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中國"吃喝"政治第一人,大周王朝八百年輝煌源頭是他

周朝,現代的中國人大都知道它。

它是由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發率周人拼命建立起來的。

最後,周武王發動了牧野之戰,一戰推翻商王朝奪取天下。

開創中國

【牧野之戰】

開創中國

【牧野之戰地圖】

周朝共傳國君30代37王,享國總計791年(前1046年—前256年)。

周朝統治時間夠長的了,近800年,後來的封建王朝沒有一個比得上它的壽命!

開創中國

【大周王朝】

領導周人奪取全國政權的雖然是周武王,但是,並不是周武王和周文王兩代人起的作用;實際上,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先輩們,早在許多代人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相關的行動。

周的先人是誰呢?

司馬遷在《史記》中介紹說——

周王朝的始祖名叫“棄”,又名“后稷”。他母親的姓名“姜原”,是有邰氏部落的女兒。據《史記》載,姜原沒有與丈夫同房就生下了一個男孩。這位年輕的母親很無奈,悄悄的將兒子扔到了一個狹小的巷子裡……可是,奇蹟發生了,經過那裡的馬、牛都避開不踐踏孩子。母親又把他移到樹林裡去,剛好又碰上林子裡有許多人,就又換了個地方,丟在了郊外結冰的溝渠上。奇蹟又發生了,飛翔的鳥群用翅膀為孩子鋪墊、遮蓋……母親覺得神奇,就將孩子留下了,所以為他取名:棄!棄後來成長為中國的五穀之神,凡是說到種糧食的事情,都是從這個小傢伙開始的。

後來,當他名揚天下時,他的名字已經是“后稷”了。

開創中國

【后稷】

“稷”是百穀之王,前面加一“社”字,就是中國古代國家政權的的代名詞。因為古代立國之本離不開糧食。后稷的後人周文王和周武王奪了殷商的天下,為了與祖上保持高度一致,就將國名訂為了“周”,因為“周”字的字源就是一塊田地,在上面可以種植“稷”或者其它別的什麼糧食。

后稷的兒子不窋,不窋的兒子鞠,鞠的兒子公劉。

現代的普通人對周王朝的先祖公劉,應該已經很陌生了,知道他的人應該不多了;不過,在中國第一部詩歌集《詩經》之中,公劉的事蹟卻被單獨列出,其中有一首詩對他進行了熱烈的歌頌。這詩篇的篇名就叫做。

開創中國

【詩經《公劉》】

詩篇的第一段原文寫道:

篤公劉,匪居匪康。

廼埸廼疆,廼積廼倉;

廼裹餱糧,於橐於囊。

思輯用光,弓矢斯張;

干戈戚揚,爰方啟行。

詩篇的白話意思是:

忠厚我祖好公劉,不圖安康和享受。

劃分疆界治田疇,倉裡糧食堆得厚,包起乾糧備遠遊!

大袋小袋都裝滿,大家團結光榮久。

佩起弓箭執戈矛,盾牌刀斧都拿好,向著前方開步走!

大家可以看出,詩篇之中歌頌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祖上公劉的歷史功績。公劉算是周王朝的第四代,下經11代才傳到了周文王、第12代才是大家熟悉的周武王。周人正因為有如此勤奮的祖上,所以後來的周文王和周武王才打敗商王朝奪取了商的天下,最終才建立了周王朝,傳承了近800餘年(算上東周政權)。

公劉正是周王朝建立之前的周族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

開創中國

【周人先祖公劉】

對於公劉,在搜索引擎上是能夠搜到他的詞條的。在許多的知識類詞條中也有他,都有介紹他豐功偉績的功勞的資料和讚美之詞;但是,後人對於公劉的介紹,只停留在了公劉創造財富方面。因為公劉親自帶領周族人,開墾荒地,興修水利,製造農具,整修田園,種植五穀,發展畜牧,傳播農耕文化……正如前面詩句中所說,公劉“不圖安康和享受,劃分疆界治田疇,倉裡糧食堆得厚,包起乾糧備遠遊。大袋小袋都裝滿,大家團結光榮久。佩起弓箭執戈矛,盾牌刀斧都拿好,向著前方開步走。”

開創中國

【喜收糧食】

公劉最大的功績就是發展了周族的經濟,使得周族富裕了起來。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周族人意識當中最強烈的一點。

不過,從總體上觀察,由於上古時期生產力的落後,部落的人民要吃飽肚子,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公劉才要帶領族人進行全方位的糧食生產。

開創中國

【豐收】

所以,吃飯就成為了那個時代最大的政治。

吃喝,在那個時候被賦予了比本身更高的的重要意義。

公劉時代,大約是中國夏商時期。之前,在中國夏朝建立的時候,對於吃喝,還只有它的本意——果腹。用墨子的話來說,夏朝的吃喝是“野於飲食”,即“湛濁於酒,渝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天下。天用弗式。”

墨子的意思是說:這種飲宴,置於郊外,場面宏大,樂器伴奏,邊聽邊吃,十分隨意,體現了飲食的原始之意,野趣之味。不過,到了商代,飲食開始有些變味了,已不單純為果腹之需,已經開始添加了商朝政治的歷史特色。

