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篇05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小编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对待篇第五讲——《道德经》第二十章,本章重点在于理解老子所说的“食母”。


《道德经》第五讲:对待篇 05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xī),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傫(lěi)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①(kuì)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dùn)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dàn)兮其若海

飂(liù)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②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

① 遗:通“匮”,读kuì。

② 似:王弼注:“故曰顽且鄙”。傅奕本等亦作“且”,可参。因差别不大,本处采用王弼本原文本而不作校订。

对待篇05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绎 读

这章比较长也不熟悉。所以我们按照其中的意思分成5段。

绝学无忧:彻底抛弃学问而直接感应大道,就可以没有后面所言的忧虑。

这个学,就是为学日益的学。一般我们讲解《道德经》要通解。一个字、名,全文统一解。当然也有例外,例外就要单独说明下。学《道德经》注意有无,把握有无两端来解读《道德经》和认识万物。所以,老子认为,放弃对形而下的学习,就能无忧。这个当然有他的时代和语境下的含义。从我们现代看,以及全文的思想看,老子没有那么极端,所以是一种特定语境下的言。那么他为什么要发此言呢?

《说文解字注》:绝,断絲也。断之則爲二、是曰絕。引申之、凡横越之曰絕。如絕河而渡是也。又絕則窮。故引申爲極。如言絕美、絕妙是也。绝学,就具备两意:一个是绝顶的学问;也有断绝之意。能否把这两个意思综合起来呢?可结合实际和本章上下文来思索。

实际情况是,老子本身是守藏室之吏,虽然位置很低,但是很重要。如能阅读所有的周朝重要典籍,这就能继往圣之绝学,具备了学问做到绝顶的条件。从5000言的文本看,有“建言有之”,“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即老子全文,大约应该是有20%左右(估计)来自典籍,即继承绝学。但是,为学日益,益到极点,为绝学;即损之,也就是绝之,重新思索,独立思考,从旧的灰烬之中,又出新的火花,取敝则新的实际,重新建树。70章有“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暗示此之前的学问,似难知难行。故,老子本身有他独创、原创的内容,开辟一条相对来说易知易行的道路。所以,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即他具有开创性的成就,与谁都不同。

从20章最后一句看,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此时,已经不再注重在为学上,而开始为道,直接从大道得到真知。道为天下母。有了食母,才贵,才有20章的六个独。

为什么绝学无忧?下面似乎是个解释。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恭敬与怠慢的变化,能相差到哪里?

唯,指的是恭敬的答应;阿,指的是怠慢的回应。这两者能有多大的距离呢?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比如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人,对上恭敬,对下傲慢,所以也就是转眼之间,故时空距离不远矣。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善良与邪恶的变化,又能相差到哪里?

善良与厌恶,之间又能有多大的差距呢?这里的恶,应该还是厌恶的恶,所以人啊有时候表现为善良,有时候又会表现为让人厌恶。这两者之间又能有多少的差距呢?

所以,绝学无忧理解为:如果仅仅是做学问,就会造成善恶、唯阿并存于一个人身上。因为仅仅是绝学,学问到了顶点,还是识,还是有染着,并不足以超越对待,走向本真,此为忧患。故要彻底抛弃为学,直接感通大道,源源不断取得真知,不断涤除玄览,用其光复归其明,恢复本真,超越善恶、唯阿的对待,才能无忧。

从实际上,我们需要走过学习的阶段,为学日益,还要为道日损;最后彻底走向对形而上的大道的感通,守住大道,彻底无忧。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们所畏惧的,我也不可不畏惧。

但是,众人都如此,我不这么做就会遭人非议;我也要随顺别人,毕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这是老子的感慨,自己矫矫不群,独异于人,实际上也会受别人的影响,也不可不畏啊。

荒兮其未央哉:但是我的精神广漠啊,没有尽头!

荒,不是不好的意思。荒,就是广大的空地。央,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中间,一个是尽头。这里是尽头,意思是我的精神啊广漠而没有尽头。老子形容自己的精神世界是深远的、宽广的、没有尽头的,也是内心的表白。

综合解读这两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指后文描述的各种我独异于人的现象,别人难免会不理解,有些非议,也给圣人带来困扰;荒兮其未央哉,虽然我在众人眼里看似有些古怪,其实我的精神啊,已经进入到了大道境界,而无形的世界,是那么的广漠而无边无际。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众人都很快乐,好像是在享受盛宴,也好像是春天登台观赏景色。

熙熙有一种兴高采烈的意思。大家都那么高兴,就好像是享受盛大的宴会,也好像是春天登台望远、嬉戏。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唯独我淡淡的,脸上没有表情,好像是婴儿还没有长成孩子。

