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最多損失5萬人,為何蜀漢因此一蹶不振呢?

黎小魚


夷陵之戰雖然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但是此戰是蜀漢和東吳恩怨激化的結果。因此,在這結果之前,蜀漢已經有有一個損失的過程了。所以,夷陵之戰無論損失的是五萬還是《三國志.劉曄傳》中記載的八萬,對一損再損的蜀漢軍隊來說,絕對是重大打擊。軍隊數量的損失,只是造成蜀漢一蹶不振的一個因素而已,蜀漢的隱形損失,遠遠不止這些。



蜀漢荊州集團的覆滅,損失了關羽,關平,趙累,周倉,王甫等等,還有糜芳,士仁,潘浚郝普等人投降東吳。這還不止,陸遜本傳還記載了,呂蒙負責偷襲江陵,陸遜負責清掃外圍。陸遜先是攻破詹晏,陳鳳三千軍隊,又大破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還有大破秭歸當地大族文布,鄧凱的幾千夷兵,前後消滅了數萬人。所以,丟失荊州一戰,損失的不僅僅是關羽直屬的部隊,還要加上陸遜的消滅外圍部隊,地方部隊。本來在宜陽還有一支孟達率領的四千蜀中的“東州兵”,漢中之戰後,孟達就率部離開荊州,攻打房陵。



孟達攻下房陵後,劉備就讓劉封去統領孟達部,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要支援孟達。所以,劉封絕對是帶著部隊來的,數量應該要大於孟達的四千人。否則,軍隊不多,劉封,孟達聯軍如何在接下來圍困上庸?又如何讓上庸的申耽兄弟不戰而降呢?而且,正是因為劉封所帶的部隊比孟達多,才能欺負孟達。而孟達反叛,甚至都沒有打跑劉封,拿東三郡作為資本投魏。其實不是孟達不想,實力不足也。劉封最後是被申耽的弟弟,“親魏派”的申儀給打跑了,才丟失東三郡。但是,劉封逃入成都時,帶回多少部曲,沒有記載,可以肯定劉封不是全身而退的。因此,夷陵之戰前,蜀漢在東三郡又損失申耽兄弟和劉封,孟達,以及他們的部曲。



夷陵之戰,劉備以馮習為大督,張南,吳班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傅彤為別督。這些將領,雖然事蹟不詳,但是肯定都是蜀漢中堅力量。結果除了吳班,向寵倖免外,其餘皆沒,連黃權都被斷了後路,馬良,沙摩柯也等死於亂軍之中。這還不是最要命的,劉備在逃命時,不得不把盔甲燒燬斷後,而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這就不難理解蜀漢日後的窘迫了。蜀漢損失的不止是人才,還有大量的軍資,如此大敗,別說一州,就連一國要恢復都需要很長的時間。而長時間的恢復,又讓蜀漢不少有經驗的將領年老去世,具體可參考諸葛亮的《後出師表》。

所以,從丟失荊州到夷陵之戰,才是導致蜀漢一蹶不振的全過程。荊州就不用說了,東三郡的丟失,讓《隆中對》的修正版都不得施行。而夷陵之戰後,東吳在荊州取得絕對優勢的地理條件,兵峰直抵三峽,就算蜀漢日後想報復,也是很難了。


大飛熊騎士


5萬人已經很多了呀,以蜀漢的國力而言,這幾乎是損失了一半的軍隊。畢竟蜀漢的人口,滿打滿算,極限就是養10萬軍隊。養10萬軍隊都算是窮兵黷武了。

至於蜀漢,從來沒有強盛過,就更加談不上一蹶不振了。從客觀實際出發,蜀漢的滅亡主要有三個原因,而夷陵之戰的失敗,只是蜀漢這種短板的一次比較明顯的體現。


一、資源嚴重不足

農耕文明時期,人口和土地是國家最重要的資源。蜀漢所在的益州乃天府之國,物阜民豐,農耕條件得天獨厚,諸葛亮自己也在《隆中對》中說:“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同時,蜀漢在東漢末年大動亂中基本屬於穩定地區,社會安相對安定,經濟開發狀況較好,可為啥還說這個地區資源嚴重不足呢?

