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賢若渴(四):握髮吐哺周公旦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而畔,公乃攝行政當國

。——《史記·周本紀》

周公,姓姬,名旦,即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雖不算大國,卻十分有名,一來因為它是周公的封國,二來也因為他是孔子的故鄉,孔子所修《春秋》中記載的主要就是魯國的歷史。

求賢若渴(四):握髮吐哺周公旦

周公被封后,並沒有去魯國就國,而是留下來繼續輔佐周武王。周武王過世後,周成王還年幼,更需要周公輔佐朝政,於是就讓自己的兒子伯禽代替自己去了魯國。

伯禽出發之前,周公還告誡他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要論身份地位,我已經不算低了。但我常常洗一次頭要三次提起頭髮,吃一頓飯要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就是為了頻繁地起身接待賢士。即便如此,我還是擔心會失去天下的人才。你到了魯國之後,一定要謹慎處事,不要因為自己是一國之主就傲慢待人。”這段告誡在《史記》中的原文是“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就是說周公為了接待賢才連洗頭吃飯都顧不上,以此來勸勉自己的兒子要禮賢下士。後來“周公吐哺”這個成語也頻繁地出現在後世的一些詩歌和文章中,最有名的就是我在前面《求賢若渴(二)》一文中提到的曹操所吟“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求賢若渴(四):握髮吐哺周公旦

為了招攬人才,更好的管理朝綱,周公惟恐因怠慢而失去賢人,於是有了“握髮吐哺”的典故。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裡,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攝政七年後,成王已經長大成人,於是周公歸政於成王。孔子年輕時就十分讚羨“周公之才之美”。這就是史上著名的“周公輔成王”。

求賢若渴(四):握髮吐哺周公旦

周公的人才思想在《尚書》各章裡面都有涉及一點,當中的《無逸》也被當代學者稱為最早的人才研究論文。在這篇文章裡面,周公總結了先王成功的經驗,並提出人才的重要性,他強調治國之君(即治理國家的人才)要“懷保小民”、“咸和萬民”,才能保證國家的平安、穩定和發展,這就是最早的民本思想,放到現在的話就是關注“民生”問題。要想很好地解決“民生”問題,國君還要重視農業生產:“知小人(百姓)之依”、“知稼穡(農業生產)之艱難”。老百姓解決溫飽之後,政府還要對他們寬容,所以在刑罰方面,他最早提出不能“亂罰無罪,殺無辜”的主張。他提出的這些要求,實質上就是對“治國之本”的要求。

周公在重視人才、禮賢下土方面是歷代學習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