開創中國

【野於飲食】

過去,研究歷史的人認為,這來源於商朝的開國功臣兼丞相(相當於)的伊尹。最早,伊尹只是一位特級大廚師(給大王做飯的),由於他不僅對做飯炒菜比較熟悉,而且,還有治國的才能,後來就又食官跨界成為了治理國家的能臣,所以流傳下來了“說湯以至味”的一段論述治國的政治佳話。伊尹在商王問到治理國家方法的時候,以廚師做湯來比喻並闡述統治的某些精要訣竅。春秋時代老子治國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對伊尹的繼承和發揚。於是,吃喝從商代起,已經蘊含了高於飲食原始本意“填飽肚子”,而被糅合進了治國的政治見解之中了,即將飲食與治國的政治初步結合了。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的時代,應該晚於公劉的時代;而周朝的第四代祖先公劉,他才是最早將政治揉入吃喝的歷史先驅,當週族人豐收了糧食之後,公劉就招呼著族人進入到周族的祠堂裡。

開創中國

【祭祀圖】

公劉召集族人進入姬氏祠堂,到底是幹什麼?

先是祭祀先人,然後當然就是“吃喝”了。

呵呵,吃喝?

是的,吃喝!

開創中國

【這飲食不錯哦!】

那麼請問:這樣的吃喝其目的是幹什麼?

簡單的說:政治需要!

什麼政治?

簡單的回答:增強凝聚力!

如何增強呢?

答案是:制定吃喝的等級制度。

開創中國

【鼎】

公劉首先發現,在部落(氏族)內部,可以通過吃喝來達到融洽和加深族人相互之間的情感。只有有了族人相互間的感情,才能夠鞏固宗族內部的團結。不過,在這個吃飯過程中,並不是平均的分配吃食,為了表示親疏,即便同是族人,在吃飯的享用方面,是有不同的標準的。

當時的吃飯等級,集中表現在不同血緣的兄弟之間的差異。

(1)但凡親兄弟(父輩跟正妻生的兒子)每年四次會食(一年聚4次);

(2)從父兄弟(父親跟妾生的兒子)每年三次會食(一年聚3次);

(3)從祖兄弟(同一祖父的兄弟,即堂兄弟)每年二次會食(一年聚2次);

(4)族兄弟(同一姓氏的同族兄弟)每年一次會食(一年聚1次)。

這其實就是周代社會的政治基礎,即根據血緣關係的遠近來確立親疏,但凡與族長(後來的大王)血脈關係近的,較血脈關係遠的要親一些;而從政治層面講,就是要親近血脈關係近的。換句話說,大王要依靠的政治力量,以血脈關係的遠近來作為衡量的標尺,兒子優於兄弟、兄弟優於叔伯和叔伯兄弟、叔伯兄弟優於表兄弟;同樣是兒子,嫡出的優於庶出的,同樣是嫡出的,老大優於兄弟,同樣是庶出的也是以大的優於小的……

開創中國

【等級制度】

以宗族親疏關係,每年次數不同的聚會吃飯,其做法是“集合族人,伴著音樂吃喝,酒足飯飽,心靈溝通,所以《禮記•燕義》說“上下和親而不相怨也。”吃喝的政治意義就出來了。這就是周代社會的政治基礎,由此形成了中國社會最初的等級制度。公劉不但是為了內部團結,同時又為了將這樣的差異固定其等級並形成制度化。所以,在吃飯方面就有了等級差別,形成了以吃喝為表現形式的政治體系。這就是孔子在春秋時代強調的“親親”關係(第一個“親”是動詞,動賓結構)。

“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這正是公劉對於吃喝政治的創造性發明和貢獻。

公劉首次將吃喝,作為團結宗族兄弟的紐帶和手段,這個情況在《詩經·公劉》的第四段有詳細的記載,(省略原詩文),其白話大意是:“忠厚我祖好公劉,定都京師立鴻猷。群臣侍從威儀盛,赴宴入席錯觥籌。賓主依次安排定,先祭豬神求保祐。圈裡抓豬做佳餚,且用瓢兒酌美酒。酒醉飯飽情緒好,推選公劉為領袖。”

好一句“酒醉飯飽情緒好,推選公劉為領袖。”明明白白揭示了吃喝的政治本質。

開創中國

【九鼎圖】

從此時開始,周代祖先的飲食,開始被創造性的用來作為團結內部的一種形式,並由此生髮出各種各樣的禮儀,以至於把最初的等級觀念完全融入飲食的政治制度之中,正如後來的史書《國語•楚語下》記載的: “祀加於舉。天子舉以大牢,祀以會;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太牢;卿舉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魚灸,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魚。上下有序,則民不慢。”不但在吃的飲食質量即花色品種上,而且在飲食使用的器皿上,還是在飲食搭配的音樂舞蹈等形式上,對不同身份的人,都具有級別不同的飲食標準與配套禮儀,其規格是很嚴密和嚴格的,後來的結果就是“等級森嚴”了。

這就是中國等級制的起源——最先是從吃飯的差異開始的。

公劉,將延續人生命的生理需要吃喝,創造性的推進到了族人凝聚力的政治團結之中。

他創造了全新的古人理念,當之無愧的成為發明中國吃飯政治的第一人!

開創中國

【公劉雕塑】

公劉有了這樣的創造之後,後來的歷史才會出現伊尹、老子、孔子等中國文化偉人。

所以,公劉是中國文化最初源頭之一,如同長江黃河源頭的一股涓涓細流!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邀撰稿人:懸疑大師/文(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