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求賢若渴(七):欲成大事,只是求賢若渴,還遠遠不夠

在前面更新的短篇裡,已經寫了很多因求賢若渴、重視人才而取得成功的人。但真正想成大事,在人才管理上僅僅只求賢若渴一條,還是遠遠不夠的。在古代歷史上,也有很多以招攬人才、重視人才著稱的一代梟雄,但最終也未能倖免替他人作嫁衣裳的悲催結局,而這又是為何呢?

「文章」求賢若渴(七):欲成大事,只是求賢若渴,還遠遠不夠

一、目光短淺

在識人、用人方面,中國古代史上最接近成功者的“失敗者”,非李自成莫屬。單看李自成用人,無論態度還是方式,都是滿滿英雄氣魄。李自成用人是本著“英雄不問出身”的理念,對牛金星、宋獻策這類下層文人,都是大膽信用。在權利下放方面也是一點不差,絕對授權,只要收入麾下,本職工作就一概放手。能正確、合理納諫,也正是在這些人的意見下,曾經殺伐不留情的李自成,喊出了“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迅速收攏了人才,把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徹底打的不能翻身。

他能夠兵不血刃拿下北京,就有用人的成功。那為什麼這麼個用人高手,最後被清軍八旗一個進攻,就打得潰不成軍,連龍椅都還沒被屁股焐熱?最致命的一點,就是目光短淺。

「文章」求賢若渴(七):欲成大事,只是求賢若渴,還遠遠不夠

李自成用人的態度方略,沒有任何問題,那麼最大的問題出在哪兒了呢?就是他不清楚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在李自成看來,行軍打仗這類事情,有身邊這些老弟兄們就足夠,打的也都是流動作戰的老仗,什麼軍隊紀律訓練,放在李自成農民軍裡都是浮雲。像“怎樣建設一個王朝?”“怎樣開創百年江山?”這類問題,就算坐在龍椅上,李自成甚至也沒做過長遠考慮,既然如此,在他看來可能也就不需要此類人才了。因此麾下“人才薈萃”的李自成,身邊多的就是牛金星、宋獻策這類人物,要麼就是會宣傳造勢,要麼就是會算卦討吉利,這些人都是來自社會下層,投奔李自成前,也沒什麼科場功名,運籌帷幄之類的奇才半點沒有,無論行軍打仗還是治理民生,更是一竅不通。頂多就是給李自成的事業塗脂抹粉。這就難怪吳三桂帶著清軍一路殺來時,這些所謂人才,也就立刻現了形,跟著李自成的事業一道,沒幾年就灰飛煙滅。

李自成求賢用賢都沒有問題,追根溯底還是他本人格局太淺,不具備戰略眼光,不會做長遠規劃,如果一個人的格局思路,只是僵化停滯,那縱是把張良劉伯溫白送上門,失敗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二、心胸狹隘

看《隋唐英雄傳》,隋末是個群雄逐鹿的年代,愛惜人才的典故也十分多。譬如當時還是青年英雄的李世民,就十分擅長招攬人才。在李世民還在跟隨父兄打拼的年代裡,如果說要評一個最會招攬人才的梟雄,這裡王世充就要出來佔個板凳了。

王世充整體算是個實在人,而且特別有親和力,身邊也是聚集了不少豪傑。無論你是是達官顯貴,還是布衣草民,與他交談幾句,常有如沐春風之感,好些直性子的豪傑,被他的“春風”一感化,一跺腳就從此追隨了。

「文章」求賢若渴(七):欲成大事,只是求賢若渴,還遠遠不夠

憑藉著他強大的人才團隊,坐鎮河南,連赫赫有名的瓦崗農民軍,都被他打的落花流水。程咬金秦叔寶等評書裡的瓦崗英雄,一度全被他收入麾下。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也發文佈告天下,高調徵集各路人才,以至於全國青年才俊、有志之士都慕名而來。對每天湧來的應聘的這些人,每個他都會親切接見,耐心聽人家說話,無論多麼日理萬機,多麼勞頓,永遠都是如沐春風的模樣,這讓那些亂世裡的有抱負青年無不感激涕零。

但是不過多久,當初誓死追隨的人才們,很快就發現了王世充的一大毛病,這位“愛惜人才”的英主,心胸其實特別狹隘。在做每日日常工作彙報的時候,愛護人才的王世充,能傾聽不假,但是卻也不放手。每天他要接見大小官員,每次都是如沐春風,但是天天天天這樣客客氣氣的,反而耽誤正常工作。自己下屬的大小衙門,他每天都要巡視一遍,工作甭管大小都要叮囑一遍。放著爭天下的那麼多大事不核心抓,反而每天抓著這些小事不放。導致那些如沐春風后的部下們,最後都“疲於聽受”,部下都“疲”了,“行情”自然也就緊急了。而事業開始走下坡路的王世充,心胸狹隘也進一步加劇,下屬有一個人背叛,受株全家,一家人獲罪也就算了,鄰居也要陪綁。表面上溫和待人,內心卻把身邊的人才當賊防,日子久了,內部矛盾自然會激化。這就難免等到大唐李世民的軍隊打來時,身邊的部將們跑的跑,降的降,最後李世明活抓了“一隻野生的光桿司令”。

「文章」求賢若渴(七):欲成大事,只是求賢若渴,還遠遠不夠

對待人才,多少噓寒問暖,都抵不了推心置腹的信任。心胸多寬廣,事業就多大。欲成大事者,綜合素質一定要過硬,光是求賢若渴一條,在人才管理上還遠遠不夠。以求賢若渴的心態去發現人才,以唯才是舉、任人唯賢的方式去管理人才,以戰略的眼光、長遠的謀劃去留住人才,乃至定向培養人才,這些才是人才規劃的正確打開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