重的往往是后台不倒,在这一点上,盛宣怀在此前一段时间的处境并不妙,他的总后台李鸿章因为甲午惨败先受朝廷打击,后又被外放两广,境遇近似遭到冷藏。

为了扭转北洋系的颓势,所以盛宣怀此次大手笔的中点落点自然要落在李鸿章的东山再起上。

红顶商人如何办成轰动大事?必要时敢耍诡伎俩,关键时有博弈智慧

1900年6月10日,通过电报第一时间得知西摩尔大军正向京城进发的消息后,盛宣怀抓住刘坤一、张之洞欲求和局的心理,立即给这两位封疆大吏发去了电报。在电报中,盛宣怀借危机鼓动刘张两位大佬,劝其最好能力荐”李傅相(李鸿章)重回北洋,以促和局“。

虽说刘坤一、张之洞有极力求和之心,但给李鸿章背书的结果必将罪京城正得势的主战派端王集团,两位官场老狐狸不可能这么仗义,所以两人很客气地把盛宣怀所请暂且搁置到了一边。

见没搬动这两位官场老狐狸,盛宣怀没有停止运作,转而他又做起了荣禄的工作。在给荣禄的上书中盛宣怀说,洋兵进京,局势更加危急,眼下只有让李傅相回京,重镇北门,与洋人和谈,才能化解危局。

此番说法最终说服了荣禄。

在荣禄的保奏下,6月15日慈禧发布上谕:着李鸿章迅速来京。

一开始,李鸿章对盛宣怀运作出的这次北上机会持的还是乐观的看法,可正准备动身,盛宣怀另一封紧急电报却又把他拦了下来。

大沽炮台已失陷,此时北上,和谈恐难成功。

如此一来,李鸿章犹豫不前了。

就在这个时候,受“洋人尚有续去之兵”的刺激,慈禧突然由不反对和谈转向主战,盛宣怀借和谈保北洋铁路、航运、电报的设想就此彻底化为泡影。

眼见全局不能保,不甘北洋实业遭受致命打击的盛宣怀退而求其次,开始寻求尽量将损失降到最小。

怎么才能将损失降到最小呢?

盛宣怀构想了一个计划,慈禧和主战派要打就让他们在京津地区打,东南地区可以通过与洋人互保的方式来实现避战。

具体怎么个互保法呢?

盛宣怀的具体计划是这样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可以先和各国驻上海领事签署一项协议,双方承诺一旦朝廷和各国开战,洋人的军队不进入两位总督管辖地区,而各国侨民和商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两位总督负责保护。

简单说就是我保洋人商务,洋人保我东南安全。

表面上看,这个计划甚为胆大包天,实质上却是高明的审时度势,盛宣怀不仅看透了地方趋强的时局,更拿捏到了东南封疆大吏借机自恃的微妙心理。

果然,当盛宣怀把具体计划汇报给刘坤一、张之洞时,两位封疆大吏是欣然同意。在他们看来,盛宣怀在这个时候拿出这个计划,就是合适的人在关键时刻拿出了合适的主意。

然而,在凶险的时局下,如此胆大包天的计划,说是一回事,做成又是另一回事。

毕竟抗旨不遵、分裂朝廷的罪名,从封疆大吏到红顶商人谁都不愿背负,谁也背负不起。

红顶商人如何办成轰动大事?必要时敢耍诡伎俩,关键时有博弈智慧

越想躲开什么,什么来的越快。

6月20日,就在盛宣怀代表两位总督与各国洋人即将达成协议时,慈禧突然给各督抚发来了一道战争动员的紧急谕旨。此道谕旨宣布,大清与各国洋人已进入战争状态,各省督抚要积极备战,通盘筹画于选将、练兵、筹饷,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联络一气,共挽危局。

给各省督抚发出动员谕旨后,第二天,慈禧在北京紧跟着向全国发布了战争总动员令。

很显然,有这两道谕旨在,盛宣怀、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压力瞬间就大了。先不说在慈禧要求开战之时,他们在东南和洋人握手言和,这是不是叛国,单就人臣无外交,公然挑战朝廷权威,抗旨不遵这一条,就够他们人头落地的了。

究竟该怎么办?

