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当时没有选择北伐,而是休养生息,蜀国还会灭亡吗?

梓宸涛涛


诸葛亮北伐是把双刃剑,伤敌八百,自损一千。但是不北伐死的更快,因为曹魏占领的北方地区,无论生产力,还是地理环境,包括人口水平,都远远超过蜀国。而整个南方当时都未开发,诸葛亮看到这一点,只有北出关中才有出路,但是司马懿也看到了,知道你国力衰微,经济不行,交通不利,只要守好就拖死你了。

另外蜀国国内环境也逼着诸葛亮去北伐。首先,刘备是外来户,蜀中老臣名士心有不服,加上刘备没几年死了,诸葛亮大权独揽更加剧了矛盾,同时诸葛亮内政绝对高水平,但是军事只能算中等偏上,而蜀国压根就没有能统帅三军的人。如果诸葛亮一心修养生息搞内政,等魏吴打过来,凉的更快。所以只能以战养战出兵北伐。


休驿站


依然会灭亡,而且会灭亡的更快,从后诸葛亮时代蜀国的情况,就可以窥见端倪。

简单的角度来说,蜀汉只有一州之地,人口稀少,环境恶劣;魏国占据了东汉十三州中的九州,而且处于中原腹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用游戏术语说就是人家有九矿,而你只有一矿,如果同时休养生息,只会被对方一波推掉。

另外,蜀汉内部的派系比魏吴两国都要复杂,诸葛亮北伐同时具有保持自身实力,消弱其他派系的目的在。

刘备入蜀后大约有以下派系:

一、元老派。如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等从刘备早期就一直跟随的元老。

二、荆州派。以诸葛亮为代表,如魏延、杨仪、马良等荆州士族。

三、益州外来派。这部分大多数随刘焉入蜀的亲戚故旧,如李严、法正、吴懿等,也就是东川派。

四、益州本土派。这部分是长期定居在益州的土著豪族,如谯周、彭羕等。

五、流离派。这部分是各种原因投奔刘备的闲散势力,如马超等,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刘备入蜀后、元老、荆州还有部分益州刘焉旧部等都是有意进取中原的,但是最关键的益州本土派认为,无论是刘焉还是刘备,都是外来侵略者,损害了本土派的利益。

所以刘备入蜀后,首先重用了元老派,之后又任命荆州派的代表诸葛亮为“军师将军,暑左将军府事”,同时拉拢法正、李严等刘焉旧部,打压益州本土派。

所以,历史上记载,法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而刘备和诸葛亮都采取沉默,甚至是纵容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分化益州,扶持新兴派系打压本土派。

但是在夷陵之战后,元老派系损失惨重,更是失去了关羽、张飞两大核心,尤其是在灵魂人物刘备去世后,从此逐渐消亡;荆州派系也损失了马良、张南、冯习等年轻干将,更关键的是失去了荆州,使荆州派失去了根基;而益州派中支持刘备的重要人物黄权被迫投降,实力也大受打击。

此消彼长之下,益州的本土势力必将抬头。所以刘备在白帝城同时托孤诸葛亮和李严,实际是为了抬高荆州派,同时分化益州派,打压本土派。

刘备虽然在临死时,依然利用高超的政治手腕挽救了蜀汉,使派系达成短暂的平衡。但后续如果处置不好,蜀汉依然可能亡于内乱。所以诸葛亮在接手之后,迅速控制政权,如任命霍峻为梓潼太守、陈震为汶山太守、邓芝为广汉太守等等。同时提拔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培养益州新兴官僚集团,瓦解益州传统派系的实力。最后的结果就是传统益州派系的李严,被排挤到了永安,远离了蜀汉的中央政权。

益州派虽然被排除在了政治权利之外,但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影响,如果任其发展实力,最终依然会影响蜀汉政权的稳定,南中豪族的反叛就是前车之鉴。

所谓战争是转移内部矛盾的最佳手段,所以诸葛亮北伐并非是穷兵黩武,而是别有深意。

一、可以滋扰曹魏,御敌于国门之外。可以见到,诸葛亮北伐期间,曹魏的凉州一代基本无法发展,且因为诸葛亮的滋扰,无法作为入蜀作战的前沿基底。

二、掠夺资源。蜀汉人口有限,而且没有适合作战的马匹。所以诸葛亮每次北伐主要一个目的就是将大量曹魏的人口和资源掠夺入蜀,以战养战。

三、掌握兵权。诸葛亮就是利用北伐,将蜀汉国的兵力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被益州本土派渗透影响。可惜第一次北伐,错用亲信马谡,导致兵败,这也是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的原因之一。因为这次失败的影响,后几次北伐李严又开始了对兵权的争夺。

