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老羅血淚:員工越“努力”企業效率越低!

閨蜜小G半年來第N次發閨蜜圈請在醫院工作的好友幫她開醫院假條,原因是不想上班。

別誤會,她工種高大上,職位管理層,時薪遠遠高於同齡人,上二休三(不要問我這是啥職業,就在你們身邊。),但是她就是不!想!上!班!

已經到了恨不得去醫院付費給醫生扎兩針,讓她發個朋友圈的地步。


扎克伯格、老羅血淚:員工越“努力”企業效率越低!


用她的原話就是:上班如上墳,下班如精分。

說起來,小G學生時代也算德智體美勞全面三好生,老師眼中的課代表,工作時候早起晨練,深夜加班,週末充電,曾經樣樣不落下。這份工作也是她筆試面試外地培訓考核,層層升級打怪通關而來的。

如今想來,來之不易,棄之可惜,最後只能以:要麼忍,要麼狠,要麼滾來總結。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這麼痛苦,為什麼不換工作呢?

她時常很委屈,因為一提起辭職換工作她媽媽就會大發雷霆。

“你簡直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辭職?你怎麼不上天?……BALABALA!”


扎克伯格、老羅血淚:員工越“努力”企業效率越低!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世界果然沒有感同身受這幾個字。作為局外人,我的安慰十分廉價,我想她媽媽都不能理解,別說她的BOSS和同事了,畢竟辦公關係大概比醫患關係還要緊張。

小G是個責任心很重但又容易情緒緊張,有思想包袱的人,是以上班如上墳,不幸的是,她最常聽到領導說的,最令她窒息的一句話:

你工作量飽和了麼?

如遭雷擊,如臨大敵,百口莫辯。

怎麼飽和?是一天8小時除了吃飯上廁所都在掐鼠標打鍵盤麼?


扎克伯格、老羅血淚:員工越“努力”企業效率越低!


還是一天8小時頭腦風暴,每天白天出N個方案,晚上回去再開個夜車?

前者我懷疑該員工收集信息優化信息的能力有問題,後者該員工應該很快會被醫生懷疑智力有問題。

醫學表明,每天晚睡1小時,持續一週,人的認知水平就會出現退化,血液裡相當於有0.1%酒精時的醉酒狀態。上班如醉酒,溝通如划拳,想想也是蠻醉人的。

一個好好的員工變成智力問題,這不是焚琴煮鶴麼!

但是那個員工他真的看上去不忙啊!他是不是在划水,是不是在偷懶,是不是不努力?


扎克伯格、老羅血淚:員工越“努力”企業效率越低!


我就是喜歡努力踏實埋頭做事深夜加班的人設啊!

是麼。呵呵。那也是在謀殺工作效率。

- 懶人創造社會 -

聰明的懶人喜歡把一切能優化的流程先優化。


扎克伯格、老羅血淚:員工越“努力”企業效率越低!


比爾·蓋茨因為懶得記那些複雜的DOS命令,就編了個圖形的界面程序,成了世界首富。

好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把無數行業大佬都拉下了水,微信、微博、知乎各種自媒體渠道充斥著各行各業參差不齊的知識,再不然知識付費也行。知溝理論淡化,也就是我們普通人都可找到幾乎一切你想找到的信息,剩下的就是怎麼在最快的時間內找到,和在最短時間內篩選。

互聯網把人們的記憶停留在7S,和金魚一樣過目即忘。我們應該像優化搜索引擎一樣優化自己的記憶,在最專業最垂直的領域找到素材即可。當一個任務佈置下來,應該馬上查找現成的工具方法,而不是浪費時間下苦功夫。

比如Excel裡的V LookUp功能,可以快速自動合併兩個報表中重複的數據,而不是手動查重;

比如讀書充電,我們可以先去書評網站查一下內容框架,甚至直接用聽書的形式快速獲取知識主幹,而不是順著目錄一章章去讀。

對於繁雜需要多位成員協作完成的任務,不是用線性傳播,像流水線工人那樣去作業,一個好了再等下一個,而是在統籌上面先做好優化,哪部分需要時間審核的先做起來,哪部分可以同時開工的,哪部分必須等到前面完工才能做的,可以後置,不然做了也是返工。

該信息對稱的必須讓信息對稱,不要你知道的我不知道,或者層層傳達中的“噪音”干預信息準確度,最後目標效果不一致,找一群諸葛亮來也是白搭。

站在“前人”和機器的肩膀上看問題是要把一切能省下來的時間用來思考需要深度思考的內容,這些別人代替不了你。


扎克伯格、老羅血淚:員工越“努力”企業效率越低!

時間總會有的,時間在於優先


-別糾結,皇冠會掉-


扎克伯格、老羅血淚:員工越“努力”企業效率越低!


扎克伯格說: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這句話就貼在FACEBOOK的辦公樓裡,伴隨所有員工日日夜夜。

Dalhousie大學心理學教授Dr. Simon Sherry表示:“我們發現完美主義情節會影響教授的工作。教授的完美主義越嚴重,工作效率就越低。”

一般對細節特別糾結的員工,大概率是認真負責,且富有才華的,比如完美主義者。說到才華,小扎沒有麼?肯定有啊。小扎不喜歡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優秀員工麼?肯定喜歡啊。那他為什麼如此信奉這句話?