我啊只有我这样,很平静,就好像是婴儿一样还没有长成孩子,脸上淡淡的没有啥表情。

形容圣人专注于氣化的状态,进入深度的混沌,外表与众人熙熙攘攘兴高采烈的样子就完全不同了。注意,婴儿与孩不同。婴儿还没有发展出七窍,还处于混沌;孩,还保留天真,但是开始关注形而下。参读49章: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纵观全文,“我”出现不多。以老子自谓,只有这一章,表明老子此时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这个我,与57章的我不同。57章“我无为而民自化”等四句,更大可能是继承典籍而来,是往圣留下的教导。

傫傫兮若无所归:很颓丧,好像是无家可归。

傫傫是孤独的一个人的样子,没有地方可去。跟上面熙熙攘攘形成对比。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物质上都很富余,唯独我好像匮乏。

大家在物质上都有多余,而唯独我一个人好像是匮乏。遗:通匮,与多余形成对比。

有余在《道德经》多次出现:财货有余非道也哉,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大家可以注意下。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的。

这里的愚人,就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大家认为你就是个愚人,傻子,这是显意;谁都合群,都在追求物质的多余,而你却那么物质匮乏,人呢却好像是混混沌沌的样子没有开窍。庄子寓言:中央之帝名浑沦,一开窍就死了,失去混沌。所以沌沌兮,老子在别人看来就是没有开窍。

但是沌沌兮还有密意,就是深入高级别的深度的混沌氣化。因为不关心形而下,所以看上去他就有点漠然的样子,脸上没有啥表情: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所以婴儿的氣也是接近圣人的混沌。10章:抟气致柔能婴儿乎?28章:先复归于婴儿,然后才能复归于樸。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都那么明白事理,我看上去糊里糊涂。

昭昭有点光明耀眼、明白事理的样子;而老子则有点收敛光芒,昏昏默默,糊里糊涂的样子,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低调、默默无名。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都那么明察秋毫,我看上去沉闷无言。

察察,就是明察秋毫的样子,闷闷有点闭其门的意思,也有点希言贵言不言的意思。一般人关注形而下,而只有老子关注形而上。要与58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相互印证。注意:察察为俗人,观与察不同。

澹兮其若海:

(但是我的内心世界啊!)澹泊如平静的大海。

澹:淡泊宁静;澹兮其若海,就好像是月光下平静的大海,意思是我的内心辽阔而又平静。

飂兮若无止:飘逸似呼啸的大风。

飂,大风;飂兮若无止,比喻没有定所,一种飘逸的感觉。

以上两句合起来是形容老子的精神世界,虽然看上去昏昏闷闷,但是实际上,又平静又宽广又飘逸。

圣人因为关注大道,无形的氣化,平时在守中状态,故外表示人以昏昏闷闷,一种看上去愚人的样子;内心世界则无比宽广、平静,而又充满了动感的玄机。此句,与“荒兮其未央哉”,含义类似。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句法与15章的“豫兮若冬涉川”等7句相同,故有些版本放到了15章。但是,混兮其若浊,跟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两句有顶针的文法勾连,故还是在20章合于老子文法,且上下文一气呵成。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众人都有用处,而唯独我愚笨且低下。

众人都是那么的有用,而唯独我却象顽石一样鄙陋而没有用途。在一般人看来,老子表现不出世间的技能,没有啥用;但是在形而上、在道上,则有大用。圣人无为而无不为,但是一般人并不理解无为玄之又玄而又有无穷的奥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唯独我跟俗人不一样,我的尊贵,就在于我感应到了万物之母:“道”。

前面老子表现出与众不同,为啥唯独老子跟谁都不一样呢?母,就是万物的根源,也就是大道。老子自称,我的尊贵之处,就在于唯独我能感通大道,神上得到大道的滋养。食母,意思是:大道是人的精神食粮。食母,才与俗人不同,才贵。

开始的“绝学无忧”和最后的“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也是首尾呼应的,唯有彻底抛弃外在的学问,深入到无形的氣化之中,从内心直接出来真知,才无忧。

整体看《道德经》81章,除了这章是老子的自述,别的章节都是大道、哲思。所以这一章是比较有特点的,一个是强调我,一个是强调独。我数了一下,有6个独。可见在当时唯独老子才能返观大道,留下原创的《道德经》,成为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精神食粮,无穷的真知源泉。

对待篇05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本 章 重 点

食母而贵。如何食母?

(以上讲解著述:黄晓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