四、削弱豪族势力。每次北伐都要大量的物质和兵力,相当于每次都要从豪族身上拔毛,所以每次北伐都等于消弱一次益州本土派的力量,使其无法积蓄威胁蜀汉政权的力量。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每次北伐,谯周为首的本土派都会极力反对的原因。

等到诸葛亮去世后,经历了魏延和杨仪的一次荆州派内斗,政权开始由蒋琬、费祎和姜维掌握。但显然他们的政治能力无法和诸葛亮相比,以益州本土派为代表的主和派开始形成,对姜维北伐多有掣肘。

尤其是蒋琬去世、费祎被刺后,姜维更是独木难支,最后屯田沓中以避祸,而相比诸葛亮北伐时期,这时候的百姓在史书中记载反而“面有菜色”,究其原因,除了刘禅昏庸之外,和本土豪族剥削百姓,壮大自身实力也分不开。

最后的结果就是,仅仅一万左右的邓艾,偷渡阴平孤军深入,却可以势如破竹,最后谯周为首的主和派带着刘禅开开心心的投降。这就是蜀汉后期“休养生息”的结局。


潘不安讲究史


诸葛亮北伐的初心正如他在出师表所说: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素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因此不辞辛劳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忙活了半辈子直至身死五丈原。

然而北伐的局势是不容乐观的。

一方面历经白衣渡江和夷陵之败,蜀汉将星凋零,老一辈的五虎上将只剩下一个赵云(马超病故),年轻一辈的将军如冯习、张南之辈战死甚多,除了后来招降的姜维,略好一些有过指挥兵团作战经验的马超不得重用(北伐前病故),魏延、王平、赵云之流都还是差点意思,而关兴张苞之流只能冲锋陷阵罢了。

另一方面两次战争失利和征南蛮消耗了蜀汉的国力,正如出师表所说。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诸葛亮并非自谦,东汉十三州蜀汉仅仅具备一个大洲罢了,这意味着不论人力物力亦或是人才资源完全不能与曹魏相提并论,甚至不如东吴。

这个时候与诸葛亮设定北伐战略目标之时的形势相去甚远了。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陈寿《三国志.隆中对》

在隆中对这份著名的战略指南中,诸葛亮设定了先取西川,再伺机两路北伐的方针。刘备集团于公元214年取下西川,然后于216年出兵北上,干掉夏侯渊,全取东川(汉中),218年关羽发动襄樊之役,水淹七军,拿下襄阳,次年包围樊城,天下震动,曹操欲迁都以避其锋芒。

应该说至此为止按照隆中的实施特别顺利,望山思高的曹操已经丧失了当年横槊赋诗的勃勃英气,被刘备按在地上摩擦了整整五年。

刘备的地盘跨两川、荆州西部和北部,以及公安地区。值得一提的是公安地区约处于陕、豫、鄂三省要地,衔接汉中和荆州,由刘封孟达把守,作为重要前进基地,完全可以直取洛阳和长安。

孙刘联盟完全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如果顺利地话,在曹操去世,曹丕篡汉之后这人心不稳的节骨眼上(隆中对的“(天下有变)”),蜀军将会迅速出击,兵分两路北伐,东吴则选择助攻。曹魏应该是顶不过这三板斧的,而曹操曹丕父子这口“王莽再世”的黑锅是背定了。

然而东吴盟友的背叛改变了这一切,在司马懿的忽悠下发动了以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夺取荆州之战。此役和夷陵完全改变了三国之间的实力对比,损兵折将之余,刘备的地盘被压缩到西川和汉中,甚至在孟获背叛之后再次缩水一半(或者说这一半本来就没产出)。

关羽被杀其实是最大的损失。虽然有许多缺点(主要是矜而自傲),但从襄樊之战的表现来看,历经多年的带兵打仗和成为丧家之犬的历练之后,关羽已经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方面军领袖,而这在刘备集团中几乎可以称作唯一。

因此自诸葛亮征南回来之时,其战略态势无疑是惨烈的。

一方面,双方巨大的地盘差距决定了在和平年代差距会越拉越远,拥有中原鼎盛的人口基数、可耕地面和文化底蕴,曹魏将在二十年休养生息之后卷土重来。而因此只有通过战争的骚扰,才能够打乱北方休养生息的步伐,换句话说,选择战争既是投机,也是续命。

西川作为历史上各个偏安政权偏爱的地方,往往都不过几十年国祚,盖成都平原的地理环境太适合关门享受了,开国之初或许还有战斗力,但历经数十年不思进取之后往往都不堪一击,纵然有天险却从来就没能守得住过。

另一方面,汉高祖曾有过暗度陈仓的经历,如果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关中,占据潼关的话,蜀汉将拥有当年秦国的地盘,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可以伺机东出而争夺天下。

因此,诸葛亮选择北伐其实是没得挑,不打会被磨死,打的话或许还能豪赌一把。以诸葛亮的战略眼光自然是洞若观火,因此南征之后马上就是北伐。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后出师表》

