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給大家整理了一下關於冬至養生的一些資料。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立冬節氣的由來,2018年立冬節氣精準時間,這個節氣大家的飲食起居需要怎樣把握呢?】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 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

2018年立冬時間

2018年11月7日 19:31 - 11月22日 17:01

陽曆時刻: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19:31:39

陰曆日期:戊戌年九月(大)三十

立冬由來

“立冬”是24節氣的第19個節氣。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 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立冬三候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每候5天):“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一候水始冰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二候地始凍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此時中國北部天氣已經寒冷,水澤開始結上一層薄薄的冰。土壤中的水分因天冷而凝凍,土壤隨之變硬。蜃是大蛤,雉是野雞。有人解釋說,在冬天時節,野雞蟄伏,而蜃類會大量繁殖,故古人以為是野雞變成的。

立冬與氣象

我國幅員遼闊,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實際上,各地冬季並不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氣候學劃分四季標準,下半年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為冬季,“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首都北京於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真正開始。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空氣一般漸趨乾燥。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華北等地往往出現初雪,長江以北和華南地區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區要少。此時,降水的形式出現多樣化:有雨、雪、雨夾雪、霰、冰粒等。當有強冷空氣影響時,江南也會下雪。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立冬時節的習俗

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冬學

冬天夜裡最長,而且又是農閒季節,在這個季節辦“冬學”是最好的時間。冬學非正規教育,有各種性質:如“識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於掃盲;“訓練班”招收有一定專長的人,進行專業知識訓練,培養人材;“普通學習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冬學的校址,多設在廟宇或公房裡。教員主要聘請本村或外村裡人承擔,適當的給予報酬。

放牛娃

漫長的冬季,嫩草少,喂牲口主要靠乾草料。為了改善牲口的飼料,趁嚴冬來臨之前的深秋和初冬季節,故有放牛吃青草的活動。冬季的麥田裡像草萍一樣,一層青草鋪滿大地。只要麥根扎得實在,長出地面的麥苗,不怕牲口吃,不怕人腳踩。常見冬季裡在麥田搭臺唱戲,人山人海把麥苗踏平了,但等於上了一層肥,第二年麥子長得特別興旺。因此,冬季裡在麥田放牧的人不少。陝西關中地區,冬季裡的麥田放牛娃多。

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立冬養生要領

立冬節氣正好是在農曆十月,作為節氣點的立冬,就在這個月份。它不僅是收穫祭祀與豐年宴會隆重舉行的時間,也是寒風乍起的季節。有“十月朔”、“秦歲首”、“寒衣節”、“豐收節”等習俗活動。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其確定的依據是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為準,在公曆的11月7、 8日。此時,在北半球,正是“水結冰,地始凍”的孟冬之月,在南半球卻是小陽春的天氣。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這段經文精闢地論述了精神調養、起居調養和飲食調養的方法,並根據自然界的變化引入人體冬季養生的原則,它告訴我們,冬天是天寒地坼,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在精神調養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的得以潛藏。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起居調養】

強調了“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洩陽氣。”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而衣著的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既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洩,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於溫暖,失去她萬物無法生存。同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中醫認為,人在冬季,一是要能調控不良情緒。人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學會調整控制情緒,遇事節怒,寵辱不驚。對於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方式宣洩出來,以保持心態平和。二是多曬太陽。因為冬季天黑得早,光照時間短,也是容易讓人產生抑鬱情緒的一個原因。多曬太陽,使人保持好心情。

起居養生重防寒:中醫認為,入冬以後,“早臥晚起,以待日光”是養生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說人在寒冷的冬天要早睡晚起。早睡可以養人體陽氣,起床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以後,這時人體陽氣迅速上升,血中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含量也逐漸升高,此時起床則頭腦清醒,機智靈敏。但上班族晚起可能很困難,這就要儘量做到早睡,不熬夜。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室溫應保持恆定:如果室溫過低,人感覺冷,則容易傷人體元陽。溫度過高則室內外溫差大,外出活動易外感風寒。所以,室溫應保持在18℃~22℃之間為好。但切忌緊閉門窗,要堅持開窗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流動。