因為以上種種優勢,是建立在中原地區長期戰亂的基礎上的,一旦中原政權穩定,社會生產恢復,益州資源總量不足的劣勢就體現出來了。

從土地面積上講,失去荊州後,蜀漢只擁有東漢十三州中的益州,而魏國擁有人口稠密的中央腹地,且經濟最發達,而吳國也擁有揚州、荊州和交州。蜀國面積最小,不僅導致其農業總產量減少,也使得其防禦沒有戰略縱深,一旦敵軍深入四川盆地,就沒有迴旋之地。

從人口上看,劉禪降魏時全國登記在冊的人口28萬戶,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此數字與《晉書地理志》、《九州春秋》以及《續漢書地理志》等相比,所載彷彿過小,但此數字是劉禪降魏時尚書郎李虎送的士民簿所記載,可信度較高,即使數字不十分準確,但由於益州土地面積有限,與經歷了休養生息後的中原相比,人口總量也必然出於絕對劣勢。

據學者估算,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魏國人口103萬戶、682.4萬人,,約佔三國總人口60%,蜀漢20萬戶,132萬人,佔三國總人口的12%。

雖然在劉備、諸葛亮的經營之下,蜀漢促進工商業經濟發展,並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就,但不要忘了,蜀漢一直為了奪取關中之地作為戰略縱深,一有積蓄就北伐,到姜維北伐之際,國家元氣已經透支,以至於出現“人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的局面。

由此可見,損失五萬人的夷陵之戰,給蜀漢帶來的傷害已經相當之大了。


二、人才匱乏

蜀漢另外一個嚴重問題,就是人才匱乏。

劉備是個極具個人魅力,善於招賢納士的豪傑,但隨著劉備死掉,老一代人才自然凋零,以至於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樣的尷尬局面。而蜀漢為什麼會從一個人才強國忽然淪為人才窪地呢?

首先,蜀漢政權作為外來統治與益州土著之間存在衝突。劉備帶來的人才勢必會跟當地豪強產生劇烈衝突,雖然在劉備和諸葛亮的盡力調和下有所緩解,但不可能完全消除,雙方之間存在極大的戒心,是故也就不能指望從眾多益州土著中尋找人才了。

然後,諸葛亮的人才觀也制約了蜀漢人才的發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總攬全局,事無鉅細,都要親躬,於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部下的發展。

三、地緣政治先天不足

荊州的喪失,使得蜀漢政權失去了兩路出兵的可能。劉備集團的發展,在諸葛亮出山後,基本上是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來實施的。其核心思想是跨有荊、益兩州,其中競走的重要性甚至在益州之上,特別是襄陽和樊城,是進攻中原的重要戰略據點。從漢中出兵,不僅因為要越過秦嶺而導致運 糧不便,即使軍事勝利,也不過威脅關中地區,而不是直接面對曹魏的中原核心地帶。

蜀漢佔據長江上游,必定是首先被曹魏攻取的對象,在古代北方勢力統一中國的戰爭歷史上,面對西南割據政權和江南割據政權,無一例外都是先取巴蜀,後下江南。究其原因,從漢中入蜀雖然道路險要,但並不是無路可走,軍事上的優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客服蜀道難行的劣勢。只要蜀地一下,即可順流而下攻取江南。所以蜀漢的這個地緣政治是相當不好。


蜀漢政權的滅亡,說到底其實還是在於其綜合國力太弱了。夷陵損失5萬,已經是需要十幾年的時候才能恢復得過來啊。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青年折緣


首先,夷陵大戰發生的背景是:

1.關羽丟失荊州,兵敗被殺,荊州九郡全部落到東吳和曹魏手中,劉備不僅失去了重要的戰略要地,還丟失了重要的資源產出地,包括兵馬,錢糧等等;

2.張飛被殺,劉備最信任的兩個人全都不在了;

