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既空靈淡泊又嚴寒冷酷,一個故事幾首詩看懂對立統一的雪意象

大雪節氣前後總算下雪了,從黃河到長江,陸續有雪花飄落,杭州據說會成為南方的降雪中心區域。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是明末張岱筆下的西湖雪景,無數等雪的人兒都在期待著這等美景重現。

雪既空靈淡泊又嚴寒冷酷,一個故事幾首詩看懂對立統一的雪意象

人們愛用最美好的詞語去稱呼雪,六出花、瓊英、瓊瑤、飛瓊、屑玉,這些,都是古人對雪的稱呼。人們喜歡雪的潔白、乾淨、清新,當大地覆上雪衣之後,似乎一切紛擾煩雜都被掩蓋,世界瞬間美顏,一如唐朝高駢的雪詩:“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岐。”在白雪的覆蓋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雪既空靈淡泊又嚴寒冷酷,一個故事幾首詩看懂對立統一的雪意象

人們給雪賦予了冰清玉潔、空靈淡泊的意象,讓雪代表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澡雪精神”這四個字是雪這種精神境界的最好體現。“澡雪”:以雪洗身,“精神”:使神精一,清淨神志。古人認為雪色潔白,晶瑩剔透,是世間至純之物,以雪洗身可以清淨神志,清除意念中的雜質,使神志、思想保持純正精一。

最具有澡雪精神氣質的雪故事,應該是王子猷夜訪戴安道: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雪夜,王子猷夜醒,望皎然大雪而起雅興,臨雪布酒,卻心生彷徨,他吟起左思的《招隱詩》:“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結綬生纏牽,彈冠去埃塵”,想起了和雪一樣淡泊清雅的隱士戴安道,忽然似乎有滿懷思緒欲與隱者言,於是深夜乘舟往就之。

雪既空靈淡泊又嚴寒冷酷,一個故事幾首詩看懂對立統一的雪意象

戴安道住的剡溪在現在的浙江嵊州,王子猷住的山陰在浙江紹興,兩地相隔大概50公里,有水道剡溪連通。剡溪是曹娥江流經浙江嵊州境內的一段幹流,沿途青山逶迤,溪瀑奔流,有“剡溪九曲”的美景。王子猷要僕人連夜行船沿剡溪去戴安道處,船在漫天雪花中穿行在秀美的剡溪,過了一晚上抵達戴安道的家門口,但王子猷卻不進去,直接坐船回來了,他說:我本來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就回來了,何必一定要見戴安道呢?

雪既空靈淡泊又嚴寒冷酷,一個故事幾首詩看懂對立統一的雪意象

對這個故事,一般認為王子猷的“興”是去見戴安道,但在我看來,王子猷醉翁之意不在酒,戴安道更象是王子猷為雪夜出行找的一個理由,一個讓他可以在大雪之夜坐在剡溪船中看雪的理由,他真實的“興”恐怕就是在雪夜裡撒點野,和大雪共處,以澡雪精神,撫平彷徨。

這是一種借出走和遠方以慰藉我心的需要,是精神的出走。

雪既空靈淡泊又嚴寒冷酷,一個故事幾首詩看懂對立統一的雪意象

白茫茫一片,掩蓋了塵俗的冰雪天生就帶著精神出走的氣質,似乎在提醒人們不忘初心,迴歸本源。南宋張孝祥的詩句“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隋朝江總的“淨心抱冰雪,暮齒逼桑榆。”還有唐朝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些冰雪,都是人們不染塵濁,持守初心的象徵。


雪,空靈高潔、超越世俗、澡雪精神,但雪又會帶來嚴寒和災害,壓垮脆弱的生命,是坎坷和艱難的象徵。

大雪天,富貴人家可以“到處爇紅爐,週迴下羅冪”,賞雪飲宴,品文作賦,就如東晉謝安家庭會中的“未若柳絮因風起”

但對於貧寒人家來說,大雪也許意味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連杜甫這種沒有租稅負擔的小官,也會遭遇“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唐代羅隱有詩說: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宋代王炎說:“一月見三白,為瑞亦足矣。老夫固畏寒,貧者憂凍死。六出亂飛花,不如晴可喜。”

大雪的殘酷和嚴寒最早出現在《詩經·采薇》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當初我離開時,楊柳柔條逐春風,依依不捨送離人,現在我回來了,卻已是大雪紛飛前路難,物逝人非近鄉怯。這十六個字,既讓楊柳成了送別和依戀的象徵,也開創了大雪坎坷、艱難的意象。

雪既空靈淡泊又嚴寒冷酷,一個故事幾首詩看懂對立統一的雪意象

李白在長安失意,賜金放還後寫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韓愈在被貶廣東潮州的路上寫的“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都延續著“雨雪霏霏”的坎坷和艱難。

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時,寫下了一首《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竹子,是中國的歲寒三友,象徵君子的傲骨和氣節,但在這個夜晚,竹節一枝枝地被大雪壓斷,君子一個個在世俗的壓力面前折節。

雪既空靈淡泊又嚴寒冷酷,一個故事幾首詩看懂對立統一的雪意象

把大雪這種嚴酷意象寫到極致的,是唐朝另一個被貶官員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柳宗元在唐順宗“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到“南荒”永州後寫的詩,是柳宗元當時人生處境的寫照,也是向世界表達他的人生信念:天寒地凍,別說人,連鳥都藏起來了,卻有一個孤獨的老翁,在一隻小小的孤舟上,執著地垂釣。他能釣到什麼?可能除了嚴寒,什麼都釣不到。但是,哪怕什麼都釣不到,他都堅持著,執著地留給這個冰冷的世界一個倔強的身影。

雪既空靈淡泊又嚴寒冷酷,一個故事幾首詩看懂對立統一的雪意象

這是柳宗元在冰冷嚴酷的世界裡,依然堅守理想的倔強和執著,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精神。

一個個遭遇挫折、貶謫他鄉的詩人寫出了冰冷入骨的大雪,而另一位被貶謫的詩人,卻寫出了大雪中的溫暖: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是唐朝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這首詩是劉長卿在去貶謫地的路上寫的。首聯蒼涼、悲壯。太陽下山,黑夜來臨,前程黯淡。“蒼山遠”是山遠,也是遠離塵世的孤獨和荒涼。“天寒”是溫度,也是心寒和現實的嚴酷。“白屋”是沒有裝飾、也不需要裝飾的清貧的房屋,清貧,是文人高潔品行的一個象徵。在這麼一個冰冷的環境裡的這麼一個貧寒的小屋,會有誰來呢?

雪既空靈淡泊又嚴寒冷酷,一個故事幾首詩看懂對立統一的雪意象

但是“德不孤,必有鄰”,這來的,都不是客人,而是歸人,是同樣堅守這一份“白屋貧”的歸人,只要有同樣的信念和理想在,所有的白屋,都是家園,所有的來客,都是歸人。

“我”,不是過客,是歸人!

願順境中的人們不忘初心、澡雪精神,也願在風雪中跋涉的人們都有一間可以歸去的白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