然而蜀汉的赌注着实少了一点。面对司马懿挂帅的魏军主力,蜀军是不惧的,阵战打得军事大家司马懿丢盔弃甲,从此学会了龟缩。

选择防守无疑是正确的,蜀汉的后方在西川,粮草运输几乎是持久战中不可能解决的难题,自自马谡丢失街亭之后,蜀汉几乎就再没有过什么像样的机会了。

可以说蜀军有点像越南战场上的美军,战术上每场必胜,战略目标却完全没能实现。六出祁山劳而无功,寸土未得,甚至把诸葛亮活活给累死了。

如果诸葛亮没有选择北伐,历史必将会完全改写。

首先司马懿就不会有领军打仗的机会,此君在全面接手魏军主力之后派出异己,借刀杀人害死宿将张郃,同时提拔亲信,牢牢的从人事上掌控了魏国军队,为后来的高平陵事变创造了条件。

但如果没有诸葛亮作为最大的威胁,司马懿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最多作为郭嘉贾诩之辈作为朝堂谋划的主力罢了,没有军权的话,篡魏事件就完全不可能发生。

司马懿在后来会无奈地病死于卧榻,曹爽则可以一爽到底了,离开了水面的东吴水军完全不足为惧,如果顺利地话,他也许能够给予邓艾、钟会和姜维知遇之恩,有这三人出力的话拿下吴蜀将只是个时间问题。

而蜀国方面则取决于诸葛亮的寿命了,没有六次北伐的话他绝对不止活54岁,有他在国家就是安全的。而脱离战争的蜀汉政权人口和生产力将会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地步,但也会如前文所说逐渐走向奢腐化,军队战斗力无可避免地退化,在邓艾等人的冲击下亦会高挂降旗,国运不会有什么改变。

吴国则完全不会有什么变化,碰上孙皓这样历史上挂得上名号的昏君都只有亡国一条路可走,当曹魏大军压境之时,亦是民众和士族單壶相迎之日。

总之,不管诸葛亮有无北伐,统一天下的必然来自北方,吴蜀的国运不会更改,但重新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就不是西晋,也许是曹魏了。

我是专注于别具一格的文史的凉州七里,也可能是全头条当下粉丝最少的黄V,请多多交流,不吝赐教,评论区已经不远了。总之烦请点个赞先,要不再帮我加一个关注吧,反正都已经看到这里来了。


凉州七里


造成蜀汉政权灭亡的原因,我个人觉得以下三个方面很关键。

一,战略规划上的失败:

早在建安十四年(公元207年)三国在未形成之时,诸葛亮对刘备提出三分天下的计划,史称为"隆中对",当时诸葛亮劝刘备,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当然这个两个州顺利拿下。荆州是从东吴手上借来的,迟迟不愿意归还荆州,在荆州问题上,蜀汉没有采用妥善的处理方法。荆州厉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有长江之险,北可以进攻曹操,南可以伐孙权。所以东吴是想尽办法要把荆州夺回来,后来吕蒙设计把关羽统辖的整个地区全部吞下而又杀了关羽,蜀国失去了荆州这个天然屏障,战略缓冲地带进一步压缩,这样一来,刘备就火大了,爆发了"夷陵之战",又被陆逊这小子暴打了刘备一通,火烧了他八百里营帐,此役又进一步剥弱蜀国的实力。

而益州是从刘璋手里巧夺过来的,刘备得了益州以后,把刘璋打发到荆州去做个小地主。这样就造成一个结果"尾大不掉",刘璋家族一直在益州担任益州牧,"枝繁叶茂,树大根深"。刘备带来的这帮人又处于金字塔的最顶端,而益州世族阶层又处于金字塔的底端,刘备集团与益州世族集团之间的矛盾,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但暗地里却波涛汹涌。这种阶层矛盾直到蜀国灭亡,也没有得到调和。

所以,诸葛亮的"隆中对"看似完美,但实际上本身存在缺陷。

二,货币政策的失败:

刘备建立蜀国以后,国家的开销巨大,为解决财政收入及军费问题,刘备采纳了刘巴的建议,发行一种叫"直百五铢钱"的铜币。什么叫"直百五铢钱呢?就是一枚铜钱价值等同于100枚五铢钱的价值。打个比方,就是今天有人在100块钱人民币后面加个零,说要换你手上十张100块的人民币。也就是说,在变相地掠夺人民手上的财富。后来的蜀国还发行过一种"太平五铢钱"的铜币,但是比前面发行的厚度更薄,重量更轻。