3.曹魏與東吳剛剛同謀襲取荊州,曹丕又竄漢自立,東吳稱臣,雙方關係曖昧。

劉備在這種情況下,發起攻取東吳的戰爭其實是不明智的。蜀國沒有完全吃掉東吳的實力,曹魏也在坐山觀虎鬥,伺機待發。總之戰前站後,各方面情況都是對蜀國不利的。

其次,五萬人馬,咋一聽覺得不多,可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劉備留守的荊州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伐吳的兵馬幾乎都是從西川出兵的,而當時的蜀國僅僅擁有西川和漢中,全國人口不過九十萬,總兵力十萬,可夷陵一戰就損失了全國一半的兵力。益州雖然富饒,但畢竟是個盆地,道路不通往來隔絕。想在短時間內恢復元氣是不可能的。

再者,這五萬人中,包括馬良,傅肜,馮習,張南等名將戰死,黃權被斷了後路不得不投降曹魏。這直接導致了蜀國後期人才斷層。使原本實力最弱的蜀國更加雪上加霜。

最後,益州的地理環境導致了他與外界聯繫極為不便,有軍事行動又行軍困難,糧草運輸不便。夷陵之戰損失了蜀國一半的兵力,這使諸葛亮不得不轉守為攻,不斷北伐,不讓曹魏有休養生息的機會,強行給蜀國續命。

總而言之,夷陵的慘敗是原本就實力最弱的蜀國更加岌岌可危,也完全喪失了戰略的主動權,只能選擇以攻代守這一條路。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一起聊聊吧9509


夷陵之戰,是蜀國對吳國發動的一場領土爭奪戰,蜀國在奪取漢中後,得到的只是一座具有軍事價值的空城,曹操撤出漢中時,帶走了漢中大部分人口,為增加國力,擴大領土面積已經成為當前要務,長途跋涉攻取祁山以北的曹魏領土,首先是實力上不佔絕對優勢,其次,成本太高,勞師遠征,雍涼苦寒之地,具有軍事價值,但對於經濟價值不大。

東面的吳國,交界處的荊襄一帶,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對增加國力大有益處,蜀國趁奪取漢中之餘威,趁勢攻取東吳,在軍事和經濟上來說,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東吳佔有的都是江南富足的地方,赤壁之戰都能勝利,何況幾萬人馬的蜀國,對於劉備來說這是一次戰略大冒險,為了成功,可以說是傾巢出動,但是一場大火撲滅了劉備東征吳國的夢想,冒險行動失敗,這次失敗使得蜀國喪失了大部分蜀國精銳,軍事人才損失嚴重,對蜀國長遠的軍事人才發展造成惡劣影響,同時也造成了三分天下後,蜀國羸弱不堪的局面!



歷史刻錄機


好大的口氣,樓主不會以為劉備夷陵之戰時真有《三國演義》中所謂的“水陸大軍共七十萬”吧?

在三國曹孫劉三方之中,劉備的實力一直是最差的,這與劉備的出身有關。

劉備號稱漢皇苗裔,然而這個身份並沒有給劉備帶來兵馬屬地或者說財富。與劉備相比,曹操好歹是相國曹參之後,孫權也是長沙太守孫堅之子,只有劉備是白手起家。這也就造成了劉備獲得第一塊穩定根據地荊州之時,曹操已雄據北方,孫權也穩定江東。所以終劉備一生,劉備集團的實力一直是三國之末。



說了這麼多,那麼夷陵之戰時,劉備究竟有多少兵馬呢?反正不會是七十萬。

實際上由於連年戰亂,東漢末年的全國人口已經從漢靈帝時期的5000多萬下降到不足千萬,所以劉備的七十萬大軍肯定是吹牛皮。據《三國志》記載說:吳軍盡殲蜀軍8萬,吳軍當時只有5萬人馬,所以蜀軍估計也8萬左右,最多不過有10萬左右。問題就在於此,劉備集團折損了過半兵馬,自然元氣大傷。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劉備最強盛時是漢中戰役後,擁有完整益州及荊州三郡。但劉備集團總兵力大體也就15萬左右,其中,關羽集團約4.5至4.7萬,肯定不足5萬,剩餘益州大體10萬出頭。