注意背部保養:中醫認為,背部是人體經脈中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陽膀胱經具有防禦外邪侵入的作用。人一旦受寒,就會損傷陽氣,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或陳疾復發、加重等現象。對於老人、兒童和患有胃及十二腸潰瘍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暖背尤其重要,這些人最好在立冬後穿一件貼身棉背心。

足部保暖:“寒從腳下起”。腳是人體最遠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中醫認為足底穴位與人內臟關係密切,如果足部受涼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經等疾患。足部保暖一是穿好鞋,防過緊、過鬆、過薄,襪子以棉襪為好二是平時多活動腳,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三是每晚睡前用溫水泡腳,水溫以50℃~60℃為宜,能消除疲勞、禦寒防凍、促進睡眠。

冬季鍛鍊應以儘量和緩的運動為主,避免出大汗,影響陽氣的斂藏。冬天寒冷,人的四肢較為僵硬,所以鍛鍊前熱身活動很重要。如伸展肢體、慢跑、輕器械的適量練習,再進行稍高強度的健身運動。衣著要根據天氣情況而定,以保暖防感冒為主。運動後要及時穿上衣服,以免著涼。此外,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應禁止做劇烈運動,如打球、登山等。患有呼吸系統疾患的中老年人,應避免寒冷的刺激,運動應在日照充足時,避開早晚,以免誘發急病。老年人更應注意保暖。

立冬後,人體的四個部位:後背、肚子、頭部和關節最需要保暖。如何保暖?聽聽醫生的說法。(詳情見本期第二篇文章,新微友請查看歷史消息,或回覆“立冬”查看!)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護後背:穿得暖為啥還咳嗽,後背受風,涼後傷肺所致。

護肚子:吃得好為啥拉肚子,外出露個肚子,被風傷及脾胃。

護頭部:腦袋為何總鼓著痛,“諸陽之會”的頭部,戴帽子保暖

護關節:一打球為何就抽筋,冬天運動時,關節要充分活動開。

【立冬節氣當養腎】

中醫認為腎含真陰和真陽,五臟之陰非腎陰不能滋,五臟之陽非腎陽不能養。腎陰為生長髮育的基本物質,腎陽則是活動的基本動力;腎陰是腎陽的物質基礎,腎陽是腎陰的功能表現。人生於天地之間,稟受陰陽之氣,體內陰陽變化與自然界陰陽變化緊密相隨。冬在五臟應腎,而體之陰陽根之於腎,因此冬季攝生的重點是調攝腎之陰陽。“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因而冬季養腎必須慎防房事,保護住精血。正如《黃帝內經》中說的那樣:“冬不藏經,春必病瘟。”

“腎”最傷不起

冬天天氣寒冷,寒與腎相應,最易傷害腎的陽氣。這對身體造成了兩個傷害,一是容易發生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陽痿遺精等疾病;另外,腎陽氣虛又傷及腎陰,腎陰不足,則咽乾口燥,頭暈耳鳴疾病也隨之而生。所以說冬天對腎的保養十分重要。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養“水”就是養腎

腎在五行中屬“水”,明代醫家張景嶽指出:“以冬寒之氣養腎”。也就是說冬天氣候由涼轉寒,於是人體要讓腎氣變得旺盛來適應這一變化,不論是新陳代謝速度降低,還是精神萎靡都是因為消耗腎氣,使腎水偏虛,因此冬季對腎的養護都要圍繞一個“水”字,以滋養腎水為保健原則。