所以,货币政策的失败造成蜀汉经济的困难,蜀汉百姓和蜀汉世族集团,其实对蜀汉政权是心存不满的。

三,决策者没有顺应时代潮流

东汉末年爆发农民起义,造成了各地诸侯割据的局面,百姓民不聊生,在人民心中汉朝名存实亡。而刘备又以皇叔自居打出"兴复汉室,还以旧都"的口号。这种过时口号喊起来很响亮,但是没有多少实际作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可以看出当时蜀国是内忧外患,不打会被内部的矛盾拖垮,蜀汉政权能否继续是一大问题,打或许还有一线希望,多少还能转移一下内部矛盾。诸葛亮举着刘备所谓的"兴复汉室"的北伐大旗,也是无奈之举,他也明白,这是场没有多大把握的战争。

一个国家灭亡,我想会有许多其它方面的原因。

但是一个经济落后,战略决策上又失误的国家,怎么会不被一个时代潮流所抛弃。





淘气猫518


蜀国不北寇,安心息兵养民,魏基本不会入侵蜀地。因为在后汉曹操睌年,可以说基本上丧失了青壮年时的锐气,是以保存当时胜利成果为主。即使有小的战争,蜀也可凭山高路险加以抵抗。诸城葛氏为树立个人威信,转移内部士族矛盾,不惜劳民伤财,以小博大是有一定政治手腕的。若说功绩,不得不说,如果他不拼命作死,中国也许真的会变的四分五裂,在现有的中国版图上会有诸多国家,也未可知。三国归晋也许就是画饼。在这里必须感谢这位权臣,中原以较小的代价,实现了国家统一,真是幸甚‘、幸甚。

现在海峡对面的菜先生与其何其相似,这也许就是大中国的福音。千万别让那些懂点事,蓝皮绿骨的人出来混事,这样就难了。呵呵


另眼看世界江云


如果诸葛亮不穷兵黩武,尤其是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认清天下大势,采取休养生息国策,养精蓄锐。至少1.蜀汉不会这么快灭亡,毕竟四川汉中利于防守,不利进攻。2.静待天下大势转变,例如曹魏内乱,例如曹魏开始进攻东吴,毕竟吃东吴比吃西川要容易的多。当然,我们都是事后诸葛亮了。站在当时诸葛亮的立场,一点不错。前有先帝刘备遗志,后有自己雄心壮志,北伐永远政治正确。而他诸葛亮鞠躬尽瘁,壮志未酬,却也留下一世英名,千古流传。而休养生息,反被后人骂忘记先帝重托,贪生怕死,贪图享受等等。


笑傲江湖161104


公元227年,蜀相诸葛亮出屯南郑,有人劝魏明帝曹睿伐蜀,孙资认为主动攻伐空耗国力,不如据险防守,待吴蜀自疲,于是曹睿放弃了这次伐蜀计划。诸葛亮出师表也写的明白,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不北伐,曹魏稳定发展几十年,中原将不知道有汉只知道魏。发展国力,蜀汉之地,地少人希,更不是其对手。再者蜀汉之地,派系林立,刘备的核心派系,关羽张飞孙乾简雍糜竺等都已经不在,只剩下一个诸葛亮和魏延,如果不北伐牢牢的掌握住大权,那么蜀汉不亡于外必然亡于内


背锅大王孔孟之道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要搞清楚诸葛亮为什么北伐,第一次北伐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一份出师表,内容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他明知道魏国强大,确选择了北伐,他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还为之嘞?因为他看到了内部矛盾较大,只有通过北伐来转移矛盾,如果不北伐,内部会很快瓦解,最终走向灭亡!


遗忘36108


阁下见过哪个时期的南方可以阻挡统一?

从古至今,除了朱元璋的特殊情况之外,没有誰做到过。这也包括CCP。

尤其是冷兵器时代,南方经济虽然发达,可民风偏弱,也没有合格马匹组建骑兵,永远都只能被统一。

蜀汉是一样。

除去上面说的原因之外。所谓内修政理首先就做不到。

蜀汉是奇特政权,占人口土地优势的本地世家被一切外来户团结起来的蜀汉政权压制,而外来户毕竟人少,人才当然少,所以蜀汉政权只能以本地世家做下层官员。

这个局面不解决,蜀汉政权永远都不能发展。

因为本地世家不支持啊。

看看邓艾,偷过阴平之后不过万人,蜀汉政权只能派遣诸葛瞻去打,然并卵啊。益州本地世家如果真正愿意反抗邓艾,能够与江东四大家族并列的益州张秦两大家族,私兵部曲不少于5万,灭掉一个孤军深入的邓艾是很容易的。所以刘禅果断投降,因为不投降只会被本地世家砍下人头送給邓艾。


四川達州


蜀汉休养生息,曹魏不也在休养生息吗?

曹魏休养生息就要灭亡,蜀汉休养生息就能统一,这个是个什么逻辑?双重标准?

实际上,由于诸葛亮的不断进攻,让天下生变,曹魏成为实际上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可惜诸葛亮死得早,不然这个高平陵之变机会是不会放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