劉備東征荊州大約5萬,其中含蠻兵1萬,但劉備全部總兵力不足11萬,所以劉備逃至白帝城後整個蜀漢集團殘餘兵力已經不足7萬,而關羽損失的大約4.5萬與劉備損失的大約4萬已是蜀漢全部精銳所在。這是劉備的漢嘉太守黃元及後面孟獲敢於發動叛亂的原因。

失去荊州又喪失全部精銳,狹隘的益州當然難以恢復,所以此後蜀漢再也發展不起來,士兵戰鬥力與數量都遠遠不足。


四川達州


《三國志·劉曄傳》注引《傅子》雲:“殺其兵八萬人,備僅以身免。


按這個史料記載,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損失了八萬人。


夷陵之戰中蜀漢總兵力應在十萬以上。


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孫權向曹丕上書求援,孫權報告吳班、黃權所率前鋒部隊有四萬人,同年六七月間,劉備所率主力遭到慘敗。《三國志·陸遜傳》雲:“土崩瓦解,死者萬數。”《三國志·劉曄傳》注引《傅子》雲:“殺其兵八萬人,備僅以身免。”所以蜀漢國內總兵力應在十萬至十二萬上下。



兵力不上10萬,好像在後世看來不怎麼起眼,但實際上東漢末年最後一次人口統計全國只有5600萬人,三國初根據學者統計,加上豪強隱戶,少數民族,屯田人口,兵戶,吏戶後,全國約有2653萬人。


蜀漢人口在200萬到300萬間。總兵力在10-12萬,損失了8萬,確實已經是接近滅國。難怪劉備要託孤給諸葛亮時那麼大方,因為本錢輸光,正常節奏下本來蜀漢是撐不了幾年的。


另外,劉備還損失了大量的精幹將領,再加上關羽荊州軍的崩潰,可以說徹底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老底子,要我是劉備,沒病也想死了。




閉家鎖的紅楓


如果說關羽丟失荊州三郡,將劉備集團一夜之間打落到谷底,那三年後夷陵之戰的失敗則撤底斷絕了劉備的出路,劉備雖然還能繼續延續蜀漢集團的生命力,但卻無法將蜀漢集團的版圖繼續擴大,因為蜀漢已經無法擴展。

可以說夷陵之戰是蜀漢集團命運的徹底轉折點,有人說這一戰的失敗讓蜀漢集團一蹶不振,這個結論說的也許有些嚴重,畢竟夷陵之戰後蜀漢集團還延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還不足以徹底走向衰弱,但說到損失慘重無力東山再起,這個結局恐怕與蜀漢完全匹配的上。



也許很多人比較疑惑,夷陵之戰,蜀漢總共出動軍隊不過5萬之眾,怎麼會談的上損失慘重呢?難道戎馬一生的劉備,連區區5萬人的代價都損失不起?答案恐怕是肯定的,以當時蜀漢集團的局勢,甚至是東漢末年各地諸侯的形勢,5萬人恐怕還當真損失不起。

東漢末年,由於長期的戰亂和自然災害,中原版圖內的人口資源也是急劇減少,在人口資源減少,經濟衰退的不利背景下,各地諸侯的兵力資源自然也陷入到了緊張狀態,一次慘重的失敗都很可能讓一個諸侯的軍事力量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例如官渡之戰,手握四州之地的袁紹損失了7萬兵馬,直到他去世也無力再發動主動進攻;赤壁之戰,曹操只是喪失了剛剛收降的水軍,終其一生也不敢在向江南發動進攻大規模軍事進攻;關羽北伐襄樊,不過殲滅了于禁3萬陸軍,後期增援的徐晃只能率領大部分由新兵組成的援軍與之作戰。可以說在東漢末年,一次數萬人的軍事損失很可能會讓一個軍閥在幾年之內無法恢復元氣,而劉備損失的可不僅僅是那一次。