腎陰虛的表現

腎陰是一身陰液的根本,陰液對人體起滋養濡潤作用。腎虛便會水虧,人體得不到陰液的滋潤, 便會表現出類似上火的症狀,諸如口乾舌燥、五心(兩個手心、兩個腳心、一個心口)煩熱、兩顴發紅、口唇紅赤、盜汗(多發生於午後和晚上)、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等。由於腎“主骨生髓通於腦”,腎陰不足,骨髓便得不到濡養,就會出現失眠健忘、頭昏耳鳴的問題。

如何養腎:揉耳增腎陽

長期的診斷觀察表明,當人體有病時會在耳廓上出現反應點。因為耳朵上穴位密佈,且通四肢百骸,因此中醫的耳針療法就是在耳廓的一定部位,特別是反應區進行針刺或理針,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例如,在外耳的對耳輪上腳和下腳之間有一個三角形凹窩,俗稱“三角窩”,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這一區域對應人體生殖功能,用針灸刺激三角窩耳輪內側緣的中點,可以治療女性月經不調,以及男性遺精、陽痿等。同理,針刺耳穴圖上相應的“腎”的部位,也可以起到強腎健身的作用。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不同,除了針刺還有灸法、埋豆、放血、按摩等多種刺激治療形式,特別是對於因腎氣不足所引起的失眠、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

搓揉按摩耳廓的療效相當良好。

針灸助冬日

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邪氣則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中醫認為,溫補者,莫過於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在這裡,“灸”就是平時我們說的艾灸。艾灸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溼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這說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優於針法的。

泡腳活經絡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人五臟六腑的功能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腳不僅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還是足三陽經的終止處,這條經脈之根分別在腳上的6個穴位中,僅腳踝以下就有33個穴位,雙腳穴位達66個,它們分別對應著人體的五臟六腑,佔全身穴位的10%。經常泡腳就可刺激腳部的太沖、隱白、太溪、湧泉以及踝關節以下各穴位,從而起到滋補元氣、壯腰強筋、調理臟腑、疏通經絡,促進新陳代謝以及延緩衰老的功效,可以防治各臟腑功能紊亂、消化不良、便秘、脫髮落髮、耳鳴耳聾、頭昏眼花、牙齒鬆動、失眠、關節麻木等症。因此民間有“睡前一盆湯,賽過人參湯”的說法。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長壽老人百病不生的秘密,秋冬泡腳用這個!

長按下方下劃線鏈接瞭解及購買!順豐包郵送到家!:

泡腳的時候加點它,3天就逼出體內寒氣溼氣,乾隆皇帝養生都靠它!

飲食調養

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泥鰍、雞、鴿子,多吃蘿蔔、青菜、木耳等。

這裡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於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除此之外,還要因人而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進補前先引補

立冬後進補要給腸胃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所以要做好引補。比如食用性質溫和的花生紅棗湯、生薑燉牛肉等。此外,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好選擇。小麥粥可以養心除煩,芝麻粥可以益精養陰,蘿蔔粥可以消食化痰,茯苓粥可以健脾養胃。(點擊查看文章《欲補先清,秋冬進補前吃什麼開開路?》)

多溫熱少寒涼

天冷的時候,適量增加蛋白質、脂肪以及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對抵禦低溫很有好處。例如多吃一些高粱、栗子、大棗、核桃仁、桂圓、南瓜、松子、枸杞、銀耳、木耳等溫熱性質的食物。

具體到餐桌上,以下為大家選擇了男女老幼喈宜的溫和而又易做的幾款食療方。

黑芝麻粥

《本草綱木》:

[配料] 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

[做法] 黑芝麻炒熟研末備用,粳米洗淨與黑芝麻入鍋同煮,旺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煮至成粥。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功效] 補益肝腎,滋養五臟。

注:本方更適於中老年體質虛弱者選用,並有預防早衰之功效。

番茄砂糖藕

[配料] 番茄2個、藕1節、沙糖適量。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每日一養生,冬至養生


[作法] 番茄去皮,開水煮藕(3至5分鐘),兩者一併放入盤中,撒上砂糖即可。

[功效] 健脾開胃,生津止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