关键时刻,还是红顶商人的胆子大,路子野。他给东南两总督出主意:第一、咱们可以钻一钻谕旨的空子,谕旨上不是让我们“联络一气,共挽危局”吗?东南联合起来和洋人互保,何尝不是联络一气呢?这至少可以作为我们必要时狡辩的说辞。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怎么做才能避开抗旨的嫌疑?

盛宣怀给刘坤一、张之洞的建议是,先把慈禧那道战争总动员令在各自的辖区内私扣下来,等到与洋人互保的协议签了,然后再公开。这样生米煮成熟饭,自然就没了抗旨的嫌疑。

但两位总督认为这个办法还不够高明。慈禧的动员令是明发上谕,按规定,总督接到后要立即宣告,否则便有私扣圣旨的大罪。

所以即便隐瞒,也隐瞒不了多久,更容易遭到追查。

那怎么办才算高明呢?

几人合计后,一致想到了尚未正式发声的李鸿章。

据说让李鸿章一锤定音地宣布——”二十五诏(即6月21日),粤断不奉,所谓矫诏也!“便是盛宣怀的主意。

若真是,盛宣怀在此次危机中的博弈智慧可谓是高明之极,既给眼前松了绑,又给日后留了路。

因为“矫诏”一说巧妙地化解了抗旨的风险,以上海道余联沅和盛宣怀为代表的东南地方代表团再无顾虑,6月26日,他们和各国列强驻沪领事开始举行“东南互保”签约阶段的最后会谈。

因为事先已有多次商谈,本次会谈签约本是好办之事。但让上海道、盛宣怀等人没料到的是,会谈一开始,列强领事团中的领袖人物,美国人古纳就执拗地提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今日各督抚与各国订立互保之约,倘若贵国皇帝又下旨来杀洋人,你们遵办否?”

面对这问题,上海道竟一时语塞。

但盛宣怀却丝毫不纠结,他当场“坦然”道:“今日订约系奏明办理。”

好一个该撒谎时就撒谎。

红顶商人如何办成轰动大事?必要时敢耍诡伎俩,关键时有博弈智慧

由此一把甩开洋人的纠缠后,两江和湖广总督衙门与各国驻沪领事团的《互保章程》最终签署。

有意味的是,在盛宣怀的操纵下,两天后,慈禧的总动员令才在上海正式公开。

据说,搞出东南互保这个大手笔后,盛宣怀还不甘心,之后他又向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提出了这样一个让人惊愕的三步走计划——

第一步,各省响应慈禧的号召,以矫诏难奉,清君侧为名,组建勤王之师。刘坤一、张之洞等坐镇东南,稳定后方,由山东巡抚袁世凯统率“勤王之师”,进京清君侧,铲除主战派端王集团,进而以维护两宫名义将皇权抓到手里。

第二步,由李鸿章迅速北上,以朝廷的名义直接和各国列强和谈,实现停战和稳定。

第三步,李鸿章取代慈禧,参照列强国体、政体,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总统。

可惜,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人都觉得这个计划太大,太冒险,而李鸿章因甲午战败而受损的名望似乎也难以担起这样的大任。

但刘张袁也没有彻底否掉盛宣怀的这个计划,据说这三人私下认为,如果洋人攻陷北京,慈禧和光绪遭遇不测,推选李鸿章出来当总统,倒是可行的。

其实,如此不顾一切地推举李鸿章,倒不是因为盛宣怀对李鸿章有多忠诚,说到底,他不过是想借李鸿章去做更大的红顶商人。

有一幕很能说明这一切。

东南互保后,盛宣怀因中外斡旋,保得东南半壁免遭侵扰而名利双收。然而当李鸿章要他同自己一起北上和谈时,他却以家父不许这个苍白的理由回绝了李鸿章。

李鸿章没有为难他,临行前给盛宣怀留了一句话:“和议成,我必死。”

纵观这段历史的整个过程,众总督仿佛都成了盛宣怀取名利的棋子,官位不高,角色却不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