扎克伯格、老羅血淚:員工越“努力”企業效率越低!


當年“社交網站”這股帶動全球性革命潮到來之際,小扎的競爭對手——Winklevoss兄弟遲遲不肯動手,而扎克伯格在被女友甩掉的當天晚上就選擇了像瘋狗一樣地敲代碼,6小時搞出了FACEMASH。等對方反映過來,他已經簡單粗暴地靠美女打分機制,完成了一定的市場佔有量。

實際上,高標準嚴要求對失誤零容忍的完美主義者,有時候人格尊嚴甚至蓋過了目標導向,但是新生事物的試錯過程是必須的,這些零容忍更會帶來拖延症。

好比一場馬拉松比賽,你在先出左腳還是先出右腳風阻更小的問題上耽誤了半小時,你還比什麼?

羅永浩的錘子科技就犯下過這種致命錯誤。因為追求完美導致T1產品比競爭對手晚上市半年,在產品端反覆調試上線後,老羅終於失了先機,產品賣了不到3個月就賣不動了。


扎克伯格、老羅血淚:員工越“努力”企業效率越低!


N年前連駕校教練都告訴我,他最害怕帶的學員就是大學老師,按理這些人智商高素質高應該很好教,但是偏偏讓教練滿肚子抱怨:車怎麼開,方向盤怎麼打?你開起來不就完了麼?難不成我先給他們測個角度寫個開題報告啥的?

直至今日我也時常反思自己,糾結在個別語句詞彙上,引經據典旁徵博引,究竟帶給我了哪些好處?顯擺了詞彙量,提高了文采?如果因為這些打破deadline時間線,那大概我也算不得好員工。

所以完成才是完美的先決條件,能說出這種話的,絕對是收到過血的教訓。

我以自己作為反面教材表示:搭框架的時候,只是搭框架,調整細節的時候,用心調整細節。該糾結的時候有,在後面,別讓糾結反而成了行動上的絆腳石。

扎克伯格早已用自身證明,決定人生高度的其實是做事速度。


-讓一切雜音先閉嘴-

我見過很多人真的很努力,滿桌子的便籤貼,一會兒電話,一會兒微信,頻繁更換網頁,忙到恨不能長出三頭六臂,最後你一問,完成了什麼?數一數確實很多,但有技術含量的重要決策幾乎沒有。

每天12點到下午四點是注意力最難集中的時刻,4點之後deadline來臨前,工作效率則會最高,也就是說這段時間不必要的打斷能免則免。有時候一個會議就會毀掉一個創意。

把瑣碎的事情集中在一起,合併掉電話會議,彙報任務,工作交接等等,然後把深度思考的事情集中在一個整體時間,

給你的大腦一點時間和更多空間。

我們不必和人性對抗。

上面我說了那些三頭六臂的人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他們不斷干擾、打斷、累及無辜的人。


扎克伯格、老羅血淚:員工越“努力”企業效率越低!

我有個大牛設計師朋友去一家公司面試,一切水到渠成,待遇不錯,老闆滿意,但是他還是沒有留下來。問他原因,他說因為辦公室有人外放了音樂,公司還買了很好的藍牙音箱去連接,但是這一切就完美打斷了他的思路。“與其不停被打斷效率低下無產出,不如換個環境吧。”他深深瞭解自己,也是給公司負責。

經濟學人週刊出了主題:Open offices can lead to closed minds(開放的辦公室,封閉的心靈)。文章主要講了採用開放式辦公室為了確保員工和同事能有更多接觸,並由此促進協作,帶來更高的生產率。但是,研究發現面對面互動在改為開放式辦公後減少了三分之一,發送電子郵件的數量增加了22%到50%。


扎克伯格、老羅血淚:員工越“努力”企業效率越低!

我翻了翻歷史,開放辦公空間的最初設計也不是為了交流,而是為了量產。因為各式各樣的商家要求不同,辦公室的尺寸高度大小也不同,所以從上世紀中葉開始,美國辦公傢俱領頭企業採取了開放辦公空間的設計。


扎克伯格、老羅血淚:員工越“努力”企業效率越低!


歐洲傾向於更開放的圓桌辦公,美國則更多用屏風阻隔,保留一部分隱私,這主要和企業性質、溝通習慣有關。

誠然,一個良好的辦公空間需要多方面功能區搭建,尋找到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平衡。盲目求新潮個性實際是否考慮過員工自身的需求呢?難怪有調查顯示,程序員最討厭開發辦公空間。

給那些高腦力勞動者一點安靜空間吧

如果想提高交流,大可以選擇茶水間,那可不僅僅是喝茶泡咖啡的地方,更應該是一個休閒區,數據顯示這是最讓公司員工喜愛的地方。可以“偶遇”,可以放鬆,可以開上短時間的小會,三三兩兩聊上幾句,會比不停打斷別人的工作進程的溝通效率更高。


扎克伯格、老羅血淚:員工越“努力”企業效率越低!


辦公空間上至功能佈局、色搭設計,下至桌椅款式,材質質量,不僅是為了面子工程,企業形象,科學合理的規劃更是效率的基石。

企買買商城“一站式”互聯網辦公傢俱平臺,只提供最佳辦公空間解決方案。

(微信公眾號:qimaimai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