公元219年關羽大意丟失荊州三郡,至少3萬荊州兵團全軍覆沒,幾個月後東山郡的失守又讓劉備集團損失不下萬人,而三年之後發生的夷陵之戰,劉備率領益州本土兵馬4萬,武陵郡地區五溪蠻夷僱傭兵1萬東征孫權,最終慘敗而歸,僅1萬左右兵馬逃回益州本土(孫權事後聲稱殺敵8萬有誇大的嫌疑),三年的時間前後損失至少8萬軍隊,這對於擁有不到兩個州的劉備來說絕對算的上傷筋動骨,以至於繼任者諸葛亮在五年之後才敢對外發動戰爭。



但比起益州兵馬的損失,劉備損失更大的恐怕還是在荊州民心上的徹底丟失,此前劉備畢竟在荊州地區統治十餘年,雖然在孫權的偷襲之下丟失荊州三郡,但在荊州地區仍然還保留著足夠的民心,這也是夷陵之戰爆發後,荊州下屬的武陵郡能夠迅速發生響應劉備的叛亂的重要原因,但夷陵之戰的慘敗,也讓加盟的五溪蠻夷僱傭兵損失殆盡,這也意味著劉備留在荊州最後的民心也被孫權徹底摧毀,在荊州地區的人心完全被孫權收復的情況下,劉備收復失地的可能已經變得幾乎沒有,所以在戰敗過後,劉備也只能被迫接受孫權提出的和談。

可與孫權的重新結盟,也意味著劉備無力東擴,北面也有著甘肅陝西險要的地勢阻擋蜀漢軍隊的前進,蜀漢集團被徹底壓縮到了西南地區,面對徹底穩固的曹魏集團和逐漸崛起的孫權勢力,復興漢室也變得不再可能


遼寧資深球迷


笑話,最多五萬人!難道就輕飄飄一句話?

五萬人,讓多少家庭垮掉?蜀地,雖號稱天府之國,當時有多少人?

這五萬人都是青壯年,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與脊樑,甚至是一個家族的支柱。

就不論什麼人道主義,單論成本,每一個青壯年,在當時需要十五至二十年的付出才能成長。一個青壯年死去或重度殘疾,他父母與兄妹有心情好好耕地種糧?

故損失五萬青壯年,足以使一個不大的國家緩不過勁來。

(要知道,歐美人打仗,歷來損失幾千人就慘敗。美國獨立,英國僅僅八千人參戰,從而也為日不落帝國進入衰落期埋下了伏筆。)

自劉備慘敗後,劉禪在位41年時間內,諸葛亮徵孟獲、出祁山,姜維伐中原,(《三國志》中也有記載,幾乎每兩三年一戰)人口無論怎麼增加,也跟不上戰爭傷亡,天府之國也折騰不起啊!

故後來,2000敵軍進入,無重甲醫藥、武器弓箭、糧草戰馬兵員的補充,卻如入無人之境。

按理這2000人到盆地,幾乎是甕中之鱉,還不夠每到一座城下被射死幾十人。可是當時的天府之國被連年征戰掏空了而無人抵抗。


碧水青山0


老兵都打沒了,這些有想當部分應該是荊州兵。是劉備的基本盤。當時兵員和基層軍官對於上層將領的人生依附關係很重。打光了嫡系部隊,以後蜀漢政權對於蜀地本地土豪的依賴就很嚴重了。所以才有諸葛亮六出祁山,依靠對外作戰把軍隊抓在自己手裡。如果搞和平建設,青壯和軍隊都會被土豪士族掌握,蜀漢這種外來政權很快就完蛋了!但是,不停的打仗還要不停的內耗,蜀漢就始終強不起來,只能依靠地理條件苟延殘喘。最後其實也是給世族大家給賣了。劉禪不願意回蜀地其實不是怕死。而是因為他知道,其實那裡也不是他老家,沒人歡迎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